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0吨。英国、法国、原苏联也在进行试验性开采。第三世界国家为维护本国
的海洋权益,近年来也积极投入大洋锰结核勘探开采活动。预计到本世纪末,
锰结核的开发将实现商业化生产。
1974年,科学家发现了海底热液矿床。它含有铜、金、银、铂、钴等多
种重要元素,而且比锰结核相对容易开采。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
从80年代初开始对海底热液矿床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积极准备开采。有人
认为,海底热液矿的商业性开采,有可能在锰结核商业性开采之前实现。
6。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海洋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已知有海洋生物20多万种,其中约有18万种
动物。科学家估计,世界海洋可提供的食物要比全部耕地提供的食物多1000
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了合成纤维织成的防腐渔网、液压传动的动
滑车、绞网机等先进技术,海洋渔业的机械化、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1950
年,世界捕鱼量为2110万吨,到1989年已增至近1亿吨。60—70年代,一
些国家又提出了“海洋牧业”的设想。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出现了捕捞业与
增养殖业并举的局面。
(1)海洋捕劳船
本世纪50年代,渔业机械化迅速普及到各国。到70年代中期,主要渔
业国渔船吨位增大,数量增多。1959年,全世界大于100总吨的渔船为4100
艘,到1978年已增至2万余艘。1974年,确认200海里领海后,由于不能
去别国领海捕捞,各国开始转向发展较经济的、远近皆宜的中、小型渔船,
并从单一作业船向拖、围为主的兼作船及多种作业船发展。公海渔船也大批
建造出来。40年代出现的综合船队,到60年代已颇具规模。综合船队由捕
捞船、运输船、基地船组成。基地船除加工外,还能为捕捞船补给所需物品,
提供医疗、文娱、小修等服务。70年代初,世界上已出现万吨级以上的基地
加工船和渔业运输服务船。
(2)鱼群探测技术
50年代以来,鱼群探测技术迅速提高。探鱼仪的性能逐步改善,除了垂
直探鱼仪外,60—70年代还出现了水平探鱼仪。70年代后期,挪威生产出
CD环视声纳系统,使用计算机收集和综合处理船上各种仪器的数据。在荧光
屏上显示出渔船、渔具和鱼群的状况及整个捕捞过程。现在,红外探鱼仪、
激光探鱼仪也已投入应用。50年代后,一些国家利用飞机探察鱼群。1978
年,美国发射了专业卫星,使用多光谱扫描仪和高分辨辐射仪,获得渔业情
报图,通过传真系统,提供给渔业公司和渔民。1979年7月,原苏联的宇宙
飞船利用遥感测到非洲以东250—300公里的海面上有100公里长、2公里宽
的大面积鱼群,立即指挥渔船赶去捕捞,获得了日捕鱼量45吨的特大丰收。
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发展了诱鱼技术。它是利用某些鱼类的生活习性,
创造某种条件把鱼吸引到一起,进行捕捞。现在采用较多的是光诱捕鱼和声
诱捕鱼技术。
… Page 108…
(3)海洋种植、养殖业
海水种植就是人工培育海生植物。海洋养殖是人工生产苗种、养育海生
动物。由于仅靠捕捞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捕捞过度会造成
海洋生物资源枯竭,所以本世纪中期以来海洋种植、养殖业发展很快。在这
方面,中国、日本、印度、南朝鲜和原苏联位居世界前列。50年代初,中国
在北方海域种植海带技术已经成熟,并通过科学研究把属于寒流海域的海带
逐渐南移,50年代末已在东海的浙江、福建大量繁殖。70年代,中国选育出
两个高碘、高产新品种。目前中国已形成黄海和东海两个养殖区,在海带、
紫菜等种植方面,产量居世界第一,对虾养殖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日本现已发展了海底农场,从事人工养殖的企业1。8万多个,海水养殖
的产值已占沿海水产业总产值的39。6%。日本在海湾、河口等地建立了计算
机控制的孵化场、海藻场和牡蛎养殖场等自动化综合牧场,养殖的名贵鳟鱼
近10年产量增加了10倍。原苏联海水养鱼的年产量已超过8万吨。到1990
年,美国建立了4万公顷的“海洋农场”,大面积养殖巨藻,并开展珊瑚岛
资源的人工养殖和开发,年产值达1000万美元以上。目前,海水养殖的鱼种
已近百种,此外还有虾类、贝类、藻类等。1989年,世界养殖总产量增至1320
万吨,占世界水产总量的14%。
海洋养殖业的发展,开辟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广阔前景“耕海”、“牧
鱼”时代即将到来。
… Page 109…
十一、几个重要领域的科学技术进展
当代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科学技术的
蓬勃发展,其中农业科学技术、医药科学技术、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尤为令
人注目,影响也较大。6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各国
纷纷投入力量进行研究。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科学应运而生。
1。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本世纪5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技术迅速进入到了高度机械化、电气化、
自动化和化学化为特征的先进技术行列。在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高新技术特
别是生物技术不断向农业渗透、扩散,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变革。
在农业机械方面,从50年代起拖拉机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到70年代,
美国的拖拉机已达450马力。同时,拖拉机上安装了液压操纵、电子自动控
制、激光定位等技术装置,使其功能大大提高。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
量生产小型手扶拖拉机。与拖拉机配套的农业机具也逐步在许多国家发展起
来。70年代,出现了整地、播种、施肥、镇压等工序一次完成的联合作业机
具。现在,从耕种、施肥、喷药、排灌到收割、运输、贮存和加工已全部实
现了机械化。美国在40年代就实现农业机械化,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
丹麦、日本及原苏联在50—60年代也完成了农业机械化。畜牧业也普遍使用
了机器。在一些自动化封闭式的养鸡场、养猪场和工业化的养牛场中,各个
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控制。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正在发展“万能”
通用拖拉机。此外,农用飞机、气象卫星等也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电子
计算机的广泛采用进一步提高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
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陈出新,使农业生产不断出现飞跃。1956年,美国
培育的杂交高梁开始大面积种植,使其产量迅速增长。由美国农学家布劳格
等人于60年代初育成的“墨西哥小麦”,使小麦亩产量由50公斤提高到
178。65公斤。于60年代中期育出的“菲律宾水稻”,在亚洲、拉美一些热
带国家推广后,使水稻产量猛增。小麦和水稻的这两个优良品种的育成,在
60年代掀起一场“绿色革命”。现在,激光育种、单倍体育种、细胞融合、
基因工程育种等新技术已不同程度地用于优良品种的培育中。在90年代初兴
起的新的绿色革命 (第二次绿色革命)中,“基因革命”正成为最有前途的
一个竞争目标。中国在杂交水稻及玉米、大豆、棉花等优良品种的培育技术
方面处于世界领先行列,实际上已进入第二次绿色革命阶段,并且形成了自
己的特点。
2。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化学药物的研究开发达到一个高潮,60年代后期
进入稳步发展时期。人们合成了一系列抗结核药、心血管病药、抗病毒药、
抗肿瘤药等药物,为人类健康和医疗做出了贡献。60年代以来,人们在胸腺
素、干扰素、前列腺素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961年,澳大利亚科学家
发现了胸腺的“中枢作用”,此后,人们从牛胸腺、猪胸腺中成功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