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名第一義識,四名淨識,五名真識,六名真如識,七名家
識,亦名宅識,八名本識。」(裕77)這是地論師所判,若
依攝論師則以藏為阿梨耶義。新譯云阿賴耶,翻為藏識,因
其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依始教而言,阿賴耶為妄識,
僅就生滅緣起中建立阿賴耶,為異熟識諸法依,與真如未有
融通。若依終教,則阿賴耶與染淨融通而有二分義。如《大
乘起信論》說:「不生
────────
(裕76)《佛性論》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頁802下)。
(裕77)《大乘義章》卷三末(《大正藏》卷四四,頁524下)。
83頁
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裕78),即與真
如隨薰和合。
《佛性論》釋阿梨耶為生死本,能生四種末:即二種煩
惱、業和果報。二種煩惱之一是指以無明為本的一切煩惱,
無相解脫門為其對治法。另一種煩惱是指以貪愛為本的一切
煩惱,無願解脫為對治道。「業」者,以凡夫性的身見為本
。「果報」者,依阿梨耶識為本,因未離此識,故果報不斷
。
至於在何果位「拔除阿梨耶」,有二說。若以始教而言
,有三拔除分位:(1)我執藏現行位:七地菩薩、二乘有學
及一分異生,從無始以來執此我愛執藏,故名「我愛執藏現
行位」。但是到了八地菩薩和二乘無學位即捨此執藏阿賴耶
。(2)善惡業果位:此位包括從無始至菩薩金剛心,或解脫
道時,乃至二乘無餘依位,都屬善惡業果位,其阿梨耶名異
熟識,唯如來果位時才能捨。(3)相續執持位:此位為從無
始乃至如來盡未來際利樂有情位,謂阿陀那,即無垢識,唯
在如來地才有。若約終教,如《地論》所說,阿賴耶相在初
地即滅,因初地即已斷二種我見。(裕79)
值得注意的是《佛性論》所說「拔除阿梨耶」,其意義
與上述有所不同。論主認為「拔除阿梨耶」後的法身,具有
「無分別智」和「無分別後智」。前者拔除現在虛妄,使法
身清淨,後者令未來虛妄不起,能圓滿法身。換言之,「拔
者清淨,滅現在惑,除者圓滿,斷未來惑」。可見《佛性論
》的「拔除」只是去除煩惱,而非其依止的本識。這種解釋
與真常系觀點是相合的。
(6)濟五怖畏:
五怖畏是(1)自責畏,(2)畏他責,(3)畏治罰,
(4)畏惡道,
───────
(裕78)《大乘起信論》(《大正藏》卷三二,頁576中)。
(裕79)參閱《佛性論節義》卷三,頁94~96。
84頁
(5)畏眾集。此五畏皆是從自身作惡,無德或知解不深所引
起之於己、於人或於眾之怖畏。法身眾德圓滿,自然無有這
些怖畏。
(7)斷六道果報:如來法身不再陷於「眾生所輪轉處」
和「業所行處」,因無餘依涅槃,二處俱盡,故謂斷六道果
報。
2。法身與涅槃
由上述《佛性論》對轉依的說明,可知法身一方面代表
自性清淨,和佛性的本有,另一方面也是代表轉依的圓滿完
成,含有「不退墮」、「安樂」、「無相」、「無戲論」的
特性,故《佛性論》說:「若修正行人,求見此法(身)。
得見之時,即得不退安樂故,以安樂為味。法身。。。。以無相
為事,五陰相於中盡無餘故。又以無戲論為事。」(裕80)
法身既是無相的,《佛性論》作者外道可能對法身的存在提
出伲桑
如汝所立,法身應決定是無,不可執故。若物非六識
所得,決定是無,如兔角。兔角者,非六識所得,定
是無故。法身亦爾。(裕81)
這是執有的外道對法身存在與否的錯铡J知,其不知法身是
二空所顯真如,具空不空如來藏,故法身有其「空」與「不
空」二屬性,且無論是空或不空的層面,均非外道所說的斷
滅。
對上面引文的問難,《佛性論》有二個法身存在的論證
。其一是:
汝言非六識所見故法身無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以
由方便能
───────
(裕80)《佛性論》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頁803中)。
(裕81)《佛性論》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頁803下)。
85頁
證涅槃故,想、稱、正行是名方便。是故法身可知可
見。(裕82)
引文說法身即涅槃,而涅槃的體證是由方便,包括觀想禪定
、稱名唸佛、及其他正行等。換言之,法身涅槃是屬於自身
體證的層次,而非六識等感官的認知。《涅槃經》說:「佛
性雖無,不同兔角。兔角,雖以無量方便,不可得生,佛性
可生。」又曰:「道與菩提及涅槃悉名為常。一切眾生常為
無量煩惱所覆無慧眼,故不能得見。而諸眾生為欲見故,修
戒定慧,以修行故見道菩提及涅槃。」(裕83)《涅槃經》
所說,與《佛性論》有同樣的旨趣。
《佛性論》法身存在的第二個論證是:
若法身無者,則諸正行皆應空失。以正見為先行,攝
戒定慧等善法故,所修正行不空無果。由此正行能得
果故,故知法身非無。(裕84)
此論證再次強眨ㄉ砑炔皇翘摕o斷滅,也不是神我性的存在
,而是修持,自我轉化和證悟最圓滿的成果。《佛性論》「
辯(佛性)相分」中的「總攝品」,將法身和涅槃等同視之
。其中對涅槃的描述,根據如來藏一貫的思想,採用肯定的
語句。如《論》說:
(涅槃)常住,過色等相故,故說非色。不離清涼等
色相故,故說非非色,大功用無分別智所得故,故說
真有。因出世大精
───────
(裕82)《佛性論》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頁803下)。
(裕83)《佛性論節義》,頁100。
(裕84)《佛性論》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頁804)。
86頁
進所成就道,佛所得故,故知實有。(裕85)
涅槃不同於一般世間的色相,故說「非色」,但是涅槃又不
離清淨相,所以說它是「非非色」。同時,由於它由無分別
智所得的「大功用」,說它是「真有」,又是出世法所成就
的道,故是「實有」。總之,「是(涅槃)法實有,不生不
起,不作無為,故知涅槃實常住,此法是如來轉依」。
(裕86)
(五)佛性的分別相和階位相
佛性的通相是指一切法、一切眾生的「如如」和「清淨
」。如如者,真如即俗如,俗如即真如,真俗二如,無有差
異。清淨者,指因中如如,雖未得無垢果地,但其清淨本伲
與果地如如,毫無不同。故知佛性以如如、清淨為通相,本
無分別可言,而此處所說的佛性分別相是指因地佛性中,可
分別出三種眾生相:(1)不證見佛性,名為凡夫。(裕87)
(2)能證見佛性,名為拢恕#3)已證究竟清淨,名為如
來。
三種眾生的佛性本性上既然洠в袇^別,則何者使他們在
「相」上有所分別呢?這是因為他們在「事用」上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