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他提供2500美元的“活动经费”,并答应在瑞士银行分十年为他存入 30 万美元
的存款。此外,以色列还按质论价,为他提供的每份情报,都付出一笔相当可观的
额外酬金。
    到波拉德被逮捕时为止,他已为以色列情报部门工作了18个月。在这期间,他
向以色列提供了数千份机密情报,其中许多是绝密级情报(而以色列只退还给美国
165 份)。
    这些情报主要是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情报,此外还有美国在整个中东地区的秘密
情报组织成员名单,美国的军事卫星和高空侦察机拍摄的中东地区高清晰度照片,
以及巴解组织大本营的照片。
    招募波拉德的“科学联络局”可不是以色列的一般机构,其负责人是摩萨德的
老前辈、反恐怖专家拉斐尔·埃坦。
    波拉德的直接招募者阿维姆·塞拉,其公开身份是以色列空军的一名上校,1981
年曾成功轰炸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1984年,塞拉在纽约大学学习时招募了波拉德,
后来又将波拉德交给“科学联络局”驻美的两位“科技参赞”,由他们负责同波拉
德的联络工作。
    由于波拉德本人就是反间谍专家,在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他前夕,他的职业嗅
觉告诉他,美国的反间谍人员已经发现了他的踪迹,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逼近。
    于是,波拉德故意策划了那场“车祸”,打算在以使馆保安人员盘问他时表露
自己的以色列间谍身份,并要求庇护。但他没有料到联邦调查局对他盯得那么紧,
动作那么迅速,还没等以色列保安人员反应过来,他就已成联邦调查局的瓮中之鳖。
         内塔尼亚胡要求释放“以色列爱国者”
    波拉德间谍案的披露,震惊了美国朝野,美国国务院与司法部也开始暗中较劲。
美国国务院为了不使与以色列关系复杂化,希望将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至少
保持沉默。可司法部不是省油的灯,它在联邦调查局的支持下,反其道而行之,不
断为媒体提供“素材”,直至把波拉德间谍案炒得沸沸扬扬。以色列原来以为,经
过“道歉”和与调查小组的“精诚合作”,这件事会嘎然而止,至少美国“老板”
不会再就此大做文章,所以,它也就没对“有关责任者”进行任何“处理”。没想
到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向主管法官提交了一份长达40页的备忘录,详述了波拉德给
美国安全造成的损失,并称:“允许以色列加强军事力量,会使中东地区更加不稳
定。”这句毫不留情的话,实在让以色列火冒三丈,而波拉德被判处终身监禁。以
色列也犹如遭受一场风暴。新闻界为此大发雷霆,要求追查“失误者”。以政府内
阁也因此烽烟四起,几乎到了分裂的边缘。《每日卫报》则趁机煽动对美国的不满
情绪,说“我们这些聪明的小人物也能够嘲弄那些愚笨的美国佬”。在美以两国的
喧闹中,波拉德间谍案逐渐拉下了帷幕,但并非没有留下后遗症。此后美国反间谍
机构一直在寻找一个代号为“X ”的神秘先生,此人被怀疑是安插在美国中央情报
局或国防部的以色列高级间谍。后来到了1995年,美国又爆出新闻:五角大楼强烈
谴责摩萨德雇用美国人充当间谍,刺探美国军事情报。1996年5 月,以色列驻华盛
顿的一名情报人员,在打电话给上司,问是否可以让一个代号为“M ”的人,设法
取得克里斯托弗国务卿给阿拉法特的一封密信时,又被美国国家安全局窃听到了电
话的内容。就在这一年,波拉德要求获得以色列国籍的申请,7 月被以色列最高法
院批准,从此他便成了以色列人。1997年4 月,波拉德又请求以最高法院判定他为
以情报人员,并正式承认他在以情报部门所起的作用。内塔尼亚胡政府认为,波拉
德是以色列无可质疑的爱国者,为此一直要求美国释放波拉德,允许他移居以色列。
1998年5 月,以色列内阁秘书还专程来到美国,探望在狱中的波拉德,并将内塔尼
亚胡总理写的“你并不孤独”的一张纸条,交给了波拉德。在这次巴以和谈期间,
内塔尼亚胡再次向克林顿要求释放波拉德,以减少以国内对他本人的压力。克林顿
说,只要你签署了协议,此事就可办到。但就在签字仪式前,美国突然变了卦,说
美不会释放波拉德,内塔尼亚胡大为恼怒,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于是,美以双
方又经过紧急磋商,终于在波拉德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才最终使以色列在巴以
和平协议上签了字。
    (1999年第3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三国谍战狼烟起
                 晨歌
    1999年2 月初,英国一家报纸声称:由于捷克媒体公开了赫赖恩的间谍身份,
英国秘密情报局(MI6 )在2 月2 日被迫考虑把他撤回,赫赖恩将不再担任捷克情
报站长一职。然而,第二天该报又突然改口说,MI6 又决定让其留在原工作岗位。
人们感到奇怪,MI6 怎么了,为何一天一变?
    的确,此次案件牵连的方方面面不少,比较复杂,涉及3 个情报机构和4 个国
籍的人员,即英国的MI6 、捷克的情报部门(BIS )、俄罗斯的对外情报局(SVR ),
以及伊拉克的一位情报要员。
             MI6与BIS“打”起来了
    现年51岁的克里斯托弗·赫赖恩的公开身份是英国驻捷克大使馆的政务参赞。
这位当过多年职业军人的间谍,到捷克首都布拉格已经两年多了。作为MI6 的特工,
他曾被派往科威特和委内瑞拉工作,到捷克任职前,一直在MI6 总部工作。据说赫
在委内瑞拉工作期间,结识了一位男友。他到捷克赴任后,那位男友追随而至,俩
人住在赫在布拉格的外交官住宅。有关赫的同性恋问题,MI6 早已掌握,一年前他
就被英国报刊不点名提到过。当有人对赫的任用表示置疑时,MI6 的副局长格里·
沃纳说,谁也没对赫赖恩特别关照,因为“同性恋”者不再受排斥。定期交换工作
岗位,以及征募更多的女性当特工,均属于本局改革的新举措,只要情报人员公开
自己的同性恋事实,就不再存在安全问题。
    1999年1 月底,捷克情报部门(BIS )的头号人物卡瑞尔·沃特林突然被解除
了职务,消息不胫而走。“这是英国政务参赞写黑信告状的结果。”1 月下旬,赫
赖恩的确给捷克政要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抱怨”捷克情报部门(BIS )负责人
卡瑞尔·沃特林工作“失误”。捷克内阁迅速作出反应,撤销了沃的职务。
    然而,捷克情报局长前脚刚下台,后脚跟着的是英国情报站长的身份彻底露馅。
捷各媒体纷纷报道:克里斯托弗·赫赖恩是M16 驻捷情报站的负责人,他在英驻捷
使馆的掩护身份是政务参赞、还是个同性恋者等等。有些报刊甚至用几个版面大发
议论。赫赖恩本人的照片和其在布拉格住房的外景镜头也被搬上电视屏幕。
    谁向捷克媒体透露的这些英国机密?显然是捷克BIS 人员。
    BIS 中一些同情前局长的人认为若无赫赖恩的告状信,就不会有沃特林的被解
职。对此,英方辩解道,捷克政府如此迅速地解除沃特林的职务,是故意给人们造
成一种印象,即英国间谍搞小动作才使沃特林倒霉的。“其实沃下台与赫赖恩写信
无关,沃特林先生原本就是捷克内阁大臣们不喜欢的人物。”
    小小的情报站长一封信,捷克政府就“令行禁止”,即使这样,英国还是不满
意,他们要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让人们愤怒的视线转移到柔弱可欺的捷克身上,
好像捷政府用赫的信“借刀杀人”。
    英捷两国一场“抓凶手”的论战似要展开。有人分析:此事可能对英捷两国情
报机构的关系造成严重损害。一时间,英国人忧心忡忡,担心“可能会有更多的、
在捷克工作的情报官员的姓名和住址公开见报。”
    然而,英国人的顾虑多余了。
             起因于伊拉克“鼹鼠”
    在推卸沃特林下台与已无关的同时,英消息灵通人士透露,BIS 的确工作存在
问题,赫赖恩写信告状完全正确,因为BIS 人员泄露了BIS 的一次绝密行动。
    这次绝密行动涉及MI6 一位长期隐藏在伊拉克的“鼹鼠”,他就是伊拉克的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