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言也〃,但是不在言部而在八部;又如词字,《说文》说〃意内而言外也〃,但是不在言部而在司部(司部所统属的只有词一个字)。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隶书(楷书的前身)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这种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改变了篆书和篆书以前的古文字的面貌。象形字没有象形的意味了,会意字和形声字,有很多不容易分析了。例如香字,《说文》说:〃,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曰:〃黍稷馨香,〃是一个会意字;又如书字,《说文》说:〃,箸也;从聿(笔),者声,〃是一个形声字;但是香、书都不能根据隶变以后的构造来分析。我们研究汉字的构造,也应该有历史主义的观点。
古汉语通论(六)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以上的写法。但是汉字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使用汉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的写法,那是很自然的。古书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形体分歧的字。现在汉字简化以后,字的形体统一起来了,这给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带来了莫大的便利。对一般人来说,只要掌握了简化后的汉字就够了;但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如果只掌握现在通行的形体划一的简化字,而不了解那些形体分歧的字,阅读古书时就会遇到不少困难。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以《康熙字典》为例,虽然它收了47035个字,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后来写作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后来写作辟(注:现在〃辟〃又简化为〃辟〃。)。)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上)
(后来写作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后来写作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后来写作譬。)
再举两个字来看:《说文》里没有〃债〃字,这不等於说上古没有〃债〃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责〃字表示的(见《战国策·齐策》)。《说文》里有〃舍〃字,但是十三经里完全没有〃舍〃字,这也不等於说先秦没有〃舍〃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舍〃字表示的(见《左传》僖公三十年)。
由此看来,〃责〃、〃舍〃等是较古的字,〃债〃、〃舍〃等是比较后起的字。我们可以把〃责债〃、〃舍舍〃等称为古今字(注:现在〃舍〃又简化为〃舍〃。)。但是,我们不要误会,以为〃责〃、〃舍〃等字已经被废弃了,它们的职务已经完全由〃债〃、〃舍〃等字代替了。要知道,〃责〃、〃舍〃所移交给〃债〃、〃舍〃的只是它们所担任的几个职务当中的一个,它们还有别的职务(责任,房舍等)并没有卸掉。
古今字很多,现在再举一些例子(古字在前,今字在后,今字不见於《说文》的归a组,见於《说文》的归b组)如下:
a。大太 弟悌 间间 说悦 孰熟 竟境 队坠 涂涂 赴讣 冯凭 贾价(注:〃悌〃、〃境〃、〃坠〃、〃涂〃、〃价〃等是《说文》新附字。许慎《说文解字》540部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宋代徐铉等校定《说文》,增补400多字,分别附在有关的各部之后,其中大都是〃经典相承传写及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这便是所谓新附字。) 属嘱 厌餍 县悬 陈阵
b。共供 辟避 知智 昏婚 田畋 戚戚 反返 错措 卷卷 尸尸
一般人常常以后世所习用的字去衡量古书中的字,以为上面两组中的第二个字才是〃正字〃或〃本字〃。譬如说,人们总以为先有一个〃悦〃字作为本字,只是经常写一个〃说〃字来代替它。这是一种误解。既然是先有一个本字〃悦〃,为什么上古的经书中不用,倒反写成〃说〃字呢?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上古没有〃悦〃字。战国时代有些书(如《庄子》),〃说〃、〃悦〃并用,可能是后人改的;经书不见〃悦〃字,是因为后人认为它是〃经〃,不敢改,所以才维持了原样。《孟子》有〃悦〃字,那是因为《孟子》到宋代才被尊称为经。许慎《说文》没有收〃悦〃字,这说明许慎时代〃悦〃字或者还没有产生,或者是产生了,但因它是〃俗字〃,所以没有收。凡是《说文》所不收的(a类),文字学家们都承认是后起字(今字),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前的文字学家们由於迷信《说文》,对於《说文》所收的字(b类),不但不敢认为是后起字,反而认为是本字,同时认为第一个字是假借字。例如〃舍〃字,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说它假借为〃舍〃;而在〃舍〃字条下说:〃经传皆以舍为之。〃既然〃皆以舍为之〃,可见〃舍〃才是本字,〃舍〃显然是后起字。又如〃尝〃字,本来是从旨尚声的形声字,以旨为意符,旨的意符是甘,甘旨是美味,所以《说文》〃尝〃字下说〃口味之也〃。又因〃尝〃字经常用作〃何尝〃、〃未尝〃的〃尝〃,所以人们又在〃尝〃字旁边加了个意符〃口〃,用来表示〃尝滋味〃的〃尝〃。假如不了解这种情况,就会对〃未尝君之羹〃这类的用法发生误解。其实〃尝〃字的历史很短,所以一般字典没有收录,最近汉字简化,又把它给简化掉了。由此可知,所谓〃本字〃,实际上有许多都是后起字。
我们对於古今字的态度应该是:(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掌握古书的词义;(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要厚古薄今和是古非今。从前有些文人专写〃本字〃,不写后起字,那是应该批判的。
2。异体字
异体字跟古今字的分别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我们知道,文字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所以在字的形体方面不可能那么整齐划一。在古代,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那是难免的。例如:
弃弃 齐赍 睹睹 厩廄 诒贻 谕喻 鸡鸡 蚓螾 照照 凭凭 罪罪从前文字学家们根据《说文》,把异体字分为正体、变体、〃俗体〃等。《说文》所载的,被认为正体;《说文》所不载的,被认为变体或〃俗体〃。这种分别往往是武断的。
异体字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是会意字,〃泪〃是形声字;〃岩〃是会意字,〃严〃是形声字。
二、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从攴束声的〃敕〃,变成了从力束声的〃敕〃。从欠的〃叹〃,变成了从口的〃叹〃。从糸的〃绔〃,变成了从衣的〃裤〃。
三、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线〃从戔得声,而〃线〃却是从泉得声了。〃裤〃从夸得声,后来改成从库得声了。
四、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有的是改变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惭惭〃、〃和和〃、〃鹅鹅鹅〃等。有的只是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又写作〃花〃。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是后来有了分工。例如〃谕喻〃,先秦两汉都通用:
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论语·里仁)
寡人谕矣!(战国策·魏策)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史记·高祖本纪)
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
谊追伤屈原,因以自谕。(汉书·贾谊传)前三例中的〃喻〃和〃谕〃都是懂得、晓谕的意思,后二例中的〃喻〃和〃谕〃都是比喻的意思。可见这两个字通用。但到了后代,〃诏谕〃、〃晓谕〃的〃谕〃不能写作〃喻〃,而〃比喻〃的〃喻〃也不能写作〃谕〃。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