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深,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剧作家托马斯·德克 (1572—1632年)指
出:“男裤前面的开裆来自丹麦,紧身短上衣及其领子来自法国,窄袖
的 ‘翅膀’来自意大利,短背心来自荷兰鹿特丹的一位估衣商,肥大的
短裤来自西班牙,靴子来自波兰。”4年内战期间,英国人的生活比较朴
素,平民百姓穿着平头钉靴子或粗布鞋,扎着毛围裙;因为清教教义提
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饮。内战结束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观念的
更新,英国人的口味和情调发生了很大变化,素静单调的清教徒服饰逐
渐演变为浮华的服饰。“这是一个男人在服饰方面极力模仿妇女的充满
性气味的怪异时代”。男人们头戴假发,脸上贴着饰颜片,穿着象裙子
那样的短而宽的宫廷礼裤,上衣喷洒着浓烈的香水,并饰以花花绿绿的
丝带。1661年作家伊夫林目睹了一个人在威斯敏斯特大厅里大摇大摆地
走过去,这个人“身上配带的丝带之多,想必是把六家商店的存货都抢
购一空,并足够开设20个乡村货摊之需;他全身上上下下打扮得象一根
五月柱或一顶疯人帽那样五彩缤纷”①。印度的印花棉布输入英国后,
因质地轻软,图案精美,价格低廉深受消费者喜爱,引起了服装式样和
风格的变革,使“妇女穿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好”。她们的装束具有轻
盈、端庄、清新、优雅之美,印花棉布缝制的衣服可以经常更新,花色
可以随季节而变化,“不比绣金铺银的袍子做一件就要穿很久”。事实
上,17世纪末,特别是18世纪,英国的服装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享
誉欧洲各国,其影响仅次于法国服装。与服装配套的各种装饰品也备受
人们重视,手提包和雨伞在18世纪末已成为一个装着考究的人的“必需
品”,伦敦的牛津大街出售“古怪的小装饰品和无聊的时髦货”的店铺
多达153家。
与此同时,英国人对饮食也越来越讲究。一方面注重收集、整理旧
的菜谱,另一方面不断从国外引进新的食品和饮料。1651年咖啡传入英
国,1657年巧克力从法国抵达英国。起初英国人把咖啡说得一无是处,
认为它既不合营养之需,“又无助放纵之兴”;可是到18世纪初,伦敦
已开设了500多家咖啡馆,人人都有自己特别欣赏、喜欢光顾的咖啡馆。
时髦人士爱去圣詹姆士街的怀特号喝咖啡;诗人爱去威尔号,在那里高
唱低吟,谱写得意之作;学者们则欣赏希腊号的格调、氛围;商人们到
罗德号填写海运保险单;而股票掮客们则在乔纳森号谈交易。咖啡馆成
为伦敦人的一个重要的交际场所,人们在此无拘无束,随随便便,没有
身份地位之别。地位尊崇的上等人和身份低微的普通人互相攀谈,获取
各种各样的信息。
中国的茶叶自17世纪中叶传入英国后,很快就为消费者所接受。到
18世纪中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要喝茶,有的人甚至到
… Page 10…
了“宁可不吃饭,不可不饮茶”的程度。时髦女郎在上午10点至11点
和晚上10点至11点之间,要喝武夷茶一钟,龙井、熙春茶也颇受欢迎。
老茶客约翰逊在 《文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自己是白天喝茶咽饭,傍
晚喝茶解闷,夜半喝茶忘忧,早起喝茶提神,20年来茶炉子没有冷过①。
茶叶进口量逐年上升,每年经由北海、英吉利海峡或爱尔兰海走私入境
的茶叶就达到6、700万磅(18世纪中期)。在贸易上究竟应该对茶叶课
以重税还是放宽进口,一度成为英国党派斗争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喝
茶风气的蔓延,杜松子酒的销量逐年下降,社会上的酗酒现象大为减少。
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富裕家庭的饮食越来越精致。1661年一位收
入并不算太高的英国人在新年早餐上招待客人的菜肴是:一桶牡蛎,一
盘肉,一些口条和一盘鳀鱼。两年后他在举行的一次晚宴上,为客人们
提供了以下菜肴:油焖兔肉和鸡肉块,一条清炖羊腿,一盘鲤鱼,一大
盘羊肉,一盘烧鸽,一盘龙虾,三块馅饼,一块鳗鱼饼,一盘鳀鱼,几
种好酒以及其它各种名贵食品。英国人的肉消费大大高于其他国家。18
世纪英国在饮食领域出现了一场肉食革命,“英国人赖肉类为生。一个
法国人每天吃的面包够四个英国人吃”。1778年,伦敦的肉类市场一个
月出售的肉类超过西班牙一年的消费量。咸牛肉不仅在夏天,而且在冬
天也是英国人的“标准菜”。但是,英国的进餐礼仪比较粗陋,很不健
全。17世纪中期在英国的餐桌上没有叉子。一位英国旅行家因为使用意
大利叉子进餐,结果招致友人的嘲弄。因此,在17世纪的宴席上要为客
人提供大量餐巾或一盆洗手水。
资产阶级革命加剧了英国社会的两极分化,下层贫民的饮食较差。
在伦敦,工人每周的工资只有9—10先令,其中一半用来购买必需的面
包,剩下的或用于买奶酪和肉,或用于付房租、购衣服、腊烛和燃料。
工人喝不起葡萄酒、啤酒,只能喝劣质的稞麦酒。18世纪40年代,英国
人喝掉了700万加仑的稞麦酒。农村雇工的饮食比城市贫民略好。他们
吃小麦面包多于吃稞麦或大麦面包,每天喝2—4品托啤酒,甚至每周还
能吃上两餐烤肉。
17世纪60年代伦敦发生了两件惊人的事件,即1665年的大瘟疫和
1666年的大火灾。大火烧毁了伦敦3/4的建筑,共计12000多所房屋。
火灾之后,人们对伦敦进行了重建,砖房完全取代了木结构房屋,并为
其他地方所仿效。城市砖房大都为3至4屋,高度适中,略带一点建筑
装饰。正方当街下一面,开设饰有框格的窗子,代替了伊丽莎白时代的
直棂窗。这种有框格装饰的窗子,每层都有,上一层比下一层小,一直
小上去。室内以布置精致的中国家具为时髦,并配以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银餐具、瓷茶具和其它物品,地上铺设印度或波斯的毛毯。中国的糊壁
纸和家具在英国颇受欢迎。英国人原用挂毯装饰墙面,既沉重,又不卫
生。因此轻巧、干净的糊壁纸传入不列颠后,英国人立即加以仿制。英
国家具商还从中国进口椴杨、柚木、檀木、柳杉、洋苏木、黄杨木、红
木、乌木等,仿制精巧、结实的中国式家具,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18
世纪中期英国最著名的家具制造商是漆本台尔,他的一份家具目录上有
下列项目:
第23—25项:9把椅子,按照中国式样制造。
第31项:一张大床,每个角上有一条龙,向上攀登,床头板上有祠
… Page 11…
庙,内有中国神像,两边有人在祈祷。
第111项:中国框架,不但在英国,而且在全欧洲,是最完善、最
宏伟的东西。中国书橱,按照中国格式制造,十分好看①。
乡村别墅以外观宏伟著称。18世纪初,英国产生了“一种人多如鲫、
声达四壁,驳杂不纯的别墅”,即所谓安恩女皇式别墅。这种别墅一般
建在小山岗上,“只注重外观的宏伟,至于内部的舒畅和便利还是其次”。
18世纪中叶,一位名叫帕拉第奥的意大利建筑家将意式别墅引进英国。
这种意式别墅讲究舒畅便利,“前面有石的照壁,四周围绕柏树,……
方形的大房子,能够舒舒服服地容纳下箷裙,……前门常常居中,并且
常有一个壮丽的三角顶建在上面。屋的四边均有大的装框的窗户,瓦的
屋盖,在栏杆之后倾斜着,烟囱则纷集于四隅。每间屋的后面,都有一
所广大而美丽的花园,里面遍植芬芳扑鼻的古式的花木。”②别墅内有
装配考究的家具、壁画、餐具,漂亮的仆役,丰富的食物、名贵的美酒,
“所有的一切都显得过于丰盛”。
17世纪后期英国人开始对中国园林发生兴趣。在此以前流行的是法
国式或荷兰式园林,讲究规则和对称的布局。1685年威廉·坦普尔爵士
发表《论园林》一文,认为中国园林有一种不规则美。1711年—1713年
作家艾迪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