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艺术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庆班进京后,博采众长,从京秦二腔和其他兄弟剧种吸收营养,艺术日趋 

  成熟。后秦腔禁演,一些演员被迫脱离秦腔而投入徽班以谋生计,形成徽秦 

  合流的局面。尔后,继三庆班接踵而来的徽班有四喜、春台、和春班,合三 

  庆班世称“四大徽班”。当时京师梨园大多为徽班所掌握。正如《梦华琐簿》 

  所说:“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 

  园,亦必以徽班为主。下此则徽班、小班、两班,相杂适均矣。”徽班占据 

  北京主要的戏曲舞台,这是后来徽班所演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京剧的关键所 

  在。 

       清宣宗道光年间,汉调 (又称楚调)艺人陆续进京搭徽班演唱,见于记 

  载的有米应先、余三胜、王洪贵、李六、龙德云、童德善等。汉调以唱西皮 

  为主,兼唱二簧,汉调演员来京搭徽班演戏,也就促进了徽汉合流,使徽班 

  逐渐朝着以演皮簧戏的方向发展,为京剧的正式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徽汉二腔合流后,又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大约于道光后期,即 1840至 

  1850年之间,京师梨园又出现了一番新的气象,即领班的主要演员的行当有 

  所改变,由以前的旦角为主转变以生角为主。当时有名的三庆、四喜、春台、 

  和春、嵩祝、新兴、金钰、大景和各班,其主要演员均由旦角一变而为生角, 

  演出剧目亦随之改为以老生为主,大都是唱功戏或唱做并重的戏。由于角色 

  的变化,徽班所唱声腔,也由过去的诸腔杂奏转为以西皮、二簧为主,也就 

  是被称为“新声”的“皮簧戏”。在唱念语音上,除保留某些楚音外,主要 

  用北京语音演唱。此时皮簧戏的唱腔表演已很有特色,不仅出现了二簧反调 

  和西皮反调,而且各种板式也日益完备,较之前期徽班演出的皮簧有明显的 

  发展和丰富。当时,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被誉为“老生三杰”,形成了 

  徽派、京派和汉派,鼎足而立,争胜舞台,故有“三鼎甲”之称。 

       程长庚 (1811—1880),名椿,一名闻澣,字玉珊(又作玉山),安徽 

  潜山人。成名后寓四箴堂,故又有“四箴堂”之称。自幼入徽班坐科,工皮 

  簧老生,对十行角色——生、旦、净、末、丑、副、外、杂、武、流都能演 

  出。长期主持三庆班并任头牌演员,咸丰、同治年间兼任精忠庙第一任庙首, 

  直至逝世,是第一个以徽剧演员总管京师梨园的领袖人物,人们称赞他为“伶 

  圣”和“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他演戏极为认真,善于兼收并蓄,艺术上 

  融徽调、汉调、秦腔、昆腔于一炉,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他的 

  嗓音宏亮、浑厚,字正腔圆,乱弹唱乙字调,穿石裂云,余音绕梁,“真有 

                                                ① 

  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之概”;“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 

                                                               ① 

  视他伶之徒唱高调,听之索然无韵者,殆有霄壤之殊。” 当时北京有“乱弹 



① 天涛:《梨园旧话》。 

① 天涛:《梨园旧话》。 


… Page 97…

                                    ② 

  巨擘属长庚,字谱昆山鉴别精”的诗句赞誉他。陈澹然《异伶传》记载他演 

   《文昭关》一剧,有“长庚忽出为伍胥,冠剑雄豪,音节慷慨,奇侠之气, 

  千载若神。座客数百人,皆大惊起立,狂叫动天”的赞词,可见他艺术造诣 

  的高深。作为掌班,他治理有方,班规严整,并能以身作则,曾为维护本班 

  全体利益,坚拒由其单独在堂会演出而负枷不屈,故在当时戏曲界威望很高。 

  他还热心培养后辈,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芳均得其教益。晚年创办四箴堂 

  科班,培养出了陈德霖、钱金福、张淇林等著名京剧演员。 

       张二奎(1814—1864),原名士元,号子英,北京人。自幼爱好戏曲, 

  常以票友身份在和春班客串演出,后“下海”先后成为和春班、四喜班的主 

  演和主持。张二奎生得英姿伟岸,气度不凡,举止庄重,“嗓音宏亮,行腔 

                                          ③ 

  不喜曲折,而字字坚实,颠簸不破” ,最适合扮演帝王之类的“王帽戏”。 

  相传他演《打金枝》出场唱“景阳钟三响把王催”的“催”字,破口而出, 

  声震屋瓦,时人以诗咏赞:“春台一句‘把王催’,三庆长庚也皱眉。怜他 

  四喜余三胜,《捉放》完时饶《碰碑》。”他演出的代表剧目有《打金枝》、 

   《四郎探母》、《大登殿》、《金水桥》、《五雷阵》等。 

       余三胜 (1802—1866),原名开龙,字起云。春台班头牌老生。在演唱 

  上他将徽调、汉调相融合,又吸收了昆曲、梆子的长处,并将青衣小腔揉进 

  老生唱腔之中,创造出一种旋律丰富,抑扬婉转的“花腔”。在唱念语音上, 

  将“湖广韵”揉进北京音,念白清晰动听,促进了京剧语言风格的形成。以 

  后,谭鑫培学余的唱法,加以发扬光大,开创了京剧的新局面。 

       京剧在道光末年初步形成后,中经咸丰、同治两朝的进一步发展,到光 

  绪年间已达到鼎盛时期,进入到成熟阶段。当然,这和北京社会的相对安定 

  和清代统治者的偏好、提倡有着密切的关系。咸丰十年 (1860),英法联军 

  攻陷北京,文宗 (咸丰)避祸热河(今承德市),传旨昇平署内外人等随至 

  行在;同年11月,又征召民间艺人若干到热河当差。光绪九年(1883),为 

  预办皇太后五旬寿诞,再次召征民籍艺人入宫,除应承演戏外,并传授太监 

  剧艺。其后每年挑选人数例有增加,及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慈禧逝世, 

  宫中民籍教习已达89人,几乎将当时北京的所有名角网罗殆尽,可见清代最 

  高统治者对京剧喜爱所达到的程度。 

       这一时期,演出团体增多,演出活动频繁,仅北京市内就有京剧职业戏 

  班50余家;随着戏班增多和演出活动的兴盛,推动了营业性戏园的发展,当 

  时北京九门繁华地区戏园遍布,不下40余处;此时,社会各阶层民众对京剧 

  几乎达到“满城争看”的程度,拥有大量观众和业余爱好者,票友的活动场 

  所和团体——票房也随之增多;京剧轰动京师后,全国各地纷纷邀请京班前 

  去演出,使京剧迅速向外地流布,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京剧演员艺术日趋完 

  美,名角辈出,有些著名演员除在“私寓”演出外,还出现许多培养演员的 

  科班。以上各点,从不同方面说明了京剧已经走向成熟阶段。 

       光绪初年,画家沈容圃为他所喜爱的京戏演员作了一幅写生画,名为《同 

  光名伶十三绝》。这十三人是:老生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武 

  生谭鑫培,小生徐小香,旦角时小福、梅巧玲、余紫云、朱莲芬,老旦郝兰 

  曲,丑角刘赶三、杨鸣五。这不过是部分地反映了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极盛 



② 艺兰室主人:《都门竹枝词》。 

③ 见《清代声色志》。 


… Page 98…

时期著名演员的阵营,其中还有一些是道光、咸丰年间就已成名的老一代演 

员。此外,未列上名的还有名冠一时的胡喜禄、王九龄、郑秀兰、黄三雄、 

徐宝成、钱宝峰、刘永春以及老生汪桂芬、孙菊仙、张三元;武生俞菊生、 

黄月山、杨隆寿、姚增禄;旦角常子和、田际云、余玉琴、陈德霖、王瑶卿; 

净角何桂山、黄润甫、金秀山、穆凤山;老旦熊连喜、谢宝云、龚云甫;丑 

角罗百岁、王长林、肖长华等。其中最杰出的是被称为“老生后三杰”或“小 

三鼎”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谭鑫培(1847—1917),本名金福,又名望重,湖北江夏(今武昌)人。 

因其父谭志道有“叫天儿”之称,故他亦有“小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