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宫疑案正解 作者:阎崇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在康熙年间,海宁陈家和雍亲王胤禛两家同时生孩子,且生日时辰都相同,雍亲王命陈家将孩子抱进王府自己要看看,结果抱进去的是男孩,抱出来的却是女孩!陈家怕引来灭门之祸,不敢声张。

  蔡东帆(藩)《清史通俗演义》第三十回对此加以渲染,钱塘九钟主人《清宫词》又为之推波助澜。《清宫词》有一首说:“巨族盐官高渤海,异闻百载每传疑。冕旒汉制终难复,曾向安澜驻翠蕤(ruí)。”诗的作者还对最后一句诗加了注释:“海宁陈氏有安澜园,高宗南巡时,驻跸园中,流连最久。乾隆中尝议复古衣冠制,不果行。”《清宫词》说“巨族盐官高渤海”,指的就是海宁陈家,这首词原注中指乾隆帝南巡驻陈氏安澜园流连最久为证。

  应该说《清代外史》也好,《清史通俗演义》也好,《清宫词》也好,有关乾隆帝生母的异说,当时都带有排满的政治意味。因为如果乾隆帝是海宁陈氏之子,也就否定了他的纯正满洲血统,因而清朝自乾隆以后,已成了汉家天下。这个传闻尤为汉人所津津乐道,到了清末民初,几乎众口一词,尤其江浙一带更甚。

  野史炒作之后,小说家又出来凑热闹,首先登场的就是名噪一时的鸳鸯蝴蝶派大家之一许啸天。民国十四年(1925年),上海出版许啸天的《清宫十三朝》,书中写乾隆帝原是陈阁老的儿子,被雍正妻子用掉包计换了来,乾隆帝长大后,从乳母嘴里得知隐情,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宁探望亲生父母,但这时陈阁老夫妇早已去世,乾隆帝只得到墓前,用黄幔遮着,行了人子大礼。此书风靡一时,更加广为人知。

  近来,乾隆帝为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不断采入小说、影视作品,而影响最大的当属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金庸(查良镛),浙江海宁人,从小就听到有关乾隆帝的种种传闻,故而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也就紧紧围绕着乾隆帝身世之谜展开。在金庸的笔下,当时江湖最大帮会——红花会的总舵主于万亭秘密入宫,将乾隆帝生母陈世倌夫人的一封信交给乾隆帝,信中详述当时经过,又说他左股有一块朱记。待于万亭走后,乾隆帝便把当年喂奶的乳母廖氏传来,秘密询问,得悉了自己家世真情:“原本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四皇子允祯(按即胤禛)的侧妃钮祜禄氏生了一个女儿,不久听说大臣陈世倌的夫人同日生产,命人将小儿抱进府里观看。那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漏出去。”

  金庸先生虽以海宁人写乾隆帝为海宁陈家之后的故事,但他告诉读者们:“陈家洛这人物是我的杜撰。”他还声明:“历史学家孟森作过考据,认为乾隆帝是海宁陈家后人的传说靠不住。”乾隆帝到海宁,不能证明他是陈家的儿子,因为:

  其一,四至海宁为海塘。乾隆帝六度南巡,四至海宁,每次都有驻跸陈家私园——原名隅(yú)园,后经乾隆帝改名的安澜园中。乾隆四至海宁,主要为修海塘。海潮北趋,海宁告警,一旦冲破海塘,浸淹苏、松、杭、嘉、湖等全国最富庶之地,则严重影响政府赋税和漕粮的征收。我去海宁作过考察,海塘工程,雄伟壮观,大功告成,厚惠于民。

  乾隆帝为什么每至海宁必驻陈氏私园“隅园”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乾隆帝爱此园景致,且居园中即可闻潮声,而偏僻小县海宁也确实没有比这“三朝宰相家”更体面的地方可以迎驾。

  隅园地处海宁城西北角,到陈元龙居住时,规模益备。乾隆帝南巡,陈元龙已死,其子陈邦直又增设池台,作为驻跸之地。隅园有百亩之广,入门水阔云宽,园内有百年古梅、南宋树木。当时著名诗人袁枚咏该园诗有:“百亩池塘十亩花,擎天老树绿槎(chá)枒(yá)。调羹梅也如松古,想见三朝宰相家。”乾隆皇帝在数十首题咏其园的诗中,发出了“似此真佳处”的感慨。乾隆帝初幸隅园后,赐其名为“安澜园”,以志此行在使海水安澜。后乾隆帝又在圆明园内建“安澜园”,并写《安澜园记》。乾隆帝六次南巡,四至海宁,都驻跸陈氏家园,但每次连“三朝宰相”陈家子孙都未召见,更谈不到“升堂垂询家世”,至于说他张黄幔以偷祭死去的父母,更属天方夜谭。

  其二,“春晖堂”为康熙书。海宁陈家有清帝御书“春晖堂”匾额。“春晖”用唐孟郊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春晖”两字的出典。有学者说:“春晖”喻慈母恩,乾隆帝若不是陈家之子,为何题写这样的匾额?但是,经孟森先生考证:陈家确有“春晖堂”匾,但此匾是康熙帝赐书,而“非高宗所书也”。

  其三,胤禛抱子理难通。有人说,胤禛做皇子时,生育不蕃,出于争储的目的,所以不择手段抱来陈家之子冒充自己的儿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帝降生时,海宁陈氏在北京做高官的陈元龙,由吏部右侍郎改吏部左侍郎,八月又改广西巡抚。胤禛时为雍亲王,他的长子、二子虽早殇,第三子弘时却已8岁。且当时胤禛34岁,正当壮年,在雍邸格格钮祜禄氏生下弘历(乾隆帝)后三个多月,另一格格耿氏又为雍正生下第五子弘昼,后雍正帝又有过五个儿子。所以说,雍正帝因“生育不蕃”而抱养他人儿子,于情于理,实难说得通。因此,孟森说:“世宗(雍正)亦安知夺位之必胜?又安知陈氏之子必有福?”此说无据,不攻自破。

  其四,没有蒋氏“公主楼”。海宁冯柳堂写《乾隆与海宁陈阁老》一文,认为常熟人蒋溥的陈姓夫人为帝女,就是说那个被换走的雍亲王之女,后来由陈家嫁给了蒋溥。蒋溥之父名廷锡,被康熙帝赐进士,授编修,为内阁学士,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蒋溥,雍正进士,直南书房,官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蒋溥甚得皇上恩宠,蒋溥的陈夫人在常熟所居之楼,当地称“公主楼”。此说也靠不住:一则,常熟人都说不知有“公主楼”;蒋氏后人也不知有“公主楼”。二则,冯氏举证蒋溥去世时,乾隆帝曾两次亲往视疾,以此作为蒋溥为帝女的证据。其实,蒋溥久居相位,得了重病,帝往视疾,死后亲奠,是为常例(《清史稿》卷二八九《蒋廷锡传附子溥传》),不能以此证明蒋溥是尚主之婿。冯柳堂所谓证据,不足凭信。

  其五,迭出名相非眷顾。有清一代,海宁陈家名相迭出,宠荣极盛,有人以此说明是受到乾隆帝的特别关照。我们不妨追述一下海宁陈家的历史。海宁陈家原出渤海高氏,到始祖高谅时,游学到海宁,不小心落入水中,被一卖豆腐的店主救了上来,这位救命恩人陈明遇,老而无子,便以女妻高谅,高谅生子,遂承外祖姓陈氏,后出了举人。万历朝,陈家出了进士、布政使、顺天巡抚等。顺、康、雍时,陈家“位宰相者三人”。可见,海宁陈家的仕宦隆盛从明万历朝即已开始,清康熙、雍正两朝达到高峰。后来乾隆帝革陈世倌职时说:“自补授大学士以来,无参赞之能,多卑琐之节,纶扉重地,实不称职!”乾隆帝一点面子也不给陈世倌,这哪里像“父子”关系呢!不错,海宁陈家确是科第之奇。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记载,自明正德迄晚清,海宁300年间“举、贡、进士二百数十人”,其中两榜为兄弟三人同榜。但这是在康熙朝,而不是在乾隆朝,所以不能以此作为乾隆帝出于陈家的根据。

  总之,乾隆帝的生母是海宁陈世倌夫人之说属于子虚乌有,孟森先生《海宁陈家》一文已有详细考订。

  第四,汉女李氏说。曾做过热河都统幕僚的近代作家、学者冒鹤亭说:乾隆帝生母是热河汉人宫女李佳氏。上海沦陷时作家周黎庵写了《清乾隆帝的出生》(载《古今文史》半月刊1944年5月1日)一文,援引冒鹤亭的说法,披露了乾隆皇帝出生的秘闻,并添加雍正帝喝鹿血等情节,增加了故事性:

  鹤丈云:乾隆生母李佳氏,盖汉人也。凡清宫人之隶汉籍者,必加“佳”字,其例甚多。雍正在潜邸时,从猎木兰,射得一鹿,即宰而饮其血。鹿血奇热,功能壮阳,而秋狩日子不携妃从,一时躁急不克自持,适行宫有汉宫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