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代八股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破题)
  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然则双文虽去,其犹有未去者存哉?(承题)
  张生若曰: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来相怜,去相捐也。此无他,情动而来,情静而去耳。钟情者,正于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致人思焉,有如双文者乎?(起讲)
  最可念者,啭莺声于花外,半晌方言,而今余音歇矣,乃口不能传者,目若传之。
  更可恋者,衬玉趾于残红,一步渐远,而今香尘灭矣。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
  惟见盈盈者,波也,脉脉者秋波也。乍离乍合者,秋波之一转也,吾向未之见也,不意于临去时遇之。
  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或者垂眺于庭轩,纵观于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尔相遭耳。犹是庭轩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扬,忽徘徊其如送者。奚为乎?所云含睇宜笑,转正有转于笑之中者,虽使觏修矑于觌面,不若此际之消魂矣。
  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在柱,意者凝眸于清院,掩泪于朱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惟是深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为乎?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于愁之中者,虽使关羞目于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
  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惜其止此一转也。
  以为情少耶?吾又恨其余此一转也。
  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
  噫嘻!招楚客于三年,似曾相识。倾汉官于一顾,无可奈何?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撩乱也哉?
  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也,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
  这是一篇以《西厢记》词句为题,模拟张生口气的一篇游戏八股文。收在《西堂全集》中,前面还记载康熙帝与高僧当时国师宏觉和尚的话。一天康熙和宏觉闲谈,感叹士子有没有什么学问就成名的,也有才高反而掩抑的,说状元徐元文老师尤侗,很会写文章,却仅以乡贡选推官又因事被降职,岂不是时运大错吗?宏觉说:“皇上能造命,文士有才,只怕皇上不知,既然知道,给他个好位职还有什么难的?”康熙说:“我也有这个意思。”便叫人拿尤侗文集来,看到《临去秋波那一转》八股文最后一句“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康熙掩卷说:“请老和尚下。”宏觉说:“这不是山僧的境界。”其时另一首座和尚也在旁。康熙又问他如何。首座道:“不风流处也风流。”康熙听了哈哈大笑。尤侗后来应“博学宏词”中试,参加修《明史》,很得康熙赏识。
  尤侗籍长洲,即现在苏州。清初顺治丁酉江南科场大狱。起因也因尤侗、汤传楹二人高才落榜,而主考舞弊。他二人合编《钧天乐》传奇,剧中三鼎甲为贾斯文、程不识、魏无知三人,描写的淋漓尽致。此致大狱,把江南取中的全送到北京,由士兵押着去殿试,胆小的战战兢兢,什么也写不出。名士吴汉槎,吓得连笔也拿不住,经审查他还未行贿作弊,便流放到尚阳堡。后来因了他好朋友顾华峰写了两首著名《金缕曲》词,得到纳兰容若的帮助,过了二十三年流放生活的吴汉槎才被救回来。
  不以《四书》文句为题,写的八股文还很多,大多是游戏嘲笑文字,如有一位进士,嘲笑举子落第,写了一篇八股,对落第尽嘲讽之能事,中间两股写道:
  “榜大莫能容,所不得者进士,而于举人无恙也。设诸公非为进士故,挟其文章经义,试帖楷法,以博取人间馆与幕,与一切誊录教习,固自易易,而诸公不愿也。
  文人无厄地,所自信者学问,而命运则不敢必也。设诸以不中进士故,当其袍褂靴帽,服饰铺盖,以博相公之一笑。且下及清廒鱼池,岂不甚乐。何忧闷若斯也,而诸公不敢也。”
  当时两榜出身,中了进士的人,自视很高,心地忠厚者,尚能同情落第举子;轻薄之徒,侥幸得中,便看落第者不起,忘了自己落第时的光景。这两股前面劝举人放弃考进,改就家馆、或作师爷等等。后面则让落第举子当了衣帽行李去玩相公,甚至去逛土娼。清代中叶北京天坛北清河厂、金鱼池一带是土娼集中地。
  袁世凯作皇帝时,精于作八股文的人还很多,有人以《筹安会》为题作八股文,亦极尽嘻笑怒骂,声讨袁世凯窃国罪之行事。原文见刘成禺《洪宪纪事诗三种》注。原文稍长,且系民国时事,在此就不多引了。
  八股趣文趣事,多以嘲笑不通之考官,不通之学子为能事。也有以考生质问考官为内容,见考官、考生的才智风度。略举数则于后。
  当时八股文以《四书》词句命题。如单句时要注明某书某章,因为相同的句子不少,考生不知该作那章书中的句子。有一次一位塾师因学生外出玩了半天,回到书房作文。塾师便以《牛何之》三字名题。语出《孟子》,学生很聪明,又调皮,明白先生的意思,在文章大结写道:
  “夫《孟子》一书,言‘何之’者有二,一则曰‘牛何之’;一则曰‘先生将何之’。先者,牛之踢飞脚者也。生者,牛之坐板凳者也,然则牛也,先生也,一而二,二而一也。”
  有一次,一位考试官出《古之人、古之人》为题考秀才,但未注明何书、何章。一名秀才向考官当面问道:
  “《孟子》中有两处‘古之人,古之人’。不知宗师所出者,是上句‘古之人古之人’,抑下句‘古之人古之人,?若是上句‘古之人古之人’,生员好做上句‘古之人古之人’,若是下句‘古之人古之人’,生员好做下句‘古之人古之人’。倘是上句‘古之人古之人’,做了下句‘古之人古之人’;或是下句‘古之人古之人’,做了上句:古之人古之人’,便将宗师所出‘古之人古之人’题目做错了。敢请……”
  说时一口气说下来,像绕口令一样,边上的人都笑了。宗师急忙拦住他说:“随你去做罢!”这是清初有名有姓的真实故事。说此说者名叫李文固。梁章钜《制艺丛话》说他“善谐谑”,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我不禁想到曹雪芹《红楼梦》中写小红伶牙俐齿,向风姐回话:我家奶奶、姑奶奶、舅奶奶等说了一大堆。或者知道这个八股故事,或者当时说相声的有类似的段子,曹公随手(左扌右焉)来,便成妙谛。《制艺丛话》还记李文固另一故事。有一次岁考,题目是《割不正不食》,他于文章写完了忽又添了几句道:
  “噫!予生也晚,未能与孔子同时,一食其所剩零头碎角之肉,岂不惜哉?”
  考官看文章很好,正想批作优等,及至看到结尾处,不禁大笑,便批作四等。显见这位宗师的气度与前面所说的施愚山差多了。
  清代各省学政和每三年由北京临时派赴各省的正副主考,以及各省乡试、京城会试临时派调的阅卷官,一般都是翰林、进士,阅卷官分房又称房官,最起码也是举人出身。这些人一般“五经”、《四书》,以及常见子史二部的书,都还是熟悉的。但也有十分荒疏,在阅卷时闹出笑话。即所谓“盲试官”。一次一个学政看秀才试卷,见文中用“佛时”二字,不知这二字出自《诗经·周颂》一句“佛时仔肩”。按郑玄笺注,“佛”在此读弼,与弼同义,是辅佐的意思。“佛时”就是辅时、弼时之意。这位盲试官使在文句旁乱批道:“佛时是西土经文,不宜入孔门口气。”把“佛”字真当成如来佛了。又是一房考官见一文中有“贞观”字样,便批道:“贞观乃汉朝年号,不宜用于三代之时。”按贞观唐太宗年号。“贞”字取义《礼·文王世子》篇:“万国以贞”,贞是正的意思。“观”读去声贯,是宫阙的意思也,也出自《札记》。而这位盲试官糊涂到不知汉唐,不读《诗经》、《礼记》,这在当时是大笑话了。有人为此写了一副讽刺联道:
  “佛时是西土经文,宣圣低眉弥勒笑;
  贞观乃东京年号,唐宗失色汉皇疑。”
  不过古代书籍很多,试官不可能都读过,偶有失误,亦情有可原,主要看态度如何。据传有少年科第不到三十岁,就去浙江任学政。一秀才考试文中有“颜苦孔卓”一语。他不知出处,便批道:“杜撰”,认为秀才自己编的,要放到四等,要打手心。这个秀才接受责罚时拿着卷子当面回话说:“大宗师罚的很对,但是这句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