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花女》、《黑奴吁天录》开始,到辛亥革命前止,是其初始期;从辛亥革命
前后到1917年,以进化团的崛起和“家庭戏”的繁盛为标志,是其扩展期;
从1917年到1924年,由于各种原因,新剧剧团相继解散,话剧演出陷于停
顿状态,是其衰落期。根据历史分期,本节主要论述的是萌芽期和初始期的
中国早期话剧。
上海是新剧的发祥地。早在19世纪末,就有西方侨民在上海演出西方话
剧。1950年,徐半梅在上海《新民报》上发表文章,曾谈到“四十几年前”
的上海戏剧情况。他说:
……当时上海博物馆路,香港路北,有一所外国人经营的兰心戏院……同时,上海还有
一个外国人的业余剧团,简称A、B、C,团员都是旅沪侨民,他们每年必定演剧三、四次……
每次演剧的戏单上,总把历年来演过的戏名,一一附印着,而且还有开演日期。在四十几年前,
①
我看那戏单时,已晓得它有四五十次的演出历史了 。
可以作为印证的,是包笑天在《钏影楼回忆录》中也曾谈到这个剧团和剧院,
②
还说到自己常“被留学西洋的朋友,拉去观光。”据此推算,上海兰心剧院
演出“西洋名剧”,当在上世纪末,至迟也在本世纪初。与此时间不相先后,
1898年,上海基督教圣约翰书院学生在圣诞节“取西哲之嘉言懿行,出之粉
③
墨”;法国在上海创办的天主教徐汇公学学生也演出“数出短剧,剧本相当
④
有名,大半是他们平日上英语课、法语课的课本” 。当时,上海许多学校一
些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学生、教员和青年知识分子的社团,为变革现实,正
在急切地寻找新的文艺武器为现实斗争服务,他们受外国侨民和教会学校演
剧的影响,也纷纷试行演出这种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台剧。据
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的回忆,当时上海各学校和社团演出的时事新剧
有:1900年,南洋公学演出《六君子》、《经国美谈》、《义和团》三出戏;
1903年,育材学堂演出《张文祥刺马》、《英兵掳去叶名琛》、《张廷标被
难》、《监生一班》四出戏;1905年,有汪仲贤兄弟等组织的文友会,演出
① 徐半梅:《话剧创始期回忆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年版,第4 页。
② 包笑天: 《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 年版,第404 页。
③ 朱双云:《新剧史·春秋》,新剧小说社1914 年版。
④ 徐半梅:《话剧创始期回忆录》第7 页。
… Page 92…
《捉拿安德海》、《江西教案》两出戏;1906年,有朱双云、汪仲贤、王幻
身,瞿保年等组织开明演剧会,除从事时事新剧的演出活动外,还提出了六
大改良。这六大改良就是:政治改良——演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军事改良
——练新兵;僧道改良——破迷信;社会改良——禁烟赌;家庭改良——诫
①
盲婚;教育改良——嘲私塾 。他们提出的戏剧主张和引进话剧这种戏剧形式
演出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时事新剧,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在启发民智,配
合当时的政治斗争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它揭开了
中国舞台演出话剧的帷幕,催发了中国话剧的诞生。
中国话剧的正式诞生,一般以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于东京组建春柳社并
上演《茶花女》第二幕和《黑奴吁天录》为滥觞。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夜,戏曲界在全国兴起改良运动,正是在旧剧改革和西方
戏剧的双重影响下,以日本的新派剧为媒介,1906年冬,由留日学生李叔同
(息霜)、曾孝谷发起,后又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黄喃喃、陆镜若等人参
加,在东京成立了综合性的艺术团体春柳社,下设演艺部。“冀为吾国艺界
改良之先导”的春柳社演艺部当即发表“专章”,阐明他们的戏剧主张,与
国内思想启蒙运动的鼓吹者遥相呼应。他们看到日本在19世纪末自由民权运
动中诞生的新派剧,为其民主精神和新颖形式所吸引,起而仿效;认为声情
并茂的新派剧,既能弥补“与目不识丁者接,而用以穷”的报章之不足,又
优于有声无形的演说和有形无声的图画,大力倡导这种戏剧形式的演出。1907
年初春的阴历年,在日本东京骏河台中国青年会的一个赈灾募捐游艺会上,
春柳社演艺部以日本新派戏的艺术手段,公演了法国小仲马《茶花女》的第
三幕。据欧阳予倩的回忆:“李息霜饰茶花女,曾孝谷饰亚猛的父亲,唐肯
饰亚猛,孙宗文饰配唐,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话剧。这一幕剧的上演,得到
日本新派演员藤泽浅二郎的帮助。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松翁对李息霜的
演技极为欣赏。他说,他看了这个戏令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
演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但一般的评论,都以为演得最好的是曾孝谷。”①
这次演出以它良好的布景、道具(是从日本新派戏专业剧团租借的)和对白、
表情、动作皆截然不同于京剧的新面貌,在中国留学生和日本演艺界中引起
强烈反响,春柳社社员遂扩充到80余人。同年6月,春柳社演艺部假本乡座
举行“丁未演义大会”,又正式公演了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
叔叔的小屋》改编的5幕话剧 《黑奴吁天录》。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
次演出活动。剧本是曾孝谷根据林纾、魏易的译本重新改编的,改编者对原
著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突出了黑奴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革
命思想;全剧按现代话剧分幕形式用口语写成,“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
没有独白、旁白,当时采取的是纯粹话剧形式”,因而被欧阳予倩称之为“可
②
以看作中国话剧第一个创作的剧本。”而《黑奴吁天录》的演出则是第一个
③
“绝对没有京剧味”的新剧——话剧。由于有日本新派剧艺人的指导,在布
景、服饰、舞台设备等方面都有国内所演新戏难以具有的优势条件,再加上
演出者本人的文化素质和“知名度”,这次演出在东京引起轰动 (日本戏剧
① 欧阳予倩:《谈文明戏》,《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年版,第176 页。
① 欧阳予倩:《回忆春柳》,《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年版,第142 页。
② 欧阳予倩:《回忆春柳》,《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年版,第146、148 页。
③ 徐半梅:《话剧创始期回忆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年版,第13 页。
… Page 93…
家伊园青青园等曾给予很高评价),其影响达于国内。
在《黑奴吁天录》演出以后,由于遭到中国公使馆的反对和物资上的困
难,春柳社的演出活动受到限制,只好演一些人物少、情节简单的独幕剧。
直到1909年初夏,春柳社演艺部借东京座以“申酉会”名义,公演了根据法
国浪漫主义作家萨都的作品《杜司克》改编的四幕剧《热血》。这是中国留
学生在日业余演出的第二个大型多幕话剧,它鲜明的革命内容使之成为了真
正的社会教育剧,在中国留学生当中博得很高评价,尤其是同盟会成员,认
为这次演出给予了革命青年以很大鼓舞。更重要的是在运用话剧形式上,《热
血》较《黑奴吁天录》“更整齐更纯粹一些——完全依靠剧本,每一幕的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