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上帝掷骰子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量似乎是微粒说的前世冤家,它命中注定要与后者开展一场长达数个世纪之久的战争。 
他们两个的命运始终互相纠缠在一起,如果没有了对方,谁也不能说自己还是完整的。到 
了后来,他们简直就是为了对手而存在着。这出精彩的戏剧从一开始的伏笔,经过两个起 
落,到达令人眼花缭乱的高潮。而最后绝妙的结局则更让我们相信,他们的对话几乎是一 
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17世纪中期,正是科学的黎明到来之前那最后的黑暗,谁也无法 
预见这两朵小火花即将要引发一场熊熊大火。 
 
 
******** 
饭后闲话:说说“以太”(Aether)。 
 
正如我们在上面所看到的,以太最初是作为光波媒介的假设而提出的。但“以太”一词的 
由来则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一书里阐述了他对天体的认识。他认为日月星 
辰围绕着地球运转,但其组成却不同与地上的四大元素水火气土。天上的事物应该是完美 
无缺的,它们只能由一种更为纯洁的元素所构成,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五元素” 
——以太(希腊文的αηθηρ)。而自从这个概念被借用到科学里来之后,以太在历史 
上的地位可以说是相当微妙的,一方面,它曾经扮演过如此重要的角色,以致成为整个物 
理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当它荣耀不再时,也曾受尽嘲笑。虽然它不甘心地再三挣扎,改 
换头面,赋予自己新的意义,却仍然逃不了最终被抛弃的命运,甚至有段时间几乎成了伪 
科学的专用词。但无论怎样,以太的概念在科学史上还是占有它的地位的,它曾经代表的 
光媒以及绝对参考系,虽然已经退出了舞台,但直到今天,仍然能够唤起我们对那段黄金 
岁月的怀念。它就像是一张泛黄的照片,记载了一个贵族光荣的过去。今天,以太(Ethe 
r)作为另外一种概念用来命名一种网络协议(Ethernet),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是不是 
也每每生出几许慨叹? 
 
向以太致敬。 
 
三 
 
上次说到,关于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在十七世纪中期有了两种可能的假设:微粒说和波 
动说。 
 
然而在一开始的时候,双方的武装都是非常薄弱的。微粒说固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它 
手中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光的直线传播问题和反射折射问题本来是它的传统领地,但波动 
方面军队在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后,迅速就在这两个战场上与微粒平分秋色。而波动论作为 
一种新兴的理论,格里马第的光衍射实验是它发家的最大法宝,但它却拖着一个沉重的包 
袱,就是光以太的假设,这个凭空想象出来的媒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波动军队的 
累赘。 
 
两支力量起初并没有发生什么武装冲突。在笛卡儿的《方法论》那里,他们还依然心平气 
和地站在一起供大家检阅。导致“第一次微波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波义耳(Robert 
Boyle,中学里学过波马定律的朋友一定还记得这个讨厌的爱尔兰人?)在1663年提出的 
一个理论。他认为我们看到的各种颜色,其实并不是物体本身的属性,而是光照上去才产 
生的效果。这个论调本身并没有关系到微粒波动什么事,但是却引起了对颜色属性的激烈 
争论。 
 
在格里马第的眼里,颜色的不同,是因为光波频率的不同而引起的。他的实验引起了胡克 
(Robert Hooke)的兴趣。胡克本来是波义耳的实验助手,当时是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同时也兼任实验管理员。他重复了格里马第的工作,并仔细观察了光在肥皂泡里映射出的 
色彩以及光通过薄云母片而产生的光辉。根据他的判断,光必定是某种快速的脉冲,于是 
他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Micrographia)一书中明确地支持波动说。《显微术》这 
本著作很快为胡克赢得了世界性的学术声誉,波动说由于这位大将的加入,似乎也在一时 
占了上风。 
 
然而不知是偶然,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一件似乎无关的事情改变了整个战局的发展。 
 
1672年,一位叫做艾萨克•;牛顿的年轻人向皇家学会评议委员会递交了一篇论文, 
名字叫做《关于光与色的新理论》。牛顿当时才30岁,刚刚当选为皇家学会的会员。这是 
牛顿所发表的第一篇正式科学论文,其内容是关于他所做的光的色散实验的,这也是牛顿 
所做的最为有名的实验之一。实验的情景在一些科学书籍里被渲染得十分impressive:炎 
热难忍的夏天,牛顿却戴着厚重的假发呆在一间小屋里。四面窗户全都被封死了,屋子里 
面又闷又热,一片漆黑,只有一束亮光从一个特意留出的小孔里面射进来。牛顿不顾身上 
汗如雨下,全神贯注地在屋里走来走去,并不时地把手里的一个三棱镜插进那个小孔里。 
每当三棱镜被插进去的时候,原来的那束白光就不见了,而在屋里的墙上,映射出了一条 
长长的彩色宽带:颜色从红一直到紫。牛顿凭借这个实验,得出了白色光是由七彩光混合 
而成的结论。 
 
然而在这篇论文中,牛顿把光的复合和分解比喻成不同颜色微粒的混合和分开。胡克和波 
义耳正是当时评议会的成员,他们对此观点进行了激烈的抨击。胡克声称,牛顿论文中正 
确的部分(也就是色彩的复合)是窃取了他1665年的思想,而牛顿“原创”的微粒说则不 
值一提。牛顿大怒,马上撤回了论文,并赌气般地宣称不再发表任何研究成果。 
 
其实在此之前,牛顿的观点还是在微粒和波动之间有所摇摆的,并没有完全否认波动说。 
1665年,胡克发表他的观点时,牛顿还刚刚从剑桥三一学院毕业,也许还在苹果树前面思 
考他的万有引力问题呢。但在这件事之后,牛顿开始一面倒地支持微粒说。这究竟是因为 
报复心理,还是因为科学精神,今天已经无法得知了,想来两方面都有其因素吧。不过牛 
顿的性格是以小气和斤斤计较而闻名的,这从以后他和莱布尼兹关于微积分发明的争论中 
也可见一斑。 
 
但是,一方面因为胡克的名气,另一方面也因为牛顿的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了运动学和力 
学方面,牛顿暂时仍然没有正式地全面论证微粒说(只是在几篇论文中反驳了胡克)。而 
这时候,波动方面军开始了他们的现代化进程——用理论来装备自己。荷兰物理学家惠更 
斯(Christiaan Huygens)成为了波动说的主将。 
 
惠更斯在数学理论方面是具有十分高的天才的,他继承了胡克的思想,认为光是一种在以 
太里传播的纵波,并引入了“波前”的概念,成功地证明和推导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他的波动理论虽然还十分粗略,但是所取得的成功却是杰出的。当时随着光学研究的不断 
深入,新的战场不断被开辟:1665年,牛顿在实验中发现如果让光通过一块大曲率凸透镜 
照射到光学平玻璃板上,会看见在透镜与玻璃平板接触处出现一组彩色的同心环条纹,也 
就是著名的“牛顿环”(对图象和摄影有兴趣的朋友一定知道)。到了1669年,丹麦的巴 
塞林那斯(E。Bartholinus)发现当光在通过方解石晶体时,会出现双折射现象。惠更斯将 
他的理论应用于这些新发现上面,发现他的波动军队可以容易地占领这些新辟的阵地,只 
需要作小小的改制即可(比如引进椭圆波的概念)。1690年,惠更斯的著作《光论》(Tr 
aite de la Lumiere)出版,标志着波动说在这个阶段到达了一个兴盛的顶点。 
 
不幸的是,波动方面暂时的得势看来注定要成为昙花一现的泡沫。因为在他们的对手那里 
站着一个光芒四射的伟大人物:艾萨克•;牛顿先生(而且马上就要成为爵士)。这 
位科学巨人——不管他是出于什么理由——已经决定要给予波动说的军队以毫不留情的致 
命打击。为了避免再次引起和胡克之间的争执,导致不必要的误解,牛顿在战术上也进行 
了精心的安排。直到胡克去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704年,牛顿才出版了他的煌煌巨著《 
光学》(Opticks)。在这本划时代的作品中,牛顿详尽地阐述了光的色彩叠合与分散, 
从粒子的角度解释了薄膜透光,牛顿环以及衍射实验中发现的种种现象。他驳斥了波动理 
论,质疑如果光如同声波一样,为什么无法绕开障碍物前进。他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