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艺术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这次演出给予了革命青年以很大鼓舞。更重要的是在运用话剧形式上,《热 

  血》较《黑奴吁天录》“更整齐更纯粹一些——完全依靠剧本,每一幕的衔 

  接很紧;故事的排列、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安排比较集中;动作是贯串的, 

  没有多余的不合理的穿插,没有临时强加的人物,没有故意迎合观众的噱头, 

                                       ① 

  在表演方面也没有过分的夸张。” 《热血》演出后,由于中国公使馆的进一 

  步干涉,“申酉会”停止活动,日本时期的春柳会的演出活动至此告一段落。 

       受春柳社的影响,1907年夏,王仲礼、马湘白、沈仲礼等在上海组织春 

  阳社(通鉴学校),也演出了《黑奴吁天录》;次年三月,又演出王仲声根 

  据英国作家哈葛德同名小说改编的五幕话剧《迦茵小传》,并率学生到杭州、 

                                                                                   ② 

  苏州等地公演。欧阳予倩认为,春阳社的演出这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 

  1909年,天津南开学校演出了张伯苓编导并主演的《学非所用》,以后又演 

  出了《箴膏起废》、《华娥传》、《新少年》等,这是北方演出话剧的开端。 

  1910年,任天知、陈大悲等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早期话剧(新剧)的第一个职 

  业剧团进化团,采用幕表制,在南京、芜湖、汉口等地先后演出了《血蓑衣》、 

   《东亚风云》、《血泪碑》等剧目。辛亥革命爆发后,进化团成员积极投身 

  于光复上海的武装斗争,上海光复后,他们又在上海、扬州、镇江、宁波等 

  地上演了《共和万岁》、《黄金赤血》,为辛亥革命作了有力的宣传。此后, 

  话剧进入兴旺扩展期,以上海为中心,天津、北京、南京、武汉三镇以及其 

  他大中城市都出现过各种形态的新剧团体,演出了一批宣传革命、反对封建 

  的优秀剧目,积极配合了当时的政治斗争。 

       新剧引进、移植的准备是不足的,但新剧家们借用这种形式进行宣传鼓 

  动,唤醒民心,适应时代潮流,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从话剧在中国的兴 

  起可给我们这样两点启迪:其一,中国话剧的萌生,是外来文化浸润、推动 

  的结果。移植的渠道有二:直接从西方输入和间接从日本输入。由于受地理 

  位置、文化传统、人员交往的制约,早期中国话剧受日本新派剧的影响更大 

  一些。而日本的新派剧又是在西方文化的促动下发生变革而产生的,故中国 

  早期话剧是通过日本间接接受西方戏剧的影响而萌生的。其二,如同油画、 

  芭蕾舞、交响乐等外来艺术形式一样,话剧的引进、移植到中国,有一个历 

  史发展过程,它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主要是那些具有初 

  步民主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寻找到了这种新的文艺武器,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所使然。而要让外来的话剧在中国生根、开花、不能简单地因袭、模仿,全 

  盘照搬,食洋不化,而应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借鉴,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即根据本民族的历史需要和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加以改造、融合,也就是 

  走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才有广阔的前景。中国早期话剧的实践和话剧发 



① 欧阳予倩:《回忆春柳》,《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第159 页。 

② 欧阳予倩:《谈文明戏》,《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第179 页。 


… Page 94…

展的整个曲折、艰难历程,都具体、真切地说明了这一点。 


… Page 95…

                           八、中国戏曲和曲艺 



     在辛亥革命前的70余年间,中国独树一帜的民族戏剧文化——戏曲,和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说唱艺术——曲艺,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 

不断革新,呈现了与以往戏曲和曲艺迥然相异的历史风貌和时代特点。这主 

要表现为:昆曲的衰微和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大戏的形成和发展;一批新兴 

地方小戏在各地相继出现;少数民族戏曲的繁荣;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相适 

应的戏曲改良活动的开展和失败;曲艺的发展及其向现代曲艺的转化。下面 

分别进行论述。 



         1。昆曲的衰微和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大戏的形成和发展 



     明末清初,经历过社会大动乱的一些有见识的士大夫和文人,亲眼看到 

明末统治者的腐败,又对满清统治者不肯屈服,而借用戏曲的形式抒发胸怀, 

创造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如李玉的 《清忠谱》、《麒麟阁》,洪昇的《长生 

殿》,孔尚任的 《桃花扇》等,使昆曲一度呈现出极盛的局面。但到乾隆以 

后,昆曲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咸丰、同治以后,昆曲基本上就退出了戏曲舞 

台。昆曲衰落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它逐渐脱离人民群众、脱离现实 

生活。清朝统治者对文化思想以及戏曲的控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他们采用 

恩威并施的政策,即一方面怀柔利诱,使士大夫和文人死心踏地为清王朝服 

务;另一方面,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查禁具有进步思想的戏曲,对 

那些被诬为“诲淫”、“诲盗”、“有伤风化”的戏曲作者和表演者施以严 

刑峻法。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得一批毒害人民的剧目纷纷出现。如当时清朝 

统治者利用旧有传奇和杂剧改编或编演的《忠义璇图》、《升平宝筏》、《劝 

善金科》、《鼎峙春秋》、《表忠记》等。这些剧目是由最高统治者组织一 

些御用文人所编创的,其目的除用来点缀升平,祝颂喜庆,满足统治者的声 

色娱乐之外,更主要的是用来麻痹人民的斗志,对人民进行思想上的统治。 

还有,统治者对昆曲艺术创作制定所谓《钦定曲谱》之类,让作者、制曲者, 

率以旧式为法,也导致了昆曲艺术形式走向凝固,这也是昆曲衰微的原因之 



一。 



     在昆曲衰微的同时,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大戏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各种戏曲声腔广泛流布、不断繁衍融合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戏曲剧种逐渐 

走向成熟,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汉剧、湘剧、川剧、粤剧、闽剧等。它 

们地域性特点更加鲜明和稳定,艺术组织更趋完善和统一,表演技巧日趋完 

美和成熟,都于晚清先后发展成具有相当规模和定型化了的地方大戏。而汇 

合徽、汉二调并集其他声腔之长、于清宣宗道光后期 (1840—1850年之间) 

才形成的京剧却后来居上,其发展速度、规模和成就尤为突出。百余年来, 

京剧遍及全国,已成为在我国传统戏曲中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行最 

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最深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大戏剧种。 

     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形式,经历了孕育、 

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京剧的孕育,是从徽班进京带来二簧腔开始的。清 

初,京师梨园最为盛行的是昆腔和京腔。到了乾隆年间,这一情况发生了变 

化,各地方戏曲借着为乾隆和皇太后祝寿之名,竞相进京献艺。因剧种繁多, 


… Page 96…

  为正名起见,将各剧种分成“雅”、“花”两部——昆曲为“雅部”,昆曲 

  以外的所有地方戏为“花部”,又称“乱弹”。乾隆四十四年(1779),秦 

  腔演员魏长生自川入都,以 《滚楼》一剧名震京师,压倒了昆腔和京腔,乾 

  隆四十七年(1782),清朝统治者以魏长生的表演“亵词秽语”、“无非科 

  诨诲淫之状”而下令禁演,秦腔受到压抑。乾隆五十五年 (1790)秋,为庆 

  祝高宗(弘历)80寿诞,各地有名的戏班均被征召晋京演戏庆祝。浙江盐务 

  大臣伍拉纳征集了在南方久享盛名的“三庆徽班”(系由在扬州的安徽籍盐 

  商江鹤亭组织)由名旦高郎亭率领入都进行祝寿演出。这是徽班第一次进京。 

  三庆班进京后,博采众长,从京秦二腔和其他兄弟剧种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