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
地模仿精巧的生物体的控制机理,制造各种仿生装置。
经济控制论是50年代将控制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推广应用于经济领域
而形成的。60年代,原苏联和东欧等国陆续发表一些有关控制论在经济和管
理中作用的文章。1969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控制论会议上,经
济控制论开始受到重视。1975年,在罗马尼亚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控制论系统
论会议上,经济控制论被作为主要议题讨论。大家认识到,对“反馈调节行
为”的研究在经济控制领域中完全适用。1978年,罗马尼亚的经济学教授曼
内斯库发表了《经济控制论》,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平衡最优增长规律
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模式和方法。
60年代末,人们开始探讨应用控制论解决社会问题。1977年,印度学者
瑞斯塔基在“控制论研究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关于社会控制论的理论
和方法的新见解,研究了社会系统的智能管理问题,在制订印度社会1970—
1980年的发展计划中取得了成果。1978年,在荷兰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控制论
系统论会议,讨论了社会控制论问题。1981年,荷兰学者汉肯发表了《控制
论和社会——社会系统的分析》,认为社会系统非常复杂,因此要对系统解
耦,再考虑各个方面的子系统。1982年,罗马尼亚学者内戈伊茨提出模糊系
统理论可以提供社会控制系统的模型。在第三届国际控制论系统论会议上,
各国学者广泛讨论了控制论对人类与环境关系、人口统计、环境规划、人类
工程学、生态学和能源等问题的作用和影响。中国学者宋健等人用控制论原
理建立了人口发展模型,预测了以后20多年中国人口的状况。目前,社会控
制论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4。系统论与系统工程
系统论的建立与现代生物学中的机体概念以及对活的有机体的研究密切
相关。
1937年,贝塔朗菲(1901—1971)在美国芝加哥大学首先提出一般系统
论概念。1945年,他在《德国哲学周刊》18期上发表了“关于普通系统论”
一文,但当时几乎未被人所知。1947—1948年间,他在讲课和专题讨论中阐
述了他多年倡导的系统论思想。由于贝塔朗菲的努力和倡导,一般系统论才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初露头角。贝塔朗菲认为,不论系统的种类、组成部分的
性质及关系等有何不同,都存在着适用一般化系统或子系统的模式;一般系
… Page 38…
统论就是要确立这种一般原则。他提出了系统论的基本原则,即整体性原则、
相互联系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动态原则,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并把生物和生
命现象的有序性和目的性同系统的稳定性联系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思想新学科特别是信息论、控制论的发展,对贝塔
朗菲是极大鼓舞。1954年,他与保尔丁(1910—)、拉波波特和杰拉德(1900
—)等人一起创办了“一般系统论学会”,努力宣传一般系统论,以促进其
发展和应用。但它并未受到普遍重视,远不如信息论和控制论影响大。
60年代后,随着系统工程的发展,一般系统论才日益受到重视。1968
年,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全面总结他40
年来的工作和战后系统方法在应用上取得的成果,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他的思
想。他认为,他用的是一种经验一直觉的逻辑方法,应用一系列概念、范畴
研究自然系统、人造系统、社会系统和符号系统的一般系统规律。此书是一
般系统论的主要著作。70年代初,贝塔朗菲另一重要著作《一般系统论的历
史和现状》发表,对一般系统论重新定义,认为它是一种新的科学规范,适
用于广泛的研究领域。它应包括一般系统论、系统技术和系统哲学等方面的
内容。该书讨论的主要是第一方面,即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还提出了有机
体开放系统的模型。但这个系统模型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对生命现象的有序
性和目的性作出满意的回答。
在一般系统论研究中,除了贝塔朗菲的经验—直觉的逻辑方法外,还有
控制论创始人之一的艾什比提倡的演绎系统理论的方法。他用数学工具集合
论来描述系统的状态变化。60年代美国数学家查德提出了模糊集合理论。它
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复杂系统中某些不能用十分精确的量来表尔的模糊性质,
给人的思维以一种严格的数学形式,使人能在模糊的环境中进行推理。它为
一般系统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也属于数学演绎方法。
系统工程学是5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起源于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
工程师们于1940年首创了系统工程学这一名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运
筹学,并将其应用于大系统研究之中。战后这些方法应用于管理方面,成为
制订政策的重要工具。1948年,美国的鲍利斯领导的科学家小组创造了许多
用于分析大系统的数学方法,为当代系统工程学的建立提供了数学工具。1957
年,美国的古德和迈克尔合著了《系统工程学》一书,初步奠定了这门学科
的基础。1965年,迈克尔编写了《系统工程手册》,基本上概括了系统工程
学的各个方面,使系统工程学形成一个较完善的体系。
50年代末,系统工程学开始应用于管理领域。计划管理工作者把整个分
析计划表达为一个网络模型,通过它可以获得普通线条试图表不能得到的信
息。1958年,美国在研制北极星导弹时采用计划审评技术有效进行计划管
理,使研制周期提前两年。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美国航空航天局运用
系统工程方法,特别是采用计划评审技术等新的管理技术,获得良好的效果,
确保各项实验研究准确按期地完成。
70年代以后,系统工程学开始进入社会——技术和社会——经济系统,
以求实现对大系统的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计算机和通信卫星的发展,给系
统工程学带来新的飞跃,出现了多级计算机管理、控制与信息处理系统。目
前系统工程学已进入成熟阶段,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和深入,在社会的许多方
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 Page 39…
5。非平衡自组织理论的发展
60—70年代建立起来的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在探索复杂性方面取得了重
大进展。非平衡自组织理论是一个学科群,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
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等。
自组织系统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动物都有一定的再生能力;
人受了轻伤,伤口会很快愈合。激光的产生也是自组织作用。人类社会、社
会组织和人的思维都是自组织系统。各种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就是以自组织系
统作为对象,研究有序与无序的转化机制与条件等问题。
(1)耗散结构理论
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1917—)在“理论物理与生物学”国
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世纪建立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了系统从复杂到简单、从不均匀到
均匀的退化,而进化论则反映了生物界从低级向高级、从无序向有序的进化。
退化与进化之间的矛盾犹如一条鸿沟,把物理学与生物学隔裂开来。上一世
纪的这个悬案,引起了普利高津的兴趣。他决心在这条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
他把物理学分为存在物理学和演化物理学两大部分。他认为,物理世界中不
仅有退化,也有进化,而且这种进化可以定性定量地描述;物理界与生物界
不应对立,而应把它们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退化与进化。他从1946年开始,
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发现:一个开放系统,
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当系统内的状态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