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年号)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若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是为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般,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人相传谓之八股。长题则不拘此,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
顾炎武这段话,把格律严密,组织完整的正式八股文的出现,确定在成化年间,这是指当时乡会试,即国家省级、最高级考试正式确定的文章规格。至于以前类似这种形式、或已相当具备这种形式的文章,自然也有人写过,不过还不是正式规定,所以不算,也就是所说“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就是一样写“经义”内容的文章,既可以写字、段整齐对仗的文章,也可以写成参差不齐的散文格式,只要议论好、发挥好,都是好文章,都有考试得中的希望,并不因为格式上的不对,便不予评定。而在成化以后,乡会试中就严格规定了按照题目,如何以固定句数、段落数、正反虚实严格对仗的格式,来要求考试按格式写文章。那样必然评阅时先看格式,再看内容。格式不对,内容再好,也不评阅了。这样才形成了固定格式的八股文,也就是专为考试而制定的一种有固定格式的文体。
近人商衍鎏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说到八股文体时总结道:“然则八股之法,实肇于宋绍兴、淳祐,定于明之洪武,而盛于成化以后者。”是从内容到形式,从不自觉的对偶到严格规定对仗成为一种法定形式而说的。大抵“八股文”在成为严格法定形式之前。是先规定了“经义”的内容,而参试者又习惯作唐以来的试律,习惯写对偶文字,正如清代钱大昕说:“宋熙宁中以经义取士,虽变五七言之体,而士人习于排偶,文气虽疏畅,而两两相对犹如故也。”由于汉语特征,汉字文字传统,对偶为文,原很自然,“经义”内容的文字,进一步规定了对偶的形式,那就是法定的“八股文”了。
清代以女真族后裔,入主中华,政治眼光十分深远,对于明代沿习已久的官吏制度、考试制度、包括制义八股文,全部采取“拿来主义”,一切延续照办。《清史稿》卷一百零六“选举志”开头就说:
“自唐以后,废选举之制,改用科目,历代相沿。而明则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谓之制义。有清一沿明制,二百余年,虽有以他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者相比。”
所说“制义”,就是八股文。另同书“选举三”述“文科”云:
“有清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谓之‘制义’。”
广义地说:八股文即制义,或曰制艺,又名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名称是很多的,先分别作一简单解释。“制义”,就是按规定格式所写的“经义”。“制艺”一词,制字意义仍如上述,而“艺”则是用六艺之一的意思。“六艺”是《周礼》“地官”:“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时艺”,就是当时的六艺之一。“时文”就是当时的文章、文体,区别于古文、骈文等。“八比文”意同“八股”,即八段排比对偶的文章。“四书文”是指所出题目,都是《四书》中的,因而叫“四书文”。三级考试:府试考诸生,俗名“秀才”,只考《四书》八股文。乡试(即在本省考)考举人,首场考八股文。会试(在北京考、包括礼部贡院考及殿试)考进士,首场也考八股文。除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八股文为主。因为首场作八股文,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场,首场不入试官眼。二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场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学子写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乡、会试首场均考三篇八股文,乾隆二十二年后加考“试帖诗”,由清初顺治二年,到清末光绪三十年最后一科,全部八股文试题均记在《清秘述闻》及其续集、再续集三书中。
清代承继明代制度,以八股文取士,直到清末,先废八股,改试策论,后即废科举,改学校。在这中间,八股延续了二百来年,这中间也有一些变化。康熙二年就曾经一度废止八股文,改试策论,《东华录》、《清史稿》等书中均有记载。《东华录》康熙二年八月记云:
“礼部议复:乡会试停止八股,头场策五篇,二场《四书》及《五经》论各一篇,表一篇,判五道,以甲辰科为始。”
王士禛《池北偶谈》记道:
“康熙二年,以八股制艺,始于宋王安石,诏废不用,科举改三场为二场,首场策五道,二场《四书》、《五经》论各一首,表一道,判语五条。起甲辰会试,迄丁末会试皆然。会左都御史王熙,疏请酌复旧章,予时为议制员外郎,乃条上应复者八事,复三场旧制,其一也。尚书钱塘黄公机善之,而不能悉行。乃止请复三场。”
王枕甫《蚓庵琐语》也记道:
“康熙元年以前,考取乡会试,做八股文章。二年八月内,因上谕:八股文章,实与政事无涉。自今以后,将浮饰八股文章,永行禁止,惟于为国为民之策论表判中,出题考试,钦此。自甲辰改制科,历丁末,至康熙八年己酉,礼部题定,嗣后仍照元年以前例,仍用八股文考试。俱奉旨依议。”
清代第一次取消八股文,但礼部有人反对。王士祯文中所说的黄机就奏请恢复,理由云:
“制科向系三场,先用经书,使阐发圣贤之微旨,以观其心术。次用策论,以通达古今之事变,以察其才猷。今止用策论,减去一场,似太简易。且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请复三场旧制。”简单说:两点理由,一是不考八股文,太容易,评定成绩自然困难,这是从考试技术上着眼。二是考察人思想上着眼,怕不考八股文,人们不好好读《四书》、《五经》,他的建议得到允准。康熙七年,又恢复初制,仍用八股文考试。而当时考试,除府考考秀才较简单而外、乡试考举人、会试考进士,都较复杂,要考三场,每场头天一早进考场,第二天才出来。休息一天,再进场。如此三次,首场原定《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一经,就是《五经》四题可任选一经,即只写一篇。二场论、判、诏、诰等,就是写议论文及拟公文。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但表面看考试内容很多,实际其他都是搭配的,主要评定标准是看八股文如何。《清史稿》“选举志”三也这样说:
“二十四年(按指康熙时),用给事中杨尔淑请,礼闱及顺天试《四书》题俱钦命。诗、诏、诰题士子例不作,文、论、表、判、策章多雷同抄袭,名为三场并试,实则首场为重。首场又‘《四书》艺’为重。”
说来说去,还是八股文。但八股文制度明、清以来,沿习既久,毛病、缺点当然越来越多。由康熙初一度取消,不久恢复之后,又过了七十来年,到了乾隆三年,又有人出来反对,兵部侍郎舒赫德给皇帝上奏折,建议废除八股文,其主要论点道:
“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古人询事考言,其所言者,即其居官所当为之职事也。时文徒为空言,不适于用,墨卷房行,辗转抄袭,肤词诡说,蔓衍支离,苟可以取科第而止。士子各占一经,每经拟题,多者百余,少者数十。古人毕生治之而不足,今则数月为之而有余。表判可预拟而得,答策随题敷衍,无所发明。实不足以得人。应将考试条款改移更张,别思所以遴拔真材实学之道。”
但是舒赫德的废除八股文主张没有发生作用,奏章发给礼部议复,反对他的主张,给予了驳斥,八股文试士办法得以照常执行,又延续了一百多年。其驳斥的理由说的也十分有力。其理由道:
“取士之法……隋、唐至今,出于科举。科举之法不同,自明至今,皆出于时艺,科举之弊,诗、赋尚浮华,而全无实用。明经徒事记诵,而文义不通。唐赵匡所谓‘习非所用,用非所习’是也。时艺之弊,今该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