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经济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阶级分化也日益加剧,于是有了初步的四个瓦尔那的划分。雅利安人 

内部出现了三个等级:一个是从事祭祀职能的婆罗门;一个是以军事领 

袖罗阇尼亚为代表的军事行政贵族刹帝利;一个是雅利安人一般的公社 

成员吠舍。此外,再加上达萨瓦尔那(后称首陀罗),就出现了四个社 

会等级。《梨俱吠陀》最后一卷,也是形成最晚的一卷《原心篇》说, 

人祖布路沙被诸神用作祭祀牺牲,身体的不同部分分割后就变成了不同 

的等级,并说:“他的嘴变成了婆罗门;双臂变成了罗闇尼亚;双腿变 

成了吠舍;双脚生出首陀罗。” 

     后期吠陀时代,把社会居民划分为四个“瓦尔那”的制度才逐步固 

定了下来。瓦尔那制度是社会等级划分,是不变的。瓦尔那与阶级不同, 

不等于阶级。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这个等级是主管宗教祭祀、掌握 

神权的氏族贵族。这个等级垄断宗教文化大权,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 

者,并对政治生活施加影响,以占卜、念咒等方式影响国王的行动。婆 

罗门拥有大量土地、奴隶,除直接的剥削收入外,婆罗门另一项收入是 

接受布施。国王和贵族的布施是统治阶级对战俘和国家税收的再分配, 

来自劳动者的布施则是婆罗门对他们劳动收入的再盘剥。第二个瓦尔那 

是刹帝利,是由罗闇尼亚(王族)和掌握军政权力的世俗贵族集团组成 


… Page 55…

的。刹帝利也是拥有大量土地、奴隶的统治阶级,比婆罗门更富有,他 

们直接占有战争掠夺和国家征收的财富。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吠舍原 

指氏族部落成员,日后则用以包括从事农牧工商各行各业的一般平民大 

众。他们人口最多,大多数是村社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小生产者。吠舍 

中有少数人发家致富,但一般属于劳动群众。吠舍在政治上无权,是婆 

罗门、刹帝利统治下的平民,在经济上则以自愿奉献和纳税的方式供奉 

婆罗门与刹帝利。第四个瓦尔那为首陀罗。首陀罗的大多数是由被征服 

的达萨瓦尔那演变来的,有一部分是由于雅利安社会分化降落到首陀罗 

中的雅利安人。所以,首陀罗是个以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为主的包括由各 

种来源组成的卑贱等级,是为前三个种姓服务的被奴役的低级种姓。这 

一等级在政治、法律、宗教上处于无权的地位。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 

的乔达摩《法经》说:“属于第四瓦尔那的首陀罗仅有一生,他们的义 

务就是恭顺服从,安守本份,为高等瓦尔那服务,吃主人的残羹剩饭过 

活。”但是首陀罗人身上较自由,不属于某一主人所有,在早期首陀罗 

作为被征服的土著部落是征服者部落或公社的共同财产,集体的劳动工 

具,有“种族奴隶”的特点。但首陀罗还包括着从事农、牧、手工业等 

各种劳动者,其中虽有奴隶,但也有雇工和独立小生产者。按照婆罗门 

教的观点,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都属高级种姓,死后灵魂可投胎再度 

转生的人,因此称为再生族,而首陀罗是低级种性,死后灵魂不能投胎 

转化为人,所以称非再生族或一生族,是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后期吠陀时代阶级社会还未完全成熟,种姓制度还未完全达到等级 

森严的程度,其后随着阶级社会的成熟,瓦尔那制度定型,种姓制度逐 

渐达到了等级森严的程度,显示了以下特点:第一,各种姓实行内婚制 

原则,各种姓之间不许通婚。 《乔达摩法典》规定:“家长须娶同种姓 

之女为妻”。这种等级内婚制的推行,使等级血统世世代代相传,强调 

了家世血统的等级界限,因此中译把这种等级制度称为种姓制度。这种 

种姓制度保持着氏族血缘关系的特征,使社会等级取决于家庭出身,严 

格按血统关系世袭相传。各种姓的职业也世袭不变。职业的限制也保证 

了等级地位高低与职业贵贱基本一致。第二,种姓的形成以宗教的礼仪 

等级制为特点。后期吠陀时代初首陀罗还许参加某一些宗教仪式,其后 

 《百道梵书》规定首陀罗不适于参加祭祀。从此这一等级参加宗教活动 

被剥夺。 《乔达摩法经》中又规定:首陀罗如果诵读《吠陀》,必须割 

去他的舌头;假如记忆《吠陀》经文,则碎其四肢并剁为肉酱;如偷听 

别人诵读《吠陀》,必须向其耳中灌以溶化的铅、锡或蜡。第三,各种 

姓在法律上不平等,高级种姓重罪轻罚,低级种姓轻罪也得重罚。所以, 

法律保护着高级种姓的特权和利益。 



      (4)后期吠陀时代的农村公社 

     农村公社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公社向以地域划分为基础的社 

会基层组织转变的表现,同时也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氏族社会向以私有 

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基层组织。许多民族在奴隶社会和封建 

社会中都有农村公社的存在,次大陆也不例外。 

     后期吠陀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雅利安人的扩张,社会经济关 

系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使以往氏族血统联系很强的村转变为以地域联系 


… Page 56…

为主的农村公社。在农村公社中,牧场、荒地、森林、水源归村社公有, 

由村社社员共同使用;耕地则分配给各个家庭占有、使用,并视人口和 

生产状况的变化定期重新分配;房屋和宅旁园地、耕畜、农具等则归个 

体家庭私有。村社首领占有大片土地和公共财产。根据吠陀文献和史诗 

 《摩诃婆罗多》可知,后期吠陀时代农村公社组织进一步完备。村庄的 

围墙或栅栏有几个出口,村社之间有界标。村社社员住宅按瓦尔那等级 

高低分开,村庄中心内层为婆罗门,次层为刹帝利,第三层为吠舍,最 

外是牛廓。村社上层人物的公共议事机关称“潘查雅特”,村社的首领 

称哥罗摩尼。 

     吠陀后期时代农村公社完备起来,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虽然 

生产力较前发展要求新的社会组织代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公社, 

然而由于当时“个人生产力”太低就不能不依靠共同体。另外雅利安人 

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开拓,定居时期要砍伐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开垦大 

量耕地,修建、管理水利灌溉工程,防洪抗旱,只有依靠有组织的集体 

力量才能完成此类任务。因此,人们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中,离不开 

共同体,离开了农村公社就无法生产和生活。在上述情况下,农村公社 

就出现和完善了起来,正如马克思所说,农业公社“这种原始类型的合 

作生产或集体生产显然是单个人的力量太小的结果,而不是生产资料公 

有化的结果。”① 

                         2。列国时代的经济状况 



     公元前600至前324年是次大陆古代的列国时代。公元前6世纪初, 

次大陆北部有16个大国,至公元前4世纪后期,摩揭陀除次大陆西北外, 

统一了次大陆北部。由于这时期列国并存,所以称为列国时代。同时, 

又因佛教产生于这时,所以史学上又称其为“早期佛教时代”。 

     列国时代次大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由于公元前517年次大陆西北 

部被波斯帝国占领,历史发展重心转到了恒河流域;由于列国时代恒河 

流域中、下流奴隶制城市商品经济较发达,出现了两个新兴的奴隶主阶 

层,即吠舍大商人和以王家贵族为代表的刹帝利阶层。这两个新兴奴隶 

主阶层都要求发展商品经济和扩大王权,对次大陆历史发展有深远影 

响。 



      (1)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公元前6至前4世纪,恒河流域商品经济向前发展。摩揭陀王国地 

处恒河中、下游的最肥沃地区,地控恒河平原水陆交通要冲,又占有次 

大陆最大的铁矿——比哈尔铁矿,所以工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换都很发 

达。据说,这一时期恒河流域产生了60余个新兴城市,其中8大城市商 

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这8大名城是:摩揭陀的王舍城、迦尸的波罗 

钩恰⒕尤薜纳嵛莱呛哇u陀城、拔祗的吠舍厘城、鸯伽的赡波城、 

拔沙的憍赏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