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圆满之至教是大乘佛法,中观与唯识就是大乘佛法的两轮。中观创自于文殊大士,唯识则创始自慈氏菩萨。中观依空,唯识诠有,空有不二实为一体。从广义上讲,教理就在于唯识中观,行果则就在于念佛法门。体用事理能所自他皆是不二法门也。依此理而解念佛法门,则知念佛乃佛法之极谈,最终之归趣也。念佛之法是诸宗共奉之道,是成佛必经之路也,本不可专立一宗。全体佛教都是以念佛为宗。时下之净土宗则有些狭义化了。《金刚经》于理体而论一切法时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9四种念佛之法也如是。唯缘启用,性体无高下之别也。中观与唯识理同事别。若依至教而论,两者有融通之秘也。只有中观与唯识得到彻底地融通,则念佛法门之义方能尽显。几前年来的历史,基本上是争论的历史,所以念佛法门之义实无定说。执理废事,但讲见体,不及妙用。执事废理,但想依用回体,不专见性。这都是边见。只有事理圆融,才是中道。事何曾离理而独存,理又何曾离事而自有。事是理的事,理是事的理,事理一如也。从中道理性上讲,中观与唯识是必然趋合的。两者合有理有事事理圆融,从而行持方法有依有则。中观与唯识之义理为念佛法提供了有效性的理论根据。在中土的禅净之争与禅净之合都是没有能够依据中观与唯识的理念而观待此事也。若依中观与唯识之理看禅净之争与禅净之合,皆无实义之举,性本无二,虚妄分别有二故。原为一性,遍计所执为合。一与谁合。说合说分,皆是边见。离是两边,即是中道也。
五、禅观在唯识和中观中的最高形态及用处
禅观之法不独佛教有之,世间外道也有禅观,不过世间外道之禅观是有漏之法,是无法超越生死之界,唯有佛教之禅观是超离生死的出世间之禅观,它是无漏法。佛教禅观也有两大类:一是小乘禅观,二是大乘禅观。小乘禅观但破我执,未断法执,只证人空,未证法空,所得之智是一切智。大乘禅观则是双离人法二执,齐证我法二空,圆成一切种智。唯识从有入手,中观从空深入。空观与有观双合就是中道第一义谛观,也就是佛教禅观的最高形态。它的直接用处是克证佛果也。从真空处现幻有妙用,从幻有妙用处显真空实性理体,空有不二是真如法界,也就是禅观的正依处和所缘境。禅以正定为本,观以觉照为用,本立而用生,故《法句经》云:“无禅不智(观),无智不禅,道从禅智,得至泥洹。”10
六、念佛法门是最为殊胜的禅观方法
禅观之法无量无边,所谓百千三昧,也难概其数。但从究极而论,念佛法门之禅观是最为殊胜,此禅观是念佛三昧,也称真如三昧,也就是一行三昧。《文殊说般若经》云:“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河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11又如《大集念佛三昧经》卷七中云:“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12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念佛三昧(一行三昧)实是尽知一切法,尽摄一切法的总摄法门。故可得称为禅观方法中最为殊胜者也。一行三昧之禅观是以般若空观为能相智,以一切皆唯识为所观境,总摄一切法必唯识故,尽知法界无差别相,必般若空性故。般若与唯识在一行三昧法的观行中得到有机的统一,也自然表现出究竟理趣的殊胜来。
七、念佛禅观的心识转依及其它
佛出现世间为一大事因缘故,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众生学佛修道其目的也是为一大事,了生脱死,究竟成佛。目的动机正见是成就道果的主要因缘,但是还必须要有充分的助缘,才能成办此大业。什么是成道的充分助缘?那就是有效的可以操作的契机契理的实践方法。念佛法门就可以堪称这样的实践方法。我们仅从禅观性,或者仅从念佛法门中的禅观之理论与方法来看念佛法门,那是不够的。禅观理论揭示了生命自变升华之原理,但是对这种方法的实践前提要给予确证。那就是自变的目的、动机及正见,如果不以这个为自变前提,那么修道自变之成果,就是外道天魔,而不是佛。佛是定慧立庄严,是两足尊。智旭大师在《教观纲宗》开首就云:“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13这里所说的教就是慧学的教义。明了学佛的目的意义动机是善意的,正见是彻见事理因果之法,具足如是正因再加上有效的观行,那么果地必至矣!禅观的作用在于能够转变心境。心念专一久久功成,心相转依这是一个实在之规律,外道也知道这个理,所以他们也用禅观来开发心地神通。但由于他们不具足正见故,所以不能出离三界。唯有佛教的禅观可以堪为度彼岸的禅波罗密。小乘的法是佛法的初级,大乘法才是佛法的终极,大乘法广大无边,圆融无碍,在大乘见地上行持念佛之禅观,必须全提向上。一法不落,四种念佛齐修,四即一,一即四,一多含融,相即相入。舍一法不是佛法,取一法也不是佛法,不取不舍,圆持具足方是大法。自力与他力是不二的,因同一法界故。往生与无生是一理,因皆是心地故。念与无念皆不离唯识所变现故。一切唯心,万法唯识,从心地起修,就是转识成智。由自心净,则佛土净。唯识学认为念佛禅观就是自净其意(心)。禅宗也认为佛在性中作,莫向心外求。《观无量寿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14《华严经?离世间品》云:“以自心应真是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皆佛,无心外国,无心外佛。”《华严念佛三昧论》云:“自性念佛者,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无念外之佛为自所念。”这些都足以证明,一切唯心造的道理是念佛法门的基本原则。《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15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大乘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16念佛法门就是最为殊胜微妙的观心治心的禅观之法。学佛信佛必念佛,念佛是学佛信佛,学佛信佛不念佛,其心是外道魔。
八、一行三昧是念佛法门的底蕴
一行三昧在《文殊般若经》中有具体讲解,在《大乘起信论》中也有阐释。一行三昧是三昧之王,故最为殊胜,如《文殊般若经》云:
佛言‘文殊师利,如般若波罗密所说,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藐’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密。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念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17
又佛言‘菩萨摩诃萨,当念一行三昧,常勤精进,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渐渐修学,则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义功德作证,除谤正法不信恶业重罪障者所不能入。’18
据此经文,可知一行三昧之殊胜矣!马鸣大士在《大乘起信论》中也讲“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弛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纯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复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