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上帝掷骰子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乱……恐怕约翰•;米尔顿描绘的那个“群魔殿”(Pandemonium)就是这个样子吧? 
爱因斯坦对玻尔已经两战两败,他现在知道量子论的根基比想象的要牢固得多。看起来, 
量子论不太可能是错误的,或者自相矛盾的。 
 
但爱因斯坦也决不会相信它代表了真相。好吧,量子论内部是没有矛盾的,但它并不是一 
幅“完整”的图像。我们看到的量子论,可能只是管中窥豹,虽然看到了真实的一部分, 
但仍然有更多的“真实”未能发现。一定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它们虽然不为我们所见,但 
无疑对电子的行为有着影响,从而严格地决定了它们的行为。好比我们在赌场扔骰子赌钱 
,虽然我们睁大眼睛看明白四周一切,确定没人作弊,但的确可能还有一个暗中的武林高 
手,凭借一些独门手法比如说吹气来影响骰子的结果。虽然我们水平不行,发现不了这个 
武林高手的存在,觉得骰子是完全随机的,但事实上不是!它是完全人为的,如果把这个 
隐藏的高手也考虑进去,它是有严格因果关系的!尽管单单从我们看到的来讲,也没有什 
么互相矛盾,但一幅“完整”的图像应该包含那个隐藏着的人,这个人是一个“隐变量” 
! 
 
不管怎么说,因果关系不能抛弃!爱因斯坦的信念到此时几乎变成一种信仰了,他已决定 
终生为经典理论而战,这不知算是科学的悲剧还是收获。一方面,那个大无畏的领路人, 
那个激情无限的开拓者永远地从历史上消失了。亚伯拉罕•;帕斯(Abraham Pais) 
在《爱因斯坦曾住在这里》一书中说,就算1925年后,爱因斯坦改行钓鱼以度过余生,这 
对科学来说也没什么损失。但另一方面,爱因斯坦对量子论的批评和诘问也确实使它时时 
三省吾身,冷静地审视和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并不断地在斗争中完善自己。大概可算一 
种反面的激励吧? 
 
反正他不久又要提出一个新的实验,作为对量子论的进一步考验。可怜的玻尔得第三次接 
招了。 
 
 
********* 
饭后闲话:海森堡和德国原子弹计划(三) 
 
玩味一下海森堡的声明是很有意思的:讨厌纳粹和希特勒,但忠实地执行对祖国的义务, 
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来履行爱国的职责。这听起来的确像一幅典型的德国式场景。服从 
,这是德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英语世界的人们看来,对付一个邪恶的政权,符合道德的方 
式是不与之合作甚至摧毁它,但对海森堡等人来说,符合道德的方式是服从它——正如他 
以后所说的那样,虽然纳粹占领全欧洲不是什么好事,但对一个德国人来说,也许要好过 
被别人占领,一战后那种惨痛的景象已经不堪回首。 
 
原子弹,对于海森堡来说,是“本质上”邪恶的,不管它是为希特勒服务,还是为别的什 
么人服务。战后在西方科学家中有一种对海森堡的普遍憎恶情绪。当海森堡后来访问洛斯 
阿拉莫斯时,那里的科学家拒绝同其握手,因为他是“为希特勒制造原子弹的人”。这在 
海森堡看来是天大的委屈,他不敢相信,那些“实际制造了原子弹的人”竟然拒绝与他握 
手!也许在他心中,盟军的科学家比自己更加应该在道德上加以谴责。但显然在后者看来 
,只有为希特勒制造原子弹才是邪恶,如果以消灭希特勒和法西斯为目的而研究这种武器 
,那是非常正义和道德的。 
 
这种道德观的差异普遍存在于双方阵营之中。魏扎克曾经激动地说:“历史将见证,是美 
国人和英国人造出了一颗炸弹,而同时德国人——在希特勒政权下的德国人——只发展了 
铀引擎动力的和平研究。”这在一个美国人看来,恐怕要喷饭。 
 
何况在许多人看来,这种声明纯粹是马后炮。要是德国人真的造得出来原子弹,恐怕伦敦 
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也不会罗里罗嗦地讲这一大通风凉话。不错,海森堡肯定在1940年 
就意识到铀炸弹是可能的,但这不表明他确切地知道到底怎么去制造啊!海森堡在1942年 
意识到以德国的环境来说分离铀235十分困难,但这不表明他确切地知道到底要分离“多 
少”铀235啊!事实上,许多证据表明,海森堡非常错误地估计了工程量,为了维持链式 
反应,必须至少要有一个最小量的铀235才行,这个质量叫做“临界质量”(critical 
mass),海森堡——不管他是真的算错还是假装不知——在1942年认为至少需要几吨的铀 
235才能造出原子弹!事实上,只要几十千克就可以了。 
 
诚然,即使只分离这么一点点铀235也是非常困难的。美国动用了15000人,投资超过20亿 
美元才完成整个曼哈顿计划。而德国整个只有100多人在搞这事,总资金不过百万马克左 
右,这简直是笑话。但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海森堡到底知不知道准确的数字?如果他 
的确有一个准确数字的概念,那么虽然这德国来说仍然是困难的,但至少不是那样的遥不 
可及,难以克服。英国也同样困难,但他们知道准确的临界质量数字,于是仍然上马了原 
子弹计划。 
 
海森堡争辩说,他对此非常清楚,他引用了许多证据说明在与斯佩尔会面前他的确知道准 
确的数字。可惜他的证据全都模糊不清,无法确定。德国的报告上的确说一个炸弹可能需 
要10-100千克,海森堡也描绘过一个“菠萝”大小的炸弹,这被许多人看作证明。然而 
这些全都是指钚炸弹,而不是铀235炸弹。这些数字不是证明出来的,而是猜测的,德国 
根本没有反应堆来大量生产钚。德国科学家们在许多时候都流露出这样的印象,铀炸弹至 
少需要几吨的铀235。 
 
不过当然你也可以从反方面去理解,海森堡故意隐瞒了数字,只有天知地知他一个人知。 
他一手造成夸大了的假相。 
 
至于反应堆,其实石墨也可以做很好的减速剂,美国人就是用的石墨。可是当时海森堡委 
派波特去做实验,他的结果错了好几倍,显示石墨不适合用在反应堆中,于是德国人只好 
在重水这一棵树上吊死。这又是一个悬案,海森堡把责任推到波特身上,说他用的石墨不 
纯,因此导致了整个计划失败。波特是非常有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后来也得了诺贝尔奖, 
这个黑锅如何肯背。他给海森堡写信,暗示说石墨是纯的,而且和理论相符合!如果说实 
验错了,那还不如说理论错了,理论可是海森堡负责的。在最初的声明中海森堡被迫撤回 
了对波特的指责,但在以后的岁月中,他,魏扎克,沃兹等人仍然不断地把波特拉进来顶 
罪。目前看来,德国人当年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上都错了。 
 
对这一公案的争论逐渐激烈起来,最有影响的几本著作有:Robert Jungk的《比一千个太 
阳更明亮》(Brighter Than a Thousand Sunds,1956),此书赞扬了德国科学家那高尚 
的道义,在战时不忘人类公德,虽然洞察原子弹的奥秘,却不打开这潘多拉盒子。1967年 
David Irving出版了《德国原子弹计划》(The German Atomic Bomb),此时德国当年的 
秘密武器报告已经得见天日,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资料。Irving虽然不认为德国科学家有 
吹嘘的那样高尚的品德,但他仍然相信当年德国人是清楚原子弹技术的。然后是Margaret 
Gowing那本关于英国核计划的历史,里面考证说德国人当年在一些基本问题上错得离谱, 
这让海森堡本人非常恼火。他说:“(这本书)大错特错,每一句都是错的,完全是胡说 
八道。”他随后出版了著名的自传《物理和物理之外》(Physics and Beyond),自然再 
次地强调了德国人的道德和科学水平。凡是当年和此事有点关系的人都纷纷发表评论意见 
,众说纷纭,有如聚讼,谁也没法说服对方。 
 
1989年,杨振宁在上海交大演讲的时候还说:“……很好的海森堡传记至今还没写出,而 
已有的传记对这件事是语焉不详的……这是一段非常复杂的历史,我相信将来有人会写出 
重要的有关海森堡的传记。” 
 
幸运的是,从那时起到今天,事情总算是如其所愿,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四 
爱因斯坦没有出席1933年第七届索尔维会议,他被纳粹德国逼得离开家乡,流落异国,忧 
郁地思索着欧洲那悲惨的未来。另一方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