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

  胡晓光

  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提要

  本文依大乘佛教唯识、中观义理来抉择念佛法门的深层意蕴,从理论与方法两个层面阐释念佛法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并且认为唯识与中观与念佛法门是圆融的,只有以唯识与中观义理来解释念佛法门,才能契合念佛法门的本义。

  关键词:

  唯识 中观 念佛法门 禅观

  目次

  一、念佛法门的本义

  二、从唯识学看念佛法门的禅观理论及功效

  三、从中观学看念佛法门的实相念佛之禅观

  四、中观与唯识之事理合明则念佛法门之大道全彰

  五、禅观在唯识和中观中的最高形态及用处

  六、念佛法门是最为殊胜的禅观方法

  七、念佛禅观的心识转依及其它

  八、一行三昧是念佛法门的底蕴

  九、结语


  唯识与中观是大乘佛教两大车轨。唯识学以诠幻有,中观学以释性空。性空与幻有是一切法的一体两面。说幻有是法的缘起法相。说性空是法的无我法性。因缘起而性空,由性空故缘起。缘起性空是诸法实相也。大乘佛法是般若波罗密乘。空有二门是其双轮。凡诠一切法皆应依空有二门来释,方能尽其底蕴。中国化佛学的台贤禅净诸宗其实也是此二门的演化衍生而已。中观学讲一切法当体性空,这是见体,能破一切执。唯识学读一切法唯识所现,这是显用,能如实兴一切无漏功德。在印度佛教中,唯识学称瑜伽行学,中观学则称为般若学。瑜伽者相应义也,能所合一是为相应。般若者,智慧之义也。如实悉知悉见一切法性相事理为之智慧。笔者基于唯识与中观的学理欲对念佛法门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进行一番探讨。旨在不囿于净土宗之樊篱,以异于中国化佛学之视角,来对此做如是观。当然笔者才疏学浅,无修无证。故此在行文中,难免尽是荒唐之词,故而希望教内大德们不吝指教,则幸甚矣!

  一、念佛法门的本义

  全体佛教都是起源于释尊的金口,念佛法门也不例外,它是释尊亲口宣讲的妙法。众所周知,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小乘只信一佛,即唯有释迦牟尼佛是佛,并无多佛多净土世界之观念,在小乘佛教中,念佛法门只是六随念之一,所谓六随念者,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念是不忘记之义,常念六法有自净其心之功,故六随念法是小乘道人都必须行持之法。与小乘佛教不同,大乘佛教信奉多佛多净土世界,在大乘经典中,常常看到佛陀称赞念佛功德,劝教世人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法门的深广含义在大乘法中得到充分阐扬。不论是在大乘佛教中,还是在小乘佛教中,念佛法门都是学佛者的共同必行的法门。佛教主张心为法本,心净则土净,心染则土染。净其心意是佛教的基本修道原则念佛法门中蕴含的道理很深,主要可以从能所自他之关系中得以阐释。心为能念,法为所念,心能念佛,心即佛,能可摄所,所归于能。念佛法门主旨就在于修心转识。佛者正觉之名,佛有二身:一是法身,二是生身。法身者是一切法之实相,在一切众生心中,即是佛性,这是人人本具的。自念佛就是自念佛性法身实相,这属于自力转依之法。生身佛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是人具足无量智慧神通,有摄受一切众生之法力,念生身佛名,可以得受庇之益也。中国化佛教的净土宗主要弘扬的就是念生身佛名。根据净土宗讲,念佛有四种:一是实相念佛,二是观想念佛,三是观像念佛,四是持名念佛。以这四种念佛法来看,它们都可以摄入禅观学范畴内。所谓禅观者,实是华梵合词,禅者是禅那之略称,其义是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的业林等。禅那以转一为定,故又称为禅定。观者梵语毗婆舍那,其义是智慧之观照也。禅与观结合为一词,就是定慧合一。念佛法门也是定慧合一之法,所以它可以摄入禅观范畴。实相念佛是慧学,观想、观像、持名皆是定学,唯因要求一心不乱为成就故。以上是念佛法门的本义略说竟。

  二、从唯识学看念佛法门的禅观理论及功效

  依唯识学观一切佛法,皆是观心治心转识成智而已。在印度佛教中。唯识学也称为瑜伽行学,所谓瑜伽者,就是相应之义也,能所合一,就是瑜伽。唯识学讲唯识无境,一切法相唯识所现,识是缘起能相之识。相由想生,能想与所想皆不离识,故心外无法。唯识就是自观其心性,唯识性就是圆成实自性。唯识学的禅观之理就是讲心识自缘自性的瑜伽相应。它的功效在于转识心为智心,由凡成圣。它的功效在于能够实现佛法的终极目的。根据唯识学的禅观之理,我们再看念佛法门之实质就会明了,念佛法门就是唯识学禅观之理的实践方法而已。转识成智的禅观方法是多样的,于理性层次划分,有所谓的五种唯识观法。唯识观在于证得圆成实性。于事相上下手,念佛法门确实最为捷径。事中寓理,事由理成,依事悟理。念佛法门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持名念佛都是从事相门下手修行。欧阳竟无居士曾云:“唯识学诠用义为一大要旨”。所谓用者,就在于能观行也。“约观心说唯识”。心观佛想、心观佛像、心持佛名,这都是摄心念于一定处,久久功成,能所同化,自性佛光显照。《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1《成唯识论》云:“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2念是不忘的记忆力。在唯识学中,念佛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强化念佛之记忆力。念力坚持专一为定。定能引生慧,慧可知一切法性。在唯识学中念佛的义趣就在于由念而定,由定而慧,最终实现心识转依。唯识学是禅观之学,它主要从能所两方面来讲因缘转依,也就是自力观行。大乘佛教其它学系有从自他增上缘转依来讲念佛法门,净土宗就是。念佛法门若从增上缘转依上讲,那就是一种生身佛加持力令得念佛观行者受庇,往生净土,受佛摄化,殊胜无边也。增上缘就是他力。因缘就是自力,修行佛法应是自他兼顾,能所不二,方能成就大业。念佛法门的禅观应具有能所自他之义也。

  三、从中观学看念佛法门的实相念佛之禅观

  中观学以解空为旨,空是诸法实相。《阿含经》云:“见缘起,即见法3,见法即见佛”4。诸法实相就是缘起性空,也就是诸佛法身。中观学以观照般若去体悟实相法性,这就是念佛。如《菩萨念佛三昧经》云:“正念诸法真实之相,是名念佛。”5《佛藏经》云:“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念无分别即是念佛,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念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无觉无观寂然无想,名为念佛。”6如上诸经所讲念佛都是实相念佛法。用中观学的话讲,就是真谛念佛。中观学认为佛常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二谛者,真谛与俗谛是也。真谛是理体,俗谛是事用。唯识学是从事用上讲法,是摄用归体。中观学则是从理体上讲法,是从体起用。《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7这就是从体起用也。中观学是佛法的本体论,而唯识学则是佛法的存在论。唯识学的存在论含有两部分:一是现相论,二是本体论。唯识学的现相论就是讲方法之相,也就是法相学。唯识学的本体论是心为法本的心识。中观学的本体论的核心问题在于诠解法性真理。所以唯识学是可以包含中观之义理的,而中观则不能诠解法相与唯识。从念佛法门来讲,唯识学可以摄尽四种念佛方法,而中观学则只能摄实相念佛法。这是空宗的特质所决定的。从禅观角度看中观学,中观学就是一种空观之法,是无上深妙之禅。《大集经.贤护品》云:“若人专念阿弥陀,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8以不生不灭之空观,行专一念佛,就是最上乘禅观,也就是实相念佛法,证得无生法忍境。

  四、中观与唯识之事理合明则念佛法门之大道全彰

  大圆满之至教是大乘佛法,中观与唯识就是大乘佛法的两轮。中观创自于文殊大士,唯识则创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