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在梵蒂冈受剪发礼,成为修士。他1875年创办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并任院
长。李斯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钢琴音乐和交响音乐,而最突出的贡献是首创
交响诗体裁,将它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近代浪漫主义歌剧和民族乐派
(1)近代浪漫主义歌剧
19世纪初,欧洲乐坛处在由古典乐派进入浪漫乐派的过渡时期,最先在
歌剧上有所反应的是贝多芬,他的《菲德里奥》是浪漫主义歌剧的先导。意
大利作曲家凯鲁比尼、斯蓬蒂尼和德国作曲家迈耶贝尔,对浪漫主义歌剧的
形成和发展,都有建树。斯蓬蒂尼曾任拿破仑皇后约瑟芬的御前作曲家,他
的歌剧《灶神庙护火少女》和《费尔南德斯·科尔特斯》实开法国大歌剧之
先河。韦伯是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充分显示了近代浪漫主
义歌剧的特点,而演出于1821年的《自由射手》,则被公认为德国第一部浪
漫主义歌剧。尔后,浪漫主义歌剧在德、奥被轻、喜歌剧所代替,弗洛托的
《玛尔塔》、尼古拉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莱哈尔的《风流寡妇》等,
都是这类歌剧中有影响的作品。
①法国。法国大歌剧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末,盛行于30、40年代。剧
情大多采用历史题材,分成四幕或五幕,讲究富丽堂皇的布景和场面,剧中
不用说白,包括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其中合唱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大歌剧的倡导者是法国歌剧台本作家斯里克布和经常在巴黎演出的德国作曲
… Page 55…
家迈耶贝尔。法国喜歌剧肇始于18世纪初,到19世纪有了很大的发展,布
瓦尔迪约的《白衣夫人》和埃罗尔德的《泽姆帕》、 《决斗场》是其代表作
品。到50、60年代,法国喜歌剧发展为趣歌剧。这是一种诙谐风趣的带讽刺
性的喜歌剧,有说白而不唱宣叙调,其创始人为德裔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
他的 《地狱里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和《热罗尔斯坦大公爵夫人》是
趣歌剧的典范作品。法国喜歌剧在向趣歌剧发展的同时,另有一些作曲家将
喜歌剧演化成抒情歌剧,题材多取自歌德、莎士比亚的名作和圣经故事,如
托马的《迷娘》、《哈姆雷特》,古诺的《浮士德》、《罗米欧与朱丽叶》,
马斯内的《维特》,圣一桑的《参孙和达利拉》等。而集法国浪漫主义歌剧
之大成作出最大贡献的,当首推比捷。
乔治·比捷 (1838—1875),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音乐世家。9岁入巴黎
音乐学院从阿莱维等人学习作曲。12岁开始创作,16岁发表了两首歌曲和独
幕歌剧 《医生之家》。17岁写的《C大调交响曲》结构严谨,旋律清新,色
彩明快,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18岁参加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创作比赛,以独
幕歌剧 《奇迹医生》获冠军。19岁以所作康塔塔《克洛维和克洛提尔达》获
罗马大奖,被派往罗马学习三年。比捷创作了近10部歌剧,标志他创作顶峰
的则是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而创作的歌剧《卡门》。此剧音乐多用舞蹈
歌曲及分节歌,富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西班牙吉普赛民族风情,是一部典型的
喜歌剧 (原作为爱情悲剧)。《卡门》是法国歌剧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是
世界各国舞台久演不衰的剧目之一。比捷的其他作品,还有大歌剧《采珠人》、
《珀斯城的美女》和独幕歌剧《扎米雷》,乐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等。
②德国。歌剧由意大利传入德国后,从格鲁克时期即开始对歌剧进行改
革,到莫扎特和韦伯时,着手于创立德国式的歌剧。韦伯被认为是德国浪漫
主义歌剧的创始人,瓦格纳则被认为是德国浪漫歌剧主义的完成者。
理查德·瓦格拉 (1813—1883),出生于莱比锡一个艺术家的家庭。因
受家庭影响,自幼喜爱音乐和戏剧。1831年入莱比锡大学读书,同时从魏利
因斯学习作曲理论。早年受韦伯《自由射手》的启发,致力于歌剧创作,作
品有《仙女们》、《爱情的禁令》等。1842年任德累斯顿宫廷乐长,后受费
尔巴哈、巴枯宁的影响,于1849年参加资产阶级革命,事败后逃亡瑞士,在
苏世黎留居近十年之久。这时思想转向妥协,进而信奉尼采、叔本华,创作
了《漂泊的荷兰人》、《汤豪泽》、《特里斯丹和绮瑟》等多部歌剧。1864
年应巴伐利亚王路德维希二世之召返回慕尼黑,1872年在路德维希二世支持
下,为实现其歌剧改革主张,于巴伐利亚的拜罗依特自建剧院,演出他自编
的歌剧《尼贝龙根的指环》(包括《莱茵河的黄金》、《女武神》、《齐格
弗里德》、《众神的黄昏》四部联剧)和《帕西法尔》。在他后期的创作中,
歌剧《纽伦堡的歌唱师傅》占有特殊地位,代表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最高
成就。瓦格纳还对歌剧艺术的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音乐论著有《艺术与革
命》、《未来的戏剧作品》、《歌剧与戏剧》等。
③意大利。进入 19世纪后,意大利的传统歌剧依旧受到欧洲各国的欢
迎。这些歌剧,以优美的抒情调发挥歌唱家的演技,以华丽热闹的场面取悦
观众,音乐本身也更为艺术化,但它却缺乏现实的内容和浪漫的激情。为适
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意大利的歌剧必将有所嬗变。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出
现了三位歌剧大师:罗西尼、多尼采蒂和贝利尼。他们都写富有浪漫气息的
大歌剧,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推向了逐渐成熟的阶段;而意大利浪漫主义
… Page 56…
歌剧的集大成者并将它推上顶峰的,却是威尔第。
朱塞佩·威尔第 (1813—1901),出生于意大利农村小客栈主家庭。自
幼就显示出卓越的音乐才能,以充当乡村教堂的管风琴手而开始其音乐生
涯,后经人资助赴米兰深造。1838年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圣波尼法乔的奥贝
托伯爵》;数年后,因创作第二部歌剧并演出成功而一举成名。1848年,他
应民主共和派领袖马志尼的委托,写成爱国歌曲《把号角吹响》,连同他过
去为自己的歌剧撰写的合唱曲《飞吧,思想,鼓起金翅膀》、《起来,卡斯
蒂勒的狮子》和《意大利万岁》等,给予了为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而斗争的意
大利人民以巨大鼓舞,因而被尊称为“意大利革命音乐大师”。这一时期的
歌剧作品,有《纳布科》、《爱尔那尼》、《阿蒂拉》、《莱尼亚诺之战》
等。50年代开始,威尔蒂的歌剧创作进入成熟阶段,他相继创作了《弄臣》、
《游吟诗人》、《假面舞会》、《西里里晚祷》、《唐卡洛斯》、《阿依达》
等作品,登上了世界歌舞大师的宝座。威尔第一生共创作27部歌剧,其中最
有名的是《茶花女》、《奥赛罗》和《福斯塔夫》,它们至今仍是世界各国
上演次数最多、最为流行的歌剧剧目。
(2)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是在东、北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的历史条件下产生
的。随着各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觉醒,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产生了摆
脱外国文化统治、创建本国民族文化的强烈要求,加之受到西欧浪漫主义与
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发起了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其中的音乐家
则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复兴。民族乐派的作品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生活
为题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同时大量运用民族民
间音乐素材,在对本民族固有的民歌、民间舞曲进行加工创作外,更多的是
提炼、吸收民间音乐的音调、节奏、调式、结构、演奏技法等,同时创造性
地与西欧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相结合,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
格。他们还兴建民族的歌剧院、音乐学院和音乐协会,搜集、整理和研究民
族民间音乐,力求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作品,以建立本民
族的近代专业音乐,改变西欧音乐在本国的统治地位和本民族音乐受压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