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当代科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迅猛发展,成为当代物理学进展最快的重点领域。 

     现代物理学革命也对化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30年代以后,人们应 

用量子力学理论,已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原子中电子的运动规律,而且进一步 

阐明了化学现象的一些本质问题。40年代后,一门新学科量子化学逐步形 

成。传统的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出现了综合趋势,形成金属有机化学。分析 

化学、物理化学等也取得长足进展。化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合,产生 

了生物化学、天体化学、辐射化学、地球化学等交叉学科。近年来,分子设 

计开始萌芽,在化学应用方面展现出美好的前景。 



                  1。原子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物理的进展 



     在原子核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形成的初期,二者是密切联系、交织 

在一起的。本世纪30—40年代,它们才逐步发展成彼此独立的学科。40年 

代中期以来,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研究蓬勃发展,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1)原子核物理 

     岁月的车轮刚刚驶入当代,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就以其惊天动地的 

巨响震撼了世界。原子能的释放,是当代原子核物理学第一项重大成就,也 

是20世纪最伟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是建立 

在30年代中期后对重核裂变研究的基础上的,是在现代发芽生长,在当代开 

花结果的。 

     世界上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功,是当代核物理取得的第二项重大成就。 

它是在研究氢核聚变的基础上实现的。早在20年代末,人们已认识到,太阳 

的能量来自其内部氢核的聚变。由于氢核聚变需要10亿度以上的高温,在地 

球上难以达到这个条件,所以人们考虑用聚变温度相对较低的氘或氚来代替 

氢。1944年,费米(1901—1954)计算出氘—氚混合核燃料的聚变点火温度 

为5000万度。但这样的温度当时也无法达到,而且尚无条件建立生产这两种 

同位素的工厂。因此制造氢弹似乎还是不可能的。然而,物理学家泰勒(1908 

—)和他的小组却坚持进行研究。早在1942年泰勒就已想到,利用原子弹爆 

炸产生的高温可能引发氢核的聚变。按照这种设想,在原子弹周围包上一层 

聚变燃料,就可以制成氢弹。但如何使氘和氚保存在裂变弹周围,还没有找 

到有效方法。加之得不到支持,研究工作受到了阻碍。1949年8月,原苏联 

爆炸了原子弹。美国为了保持核武器的领先地位,加紧了氢弹的研制。到1949 

年底,泰勒小组完成了氢弹的全部理论研究。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 

下达了制造氢弹的命令。1952年11月,美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比基尼 

环礁上试爆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枚氢弹。其爆炸力相当于300万吨TNT,把海 

底炸成一个深500米、直径2000米的大坑。仅过了9个月,原苏联也成功地 


… Page 10…

爆炸了一颗氢弹。热核聚变虽然以氢弹爆炸的形式实现了,但受控核聚变的 

研究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早期原子核模型和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原子核模型理论在当代进 

一步发展,1949年,迈耶夫人和简森各自提出了壳层模型。早在1930年, 

就有人想到原子核的结构可借鉴原子壳层的结构。因为自然界中存在一系列 

幻数核,即当质子数或中子数为2、8、20、28、50、82及中子数为126时, 

原子核特别稳定。人们当时对这些数感到莫名其妙,因此称之为“幻数”。 

但当时人们从核子的运动求解薛定谔 (1887—1961)方程时,得不到与实验 

相等的幻数。此外,当时液滴模型已取得相当成功,所以人们对壳层模型持 

否定态度。后来支持幻数核存在的实验事实不断增加,已有的模型无法解释。 

迈耶夫人和简森在势阱中加入了自旋一轨道耦合项,终于成功地解释了幻 

数,并且计算结果与实验正好相符。壳层模型可以相当好地解释大多数基态 

的自旋和宇称,对核的基态磁矩也可得到与实验大致相符的结果,但对电四 

极矩的预计与实验值相差很大,对核能级之间的跃迁速率的计算也大大低于 

实验值。 

     1953年,N。玻尔 (1885—1962)的儿子A·玻尔(1922—)和莫特尔逊 

提出了集体模型(也称综合模型)。他们指出,不仅要考虑核子的单个运动, 

也要考虑核子的集体运动。根据这一模型,当核内的质子或中子数等于或接 

近于“幻数”时,壳表现出壳层模型,否则就要象液滴一样活动;当已填满 

的密封壳层之外的粒子数目达到下一壳层粒子总数的2/3左右时,核的液滴 

特 性表现得特别突出。集体模型预言的原子核的电力、磁力等都与实验结果 

符合很好。 

     除壳层模型和集体模型之外,还有人建立了其他一些原子核结构模型。 

所有这些模型都各有千秋,但又都存在缺陷,有待进一步探索。 

      (2)基本粒子新发现 

     1935年,汤川秀树(1907—)提出介子场理论。1937年,安德逊(1905 

—)、尼德迈耶尔 (1907—)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当时人们认 

为,它就是汤川理论预言的介子,故称它μ介子。后来发现这种介子与原子 

核的相互作用很弱,寿命也比预言的长许多倍,不可能是汤川预言的介子。 

1947年,英国的鲍威尔(1903—1969)小组利用他们自己发展的核乳胶技术 

探测宇宙射线,发现了另外一种粒子,其质量是电子的273倍,被称作π介 

子。这才是汤川预言的粒子。而μ介子与核力无关,后来就把它改叫做μ子。 

     到1947年时,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了14种基本粒子,有光子、轻子(包 

括正负电子、正负μ子和预言中的中微子、反中微子)、3种π介子、重子 

 (包括中子、质子和预言中的反中子、反质子)。已发现的基本粒子许多是 

在解决原子核结构问题时首先在理论上预言尔后在宇宙射线或实验中证实 

的。这是基本粒子研究的第一阶段。 

     1947年,宇宙射线专家、英国的罗彻斯特(1908—)和巴特勒(1922—) 

发现,在宇宙射线的云雾室照片中,有两种呈V字形的径迹。从能量与动量 

守恒定律分析判断,这是质量约为电子质量1000倍的两种粒子。这类粒子最 

初被称为V粒子,后来又称为⊙粒子,最后称为K介子。1949年,鲍威尔小 

组又发现了一个带电粒子分裂成3个π介子的事例。起初称之为T粒子,后 

来命名为K介子。这些发现使物理学家大感意外,促使他们大力改进实验技 

术。结果接二连三地发现了另外一些新粒子。这些新粒子可分为两类。一类 


… Page 11…

是K介子,另一类是超子。超子的质量比质子和中子重。它们是1951年发现 

的Λ超子、Σ超子和1954年发现的Ξ超子。K介子和超子都有一些奇特的性 



                        …23                    …10 

质。它们都产生得快(10秒),衰变得慢(10秒);在产生过程中是强 

相互作用起作用,在衰变中是弱相互作用起作用。所以人们把它们统称为奇 

异粒子。到50年代末,人们认识到的基本粒子已达30种。它们大多数是从 

宇宙射线中发现的。这是基本粒子研究的第二阶段。 

     与此同期,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塞格雷(1905—)等人于1955年发现了 

反质子。此后又有人发现了反中子。对费米提出的中微子 (实际上是反中微 

子)的验证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物理学家王淦昌 (1907—)对此作出了 

突出贡献。由于中微子不带电,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所以很 

难测到它的踪迹。直到40年代初,还没有任何实验能够验证它的存在。1941 

年,王淦昌从抗战时期非常困难而又闭塞的中国后方,向《物理评论》寄了 

一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的论文,明确指出用K俘获的办法可以较容 



                                                         7 

易地发现中微子。1942年,艾伦按照王淦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