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性论 的研究-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buddhadhatu‘(佛界)。(裕10)‘Buddhadhatu‘含有二義:(1)
        佛之體性──the nature (‘dhatu‘=‘dhamata‘,界=法性)
        of the Buddha, (2)佛之因性──the cause
        (‘dhatu‘=hetu,界=因) of the Buddha。以前者而言,佛
        性是眾生之能成佛的先天性依據,而後
        ────────────
       (裕10) ‘buddhata‘; buddhatva的中文意思是佛性,但是當
             做專有名詞的「佛性」卻不一定譯自‘buddhata‘或
             buddhatva。參閱Takasaki Jikido,〃‘Dharmata‘;
            ‘Dharmadhatu‘; ‘Dharmakaya‘ and
            ‘Buddhadhatu‘Structure of the Ultimate Value
            in ‘Mahayana‘ Buddhism〃; I ndogaku
            Bukkyogakukenkyo; Vol。 14; March; 1966; pp。 78~
            94。 篠田正成,「佛性」???原語,《印度學佛教學
            研究》,卷一一,1963,頁223~226。


                             49頁

        者是眾生能真正成佛的動力。這也就是《佛性論》中所說的
        三因佛性。其意義留待下節討論。

            《佛性論》內容分成四分:「緣起分」,「破執分」,
        「顯體分」,「辯相分」。以佛性為中心議睿摹斗鹦哉摗
        作者,並洠в兄苯恿水數匾浴负沃^佛性」作為論文的開始,
        而是首先探討「佛陀為什麼要說佛性」(佛何因緣說於佛性)
        ,接著在「破執分」中就外道、小乘、大乘執空見者對佛性
        的偏執加以評破。論主之所以採取如此的進路有二個原因。
        第一:由於佛性思想含有非常強烈的肯定義涵,佛性常被铡
        解成有神我色彩的實體性存在。《佛性論》作者因此不先論
        述佛性「是」什麼,而先澄清佛性「不是」什麼,然後再在
        這個基礎上建立正確的佛性意義。第二:《佛性論》作者認
        為佛性不是靜態的形而上本體。他強眨鹦允莿討B的修行歷
        程和圓成,因此,他先說明佛陀教示佛性的意趣,以突顯佛
        性在宗教實邸徒饷撜摚╯oteriology)上的重要性。

            佛陀為何說佛性呢?《佛性論》說佛陀為使眾生去除五
        種過失、生五種功德而說眾生皆有佛性(裕11)。除五過失是
        :

            (1)為令眾生離下劣心

            有眾生不知自身本具佛性,必當成佛,而對自己生下劣
        想,不肯發菩提心。佛陀說眾生皆有佛性,能使這些眾生遠
        離下劣心和自卑感,生起自信心。

            (2)為離慢下品人
        ────────────
        (裕11)《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87上)。《
              寶性論》的「為何義說」品亦舉同樣的五過失。《無
              上依經》中亦言「自性清淨客塵煩惱」的道理可生五
              德:(1)尊眾生心,(2)恭敬大師心,(3)般若,(4)闍
              那, (5)大悲心。


                                50頁

            有些人曾聽聞佛說眾生有佛性後,能發菩提心,卻自認
        自己能發心,而他人不能,因而生起輕心。為對治這些高慢
        心重的人,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3)為離虛妄執

            眾生有二種「虛妄執」過失:(1)本無,(2)客(裕12)。
        「本無」者謂在如如理中,本無人我,而作人我執,此執本
        無。若執人我則起無明,無明起業,業則起果報。其實此三
        者本無,故謂虛妄執。所謂「客」者,指有為法,皆念念滅
        ,初剎那為舊,次剎那為客,即起即謝。若於其中起實有想
        ,即是虛妄執。為去除此執,佛陀說佛性。但是,為何說佛
        性能去除性屬本無和客塵的虛妄執呢?因為「佛性者,即是
        人法二空所顯真如。」(裕13)

            此句話是《佛性論》詮釋佛性最重要的宣示。作者很明
        確指出佛性不是具自性的本體存有,而是徹證人(我)空和法
        空之後所顯的真如。在二空所顯的真如中無能所,自然亦無
        佛性的自性可得。若通達此理,即可離虛妄執。

            (4)為除誹謗真實法

            「真實法」指體解人法二空所生的法身清淨智慧功德。
        佛性思想一再強眨磺斜娚揪咦孕郧鍦Q功德,但是若執清
        淨智慧功德為實有,即是「誹謗真如」。因此,《佛性論》
        作者強眨溉舨徽f佛性,則不了空」,相反過來亦可說:「
        若不說空,則不了佛性(真如)。」

            (5)為離我執

            由於眾生固執虛妄法,不識真實如來功德,於他人又不
        能起大悲心,佛陀於是說佛性,使眾生知虛妄過失,法身真
        實功德,於他人起
        ────────────
       (裕12)《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87上)。
       (裕13)同上,頁787中。


                            51頁

        大悲,無有彼此的分別心,而離我執。

            佛說佛性以除五過失的同時,可生五種功德:(1)正勤
        心,(2)恭敬事,(3)般若(‘prajna‘),(4)闍那(‘jnana‘)
        (裕14),(5)大悲。五功德可對治五過失。由於正勤心努力
        修持,可對治自卑下劣的心態。視一切眾生如佛的恭敬心,
        可對治輕慢意。由般若可翻妄想執。闍那俗智所顯實智及諸
        功德,可對治摺r真實法,而從大悲流露出的意念平等心,
        可滅除我執。總之,佛陀教示眾生皆有佛性的目的是激發其
        自信而發心修行,恭敬愛念他人,從般若和大悲的實邸C得
        佛果。由此可見《佛性論》的作者把佛性視為佛法實邸臍v
        程。因此他在「緣起分」對「佛何因緣說於佛性」的這個問
        睿鋈缦碌目偨Y:

              由佛性故,觀一切眾生,二無所有,息自愛念。。。。。。
              由般若故,滅自愛念,由大悲故,生他愛念。由般若
              故,捨凡夫執,由大悲故,執二乘執。由般若故,不
              捨涅槃,由大悲故,不捨生死。由般若故,成就佛法
              ,由大悲故,成熟眾生。由二方便,住無住處,無有
              退轉,速證菩提,滅五過失,生五功德,是故佛說一
              切眾生皆有佛性。」(裕15)

        二、破除對佛性義的執見

        (一)破小乘執見

            《佛性論》作者於「緣起分」中把「眾生皆有佛性」在
        宗教解脫
        ────────────
       (裕14)闍那(‘jnana‘)意謂「權智」。賢洲的《佛性論節義》
             解釋說:「若唯般若治妄想執,不生闍那,則墮二乘
             地。不能得如來一切種智及百四十不共法等過恒沙數
             功德故。」(《佛性論節義》卷一,頁8。)
       (裕15)《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87中)。



                            52頁

        論上的意義和目的說明清楚之後,接著在「破執分」展開對
        小乘、外道、和部分大乘對佛性觀念铡獾脑u破,因為他認
        為先把這些謬見去除之後,才能建立正確的佛性實義。

            小乘部派對佛性有無的看法,主要有下列二種依據:
            (1)(佛說): 眾生不住於性,永不涅槃故。
            (2)(阿含經說): 佛十力中,性力所照,眾生境界,有
        種種性,乃至□妙等界不同,故稱性力。所以者何?一切眾
        生有性無性異故。有佛性則修種種妙行,無佛性者,則起種
        種□惡(裕16)。

            小乘諸部派根據上述的兩種經文,對佛性有無有不同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