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
71頁
性」,而「在因如來性」也無不滋潤於「在果如來性」中,
此乃因大悲與如來性不相捨離。
總之,佛性的基本體相是自性清淨相,它像如意寶珠一
樣,具有隨修行者意樂所證得的不可思議功德,尤其大悲,
猶如水界,具潤滑相,能潤、能攝、能長一切功德。而此如
意功德無論在因位或果位,其本伲缣摽招云降葻o有差別。
(二)佛性的四相
佛性的因相中,《佛性論》舉四種因,能在去除四障後
,證得法身四德。四因是:
(1)信樂大乘,(2)無分別般若,(3)破虛空三昧,
(4)菩薩大悲。
四障是:
(1)憎背大乘,(2)身見計執,(3)怖畏生死,(4)
不樂觀利益他事。
四類眾生、四障、四因、和四果之關係可表列如下:
┌─────┬────────┬───────┬───────┐
│眾生類別 │四 障 │ 四因(對治) │四果(波羅蜜)│
├─────┼────────┼───────┼───────┤
│1。獨覺 │不樂觀利益他事 │ 菩薩大悲 │ 常 │
├─────┼────────┼───────┼───────┤
│2。聲聞 │怖 畏 生 死 │ 破虛空三昧 │ 樂 │
├─────┼────────┼───────┼───────┤
│3。外道 │身 見 計 執 │ 無分別般若 │ 我 │
├─────┼────────┼───────┼───────┤
│4。一闡提 │憎 背 大 乘 │ 信樂大乘 │ 淨 │
└─────┴────────┴───────┴───────┘
72頁
此四障能障四種人:初障闡提,二障外道,三障聲聞,
四障緣覺。由此四障能令他們不能得見佛性,亦即不見自性
清淨法身。而對治四障的方法,就在於實邸鲜龅姆鹦运囊
,最後即可證得常樂我淨四波羅蜜果。
修習四因得無上法身波羅蜜者得名佛子,佛子有四義。
(1)因:因者可分無為信樂和有為信樂。前者約能顯了性得
之正因佛性,可稱為了因佛性,後者約加行能生眾行,可稱
為生因佛性。(2)緣者,即般若波羅蜜,能生菩薩身,是無
為功德緣因。(3)依止:指破空空三昧,除怖畏生死執。
(4)成就:指大悲利益眾生。總結譬喻如下:「一因如父母
身,二緣如母,三依止如胞胎,四成就如乳母故,諸菩薩由
此四義名為佛子。」(裕54)此相當於《寶性論》所說:
「大乘信為子,般若以為母,禪胎大悲乳,諸佛如實子
。」(裕55)
從佛性的因相信─→般若─→禪定─→大悲,可見佛性
代表著佛子起信、修行(智慧與禪定)、證果的整個修行過
程。如此的瞭解,就不會對佛性視為在個人修行歷程後面一
個不變的主體性存在。
(三)佛性的果相──四德
佛性思想中最具特色和爭議性的教義,除了自性清淨心
之外,就是佛性的四德相常、樂、我、淨四波羅蜜。傳
統佛教認為眾生有四倒見:於色等五陰實是無常,起於常見
,實苦起樂見,無我起我見,不淨起淨見。此四顛倒見使眾
生不得見諸法真相,而不解脫,其對治方法即是起四無倒見
:無常、苦、無我、不淨。然而,就佛性
───────
(裕54)《佛性論》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頁798上)。
(裕55)《寶性論》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頁829中)。
73頁
而言,常等四德並非顛倒,而是正見。如《佛性論》引《勝
鬘經》說:
一切聲聞獨覺由空解未曾見一切智智境。如來法身應
修不修故。若大乘人,由信世尊故,於如來法身,作
常樂我淨等解,是人則不名倒,名得正見。(裕56)
如來四德波羅蜜是由佛性四因修得,即(1)由於一闡提憎背
大乘,為改變樂住生死不淨,修習信樂大乘法,而得淨波羅
蜜。(2)諸外道於五取陰中,執見為我,為翻其虛妄見,修
習般若,得最勝無我,即我波羅蜜。(3)聲聞怖畏生死,修
破虛空三昧,得樂波羅蜜。(4)獨覺者只樂獨處靜住,不作
眾生利益事。為對治而修大悲利眾生行,常所護持,即可成
就常波羅蜜。(裕57)
四德中的常波羅蜜和我波羅蜜,因為與傳統佛教所強眨
的無常無我的教義有不同的說法,故爭議性較大。《佛性論
》也特別加以辯解四德說不摺鸱āH纭墩摗方忉尅复蟪2
羅蜜」如下:
有二種因緣,說如來法身有大常波羅蜜。一無常生死
不損減者,遠離斷邊。二常住涅槃無增益者,遠離常
邊。由離此斷常二執故,名大常波羅蜜。(裕58)
由引文可知,所謂的常波羅蜜並非指諸法有任何一法是
常住不
──────
(裕56)《佛性論》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頁798中)。
(裕57)《佛性論》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頁798中…下)。
(裕58)《佛性論》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頁799下)。
73頁
變,而是超越斷見、常見之後,方謂常波羅蜜。也就是《勝
鬘經》所說:「若見諸行無常是斷見,不名正見。若見涅槃
常住,是名常見,非是正見。」(裕59)故如來法身離於二
見,名為大常波羅蜜。
我波羅蜜的解釋又是如何呢?《佛性論》說:
由一切外道,色等五陰無我性類計執為我,而是色法
等,與汝執我相遠故,恆常無我。諸佛菩薩由真如智
,至得一切法無我波羅蜜,是無我波羅蜜,與汝所見
無我相,不相摺剩鐏碚f是相恆常無我,是一切法
真體性故,故說無我波羅蜜是我。(裕60)
引文的重點是說諸佛菩薩由「真如智」,能證入一切法的無
我性,得無我波羅蜜,而此無我波羅蜜正是「我」。換言之
,「我」即是「無我波羅蜜」。但問睿羌热皇菬o我,為何
又叫我呢?《佛性論》引經偈解釋說:
「二空已清淨,得無我勝我,佛得淨性故,無我轉為我
。」(裕61)偈頌的意思是當菩薩證入人法二空時,得最勝
無我。此「最勝無我」之所以勝於二乘的無我,乃在於其不
但證得人空,也證入法空。更重要的是當證得清淨佛性時,
「無我」轉為「我波羅蜜」,因為此時
─────────
(裕59)《勝鬘經》「顛倒真實章」第十二(《大正藏》卷十
二,頁222上)。
(裕60)《佛性論》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頁798下)。
(裕61)《佛性論》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頁798下)。
《寶性論》卷三也引用同樣的偈頌:
「知清淨真空,得第一無我。諸佛得淨體,是名得大
身。」(《大正藏》卷三一,頁829下)。
此偈二論皆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