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上帝掷骰子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续进入大学学他的物理。他的博士导师是著名的保罗•;朗之万(Paul Langevin)。 
 
写到这里笔者需要稍停一下做一点声明。我们的史话讲述到现在,虽然已经回顾了一些令 
人激动的革命和让人大开眼界的新思想(至少笔者希望如此),但总的来说,仍然是在经 
典世界的领域里徘徊。而且根据本人的印象,至今为止,我们的话题大体还没有超出中学 
物理课本和高考的范围。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唯一稍感陌生的,可能只是量子的跳跃思 
想。而接受这一思想,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和不情愿的事情。 
 
然而在这之后,我们将进入一个完完全全的奇幻世界。这个世界光怪陆离,和我们平常所 
感知认同的那个迥然不同。在这个新世界里,所有的图象和概念都显得疯狂而不理性,显 
得更像是爱丽丝梦中的奇境,而不是踏踏实实的土地。许多名词是如此古怪,以致只有借 
助数学工具才能把握它们的真实意义。当然,笔者将一如既往地试图用最浅白的语言将它 
们表述出来,但是仍然有必要提醒各位做好心理准备。为了表述的方便,我将尽量地把一 
件事情陈述完全,然后再转换话题。虽然在历史上,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铺天盖地而来,它 
们混杂在一起,澎湃汹涌,让人分不出个头绪。在后面的叙述中,我们可能时时要在各个 
年份间跳来跳去,那些希望把握时间感的读者们应该注意确切的年代。 
 
我们已经站在一个伟大时刻的前沿。新的量子力学很快就要被创建出来,这一次,它的力 
量完完全全地被施展开来,以致把一切旧事物,包括玻尔那个半新不旧的体系,都摧枯拉 
朽般地毁灭殆尽。它很快就要为我们揭开一个新世界的大幕,这个新世界,哪怕是稍微往 
里面瞥上一眼,也足够让人头晕目眩,心驰神摇。但是,既然我们已经站在这里,那就只 
有义无返顾地前进了。所以跟着我来吧,无数激动人心的事物正在前面等着我们。 
 
我们的话题回到德布罗意身上。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在玻尔的原子模型 
里面自然地引进一个周期的概念,以符合观测到的现实。原本,这个条件是强加在电子上 
面的量子化模式,电子在玻尔的硬性规定下,虽然乖乖听话,总有点不那么心甘情愿的感 
觉。德布罗意想,是时候把电子解放出来,让它们自己做主了。 
 
如何赋予电子一个基本的性质,让它们自觉地表现出种种周期和量子化现象呢?德布罗意 
想到了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他开始这样地推论:根据爱因斯坦那著名的方程,如果电 
子有质量m,那么它一定有一个内禀的能量E = mc^2。好,让我们再次回忆那个我说过很 
有用的量子基本方程,E = hν,也就是说,对应这个能量,电子一定会具有一个内禀的 
频率。这个频率的计算很简单,因为mc^2 = E = hν,所以ν = mc^2/h。 
 
好。电子有一个内在频率。那么频率是什么呢?它是某种振动的周期。那么我们又得出结 
论,电子内部有某些东西在振动。是什么东西在振动呢?德布罗意借助相对论,开始了他 
的运算,结果发现……当电子以速度v0前进时,必定伴随着一个速度为c^2/v0的波…… 
 
噢,你没有听错。电子在前进时,总是伴随着一个波。细心的读者可能要发出疑问,因为 
他们发现这个波的速度c^2/v0将比光速还快上许多,但是这不是一个问题。德布罗意证明 
,这种波不能携带实际的能量和信息,因此并不违反相对论。爱因斯坦只是说,没有一种 
能量信号的传递能超过光速,对德布罗意的波,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德布罗意把这种波称为“相波”(phase wave),后人为了纪念他,也称其为“德布罗意 
波”。计算这个波的波长是容易的,就简单地把上面得出的速度除以它的频率,那么我们 
就得到:λ= (c^2/v0 ) / ( mc^2/h) = h/mv0。这个叫做德布罗意波长公式。 
 
但是,等等,我们似乎还没有回过神来。我们在谈论一个“波”!可是我们头先明明在讨 
论电子的问题,怎么突然从电子里冒出了一个波呢?它是从哪里出来的?我希望大家还没 
有忘记我们可怜的波动和微粒两支军队,在玻尔原子兴盛又衰败的时候,它们一直在苦苦 
对抗,僵持不下。1923年,德布罗意在求出他的相波之前,正好是康普顿用光子说解释了 
康普顿效应,从而带领微粒大举反攻后不久。倒霉的微粒不得不因此放弃了全面进攻,因 
为它们突然发现,在电子这个大后方,居然出现了波动的奸细!而且怎么赶都赶不走。 
 
电子居然是一个波!这未免让人感到太不可思议。可敬的普朗克绅士在这些前卫而反叛的 
年轻人面前,只能摇头兴叹,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假如说当时全世界只有一个人支持德布 
罗意的话,他就是爱因斯坦。德布罗意的导师朗之万对自己弟子的大胆见解无可奈何,出 
于挽救失足青年的良好愿望,他把论文交给爱因斯坦点评。谁料爱因斯坦马上予以了高度 
评价,称德布罗意“揭开了大幕的一角”。整个物理学界在听到爱因斯坦的评论后大吃一 
惊,这才开始全面关注德布罗意的工作。 
 
证据,我们需要证据。所有的人都在异口同声地说。如果电子是一个波,那么就让我们看 
到它是一个波的样子。把它的衍射实验做出来给我们看,把干涉图纹放在我们的眼前。德 
布罗意有礼貌地回敬道:是的,先生们,我会给你们看到证据的。我预言,电子在通过一 
个小孔的时候,会像光波那样,产生一个可观测的衍射现象。 
 
1925年4月,在美国纽约的贝尔电话实验室,戴维逊(C。J。Davisson)和革末(L。 H。 
Germer)在做一个有关电子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它牵涉到用 
一束电子流轰击一块金属镍(nickel)。实验要求金属的表面绝对纯净,所以戴维逊和革 
末把金属放在一个真空的容器中,以确保没有杂志混入其中。 
 
不幸的是,发生了一件意外。这个真空容器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爆炸,空气一拥而入,迅 
速地氧化了镍的表面。戴维逊和革末非常懊丧,不过他们并不因此放弃实验,他们决定, 
重新净化金属表面,把实验从头来过。当时,去除氧化层的好办法就是对金属进行高热加 
温,这正是戴维逊所做的。 
 
两人并不知道,正如雅典娜暗中助推着阿尔戈英雄们的船只,幸运女神正在这个时候站在 
他俩的身后。容器里的金属,在高温下发生了不知不觉的变化:原本它是由许许多多块小 
晶体组成的,而在加热之后,整块镍融合成了一块大晶体。虽然在表面看来,两者并没有 
太大的不同,但是内部的剧变已经足够改变物理学的历史。 
 
当电子通过镍块后,戴维逊和革末瞠目结舌,久久说不出话来。他们看到了再熟悉不过的 
景象:X射线衍射图案!可是并没有X射线,只有电子,人们终于发现,在某种情况下,电 
子表现出如X射线般的纯粹波动性质来。电子,无疑地是一种波。 
 
更多的证据接踵而来。1927年,G。P。汤姆逊,著名的J。J汤姆逊的儿子,在剑桥通过实验 
进一步证明了电子的波动性。他利用实验数据算出的电子行为,和德布罗意所预言的吻合 
得天衣无缝。 
 
命中注定,戴维逊和汤姆逊将分享1937年的诺贝尔奖金,而德布罗意将先于他们8年获得 
这一荣誉。有意思的是,GP汤姆逊的父亲,JJ汤姆逊因为发现了电子这一粒子而获得诺贝 
尔奖,他却因为证明电子是波而获得同样的荣誉。历史有时候,实在富有太多的趣味性。 
 
 
********* 
饭后闲话:父子诺贝尔 
 
俗话说,将门无犬子,大科学家的后代往往也会取得不亚于前辈的骄人成绩。JJ汤姆逊的 
儿子GP汤姆逊推翻了老爸电子是粒子的观点,证明电子的波动性,同样获得诺贝尔奖。这 
样的世袭科学豪门,似乎还不是绝无仅有。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于1903年分享诺贝尔奖(居里夫人在1911年又得 
了一个化学奖)。他们的女儿约里奥•;居里(Irene Joliot…Curie)也在1935年和 
她丈夫一起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的另一个女婿,美国外交家Henry R。 
Labo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