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当代科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美国制成了由韦尔斯(CE。C。Weills)和马丁(G。Martin)领导设计的波 

音707—120涡轮喷气式客机。第二年波音707—321型喷气式飞机从纽约飞 

越大西洋直达伦敦,航程5000多公里。60年代,美国制成DC—9涡轮喷气 

式客机,至1975年已生产870架,用于57个国家。这些客机都属于亚音速 

型,座位数在56—200之间。1969年2月,第一架宽体民航机波音747首次 

试飞。它的机身很宽,可并排坐10人,有500多个座位,航程可达1万公里, 

于1970年投入航线使用。 

     1947年,美国研制成XS—1型实验用喷气飞机,在12800米高空水平飞 

行时速为1078公里,首次超过音速。超音速喷气式客机的出现,使航空运输 

进入超音速阶段。超音速客机目前有两种。一种是原苏联1968年制造的图— 


… Page 96…

144型,时速2300—2500公里。另一种是1969年英法联合研制的“协和号”, 

最高时速为2180公里。 

    50年代前后,在一些空运繁忙的城市兴建起航空港,包括机场、候机楼、 

货运站等。70年代以来,航空港发展成为拥有先进科技设施的综合体,许多 

设施都由电子计算机控制。 

     中国于1982年设计定型“运—7”机种,1988年交付使用,1986年转为 

客运,结束了外国飞机一统中国民航天下的历史。此外,中国已建设了 90 

个大小不等的飞机场和航空港。 

      (5)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具有运量大、运费低、安全可靠、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等优点, 

近年来很受重视。 

     1958年,美国在加尔沃斯顿岛建成世界上第一条海底输油管道,用1万 

马力的燃气轮机驱动离心泵,年输油量达1亿吨。管道运输天然气更有优势。 

1947年采用压缩机,促进了长距离的天然气管道运输。1959年,建成长达 

1360公里的自控管道运输线。70年代,出现了3万马力燃气轮机驱动离心式 

压缩机,每年可运输几百亿立方米天然气的管道。 

    60年代以后,管道运输发展到可输送矿浆。1967年,澳大利亚首次建成 

85公里长的精矿浆运输管道,年运输量为250万吨。1970年,美国建成440 

公里的自控煤浆运输管道。1980年,巴西建成世界最长的404公里铁矿浆管 

道运输线,设计年运输量为1200万吨。 

     70年代以后,管道运输向长距离、大管径、高难度发展。美国在 1977 

年建成横贯阿拉斯加的输油管线,全长1287公里。管径1020毫米,年输油 

量达1。3亿吨。管线位于冰冻带和地震活动区,穿越300多条河流和3座高 

山。1987年,美国又建成纵贯阿拉斯加的输气管线。原苏联1985年和1990 

年先后建成了从西伯利亚到其欧洲部分的两条“管线走廊”,各有6条管线。 

上述工程都是浩大而艰巨的。近年来管道输送设备不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 

特别是使用了电子技术、遥控技术,大大提高了管道输送的自动化水平。 

     1958年,中国在新疆建成第一条147公里的原油管道。1979年,建成东 

北、华北、华东三个地区的主干线管道4000多公里,担负着大庆、辽河、胜 

利、华北和中原等主要油田的原油输送任务。为了减轻铁路运输压力,中国 

的管道运输还需大力发展。 


… Page 97…

                  十、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海洋开发 



     上天入海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嫦娥奔月、孙悟空龙宫借宝就是反映 

人类这一美好愿望的神话。进入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后,空间科学技术 

和海洋开发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人类的幻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19世纪末到本世纪50年代,是当代空间科学技术的前期。1957年,原 

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空间时代的开始。从50年代到60 

年代初,空间科学技术主要是发展火箭及发射航天器。60年代,开始在航天 

器上安装各种仪器设备,进行遥感、信息传输和收集探测数据的初步试验。 

70年代以来,空间科学技术的重点转向实际应用。 

     当代海洋开发始于本世纪60年代。人口剧增、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使 

人们的目光转向了海洋这一巨大的资源宝地。一些发达国家制订海洋开发规 

划,并对海洋展开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掌握了海洋资源的丰富资料。在原来 

 “兴渔虾之利,得舟楫之便”的传统海洋业基础上,海洋石油开采、海洋能 

源利用、海洋种养殖业、海洋化学工业及海洋空间利用等开发活动迅速兴起, 

取得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1。火箭的发展和人造地球卫星 



     火箭是发射各种航天器的运载工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当 

代火箭技术,为人类进入太空开辟了通途。从50年代后期开始,人类利用火 

箭发射了一颗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的种类不断增加,功能不断增强,出现 

了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等。这形形色色的卫星为当代人类社会做 

出了巨大贡献。 

      (1)火箭的发展 

     中国是火箭的发源地。公元969年,我国就发明了最初的火药火箭。南 

宋时,火箭作为武器用于战争。元代和明代。我国已使用了二级火箭和先后 

按两个不同方向飞行的火箭。1500年前后,我国有个叫万户的人,用47枚 

火箭绑在椅后,自己坐在上面,点燃火箭,试图飞上天去。结果火箭升空后 

发生爆炸,万户不幸捐躯。为了纪念这位空间探索的先驱者,现在人们已将 

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13世纪,我国的火箭技术传入印 

度、阿拉伯后又传至欧洲。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火箭理论逐步建立起来。俄国的科学家齐 

奥尔科夫斯基(1857—1935)在1903年发表了《用喷气装置探索宇宙空间》, 

提出只有使用火箭才能进入太空,首次阐明了火箭飞行和火箭发动机的基本 

原理,提出了质量比概念,并推导出了著名的齐氏公式。1926年,美国火箭 

发动机发明家戈达德 (1882—1945)第一次成功地发射了液体火箭。它采用 

液氢和汽油作推进剂,在空中飞行了2。5钞。罗马尼亚出生的德国科学家奥 

伯特(1894—)于1923年发表了《飞向行星际空间的火箭》,提出了计算多 

级运载火箭推力的数学理论。受他的影响,德国航天协会于1927年成立,对 

德国的火箭事业起了推动作用。 

     本世纪 30年代,德国致力于火箭研究。在火箭专家冯·布劳恩 (1912 

—1977)的主持下,1933年开始设计火箭。经过多年的研制和试验,终于在 

1942年10月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军用火箭V—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 


… Page 98…

国向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发射了4000多枚V—2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接收了冯·布劳恩等100余名火箭专家和V—2火箭的资料、设备,原苏 

联也得到了一些技术人员和大量的V—2火箭。在V—2火箭的基础上,美苏 

两国竞相发展了各自的导弹系统。火箭射程从近程(1000公里以内)、中程 

 (1000—1500公里)、远程 (5000—8000公里)发展到洲际 (大于8000公 

里)。串联、并联、串并联等多级火箭也相继出现。除液体火箭外,还出现 

了使用固体推进剂的火箭。1957年8月,原苏联首次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洲际 

导弹SS—6。这种洲际导弹经过改进,作为运载火箭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东方号宇宙飞船等一系列航天器。美国在60年代发展了组合式运载火 

箭,用来发射不同的卫星和探测器。美国研制的巨型运载火箭“土星—5号” 

是当代火箭技术的最重大成就之一。它的起飞推力达3644吨,可将46吨重 

的“阿波罗”飞船送入月球轨道。欧洲空间局研制的“阿里亚娜”火箭被誉 

为“欧洲之光”,汇集了欧洲当代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于1984年8 

月成功地发射了两枚地球同步通信卫星。 

     中国从5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火箭。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