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 (由此道以出生死)
从修行以至证入,所观有 细,修行有浅深;遂乃成立了小乘各宗种种的行位次第不同。今复藉俱舍成实二宗以略述之:
俱舍宗
此宗的教义,即根据於三种法印而建立;因之此宗的行证,亦自未尝离诸四谛法门而有所修习。不过因为修行功力的浅深,乃有「三贤」「四善根」,乃至「四果」的阶位差别。
所谓三贤者,此有三位:
初为「五停心位」,修习五停心观。
再进便为「别想念处位」,至此智慧发起,别修四念处观,而一一观之,或二三四等合而观之。
更进即为「总想念处位」,合修四念处观。
修行过此,功力更胜,再进而为四善根位。
所谓四善根者,此有四位:
始为「★立」,至此彻见四谛之真理,从四谛的十六方面,而观其十六行相,为正修四谛观之初步。
进而为「顶位」,亦复观行十六行相。
复进则为「忍位」,至此更凝集观智,於十六行相内,减行减缘;至最後苦谛下之一行,而集中观智以修习之。
科判十六 苦 (七 缘) 苦 (八 缘)
科判十六 空 二十一行 空 二十四行
科判十六 无常 二十行 无常 二十三行
科判十六 无我 十九行 无我 二十二行
科判十六 集 (五 缘) 集 (六 缘)
科判十六 因 十五行 因 十八行
科判十六 生 十四行 生 十七行
科判十六 缘 十三行 缘 十六行
科判十六 灭 (三 缘) 灭 (四 缘)
科判十六 静 九 行 静 十二行
科判十六 妙 八 行 妙 十一行
科判十六 离 七 行 离 十 行
科判十六 道 (一 缘) 道 (二 缘)
科判十六 如 三 行 如 六 行
科判十六 行 二 行 行 五 行
科判十六 出 一 行 出 四 行
减行者减十六行相也 减缘者减十六行相所缘之四谛也 先从欲界苦谛下之「苦」 观至道谛下之「出」 更从上二界苦谛下之「苦」 观至上二界道谛下之「出」 (是为第一周) 第二度复由欲界之「苦」 观至上二界道谛下之「行」 而减除最後之「出」 是为第一减行如是修观一度 即减一行至第五度 而减去上二道谛下之「道」 是为第一减缘 同一方法 而二十四周减行 七周减缘 至最後唯留欲界苦谛下苦之一行 集中观智而观修之
更进即为「世第一位」,观智至此,更行猛利;於最後所留之一行,以一刹那观之,过此见无漏道。
以上「三贤」「四善根」,又合称为「七方便」,为此宗「观行」的位次。更进而上之,便为「四果」。即为此宗「证入」的阶位。
初为「预流果」,断除八十八使见惑,而见於无漏的真理。
欲 界 十 惑
上二界 十八惑(一界各九惑)
欲 界 七 惑
上二界 十二惑(一界各六惑)
欲 界 七 惑
上二界 十二惑(一界各六惑)
欲 界 八 惑
上二界 十四惑(一界各七惑)
次上即为「一来果」,断除前六品修惑。
欲 界 九品
初禅天 九品
二禅天 九品
三禅天 九品
四禅天 九品
空无边处天 九品
识无边处天 九品
无所有处天 九品
非想非非想处天 九品
再上为「不还果」,断除欲界九品修惑。至此不复更於欲界受生。
最後为「阿罗汉果」,断除八十一品思惑。见思二惑,至此净尽;不复再於三界受生,是为小乘最後的果。
成实宗
此宗对於从修行以至於证入的位次,别为四向四果。
所谓四向四果者:
预流向,此有三位:
随信行,因闻思而成慧,此当於三贤之位。
随法行,因修而成慧,此当於四善根位。
无相行,如上随信随法二者,断除见惑,入於见道的阶位。
预流果,唯是一位。
一来向,亦只一位。
一来果,亦是一位。
不还向,亦为一位。
不还果,此有十一位:
中般,将由欲界而往生色界中间之般涅盘。
生般,由欲界而生於色界之般涅盘。
有行般,生於色界以修行而涅盘。
无行般,生於色界以无行而般涅盘。
乐慧,既生色界,渐至转生色界上天乃至色究竟天而般涅盘。 色界天中定慧共有,此为乐慧之位。
乐定,由色界上生,而至无色界最上之般涅盘。无色界无慧, 唯有定故。
转世,更转生於欲界而般涅盘。
现般,生於色无色界,现身不还之般涅盘。
信解,因信解修行而成之涅盘。
见得,因智力见得而成之涅盘。
身证,证得灭尽定之涅盘。
阿罗汉向,此仅一位。
阿罗汉果,此有九位。
退法相,得罗汉果,遇少恶缘,便退失所得,而降於不还果 者。
守护相,守护不失,以入於无余之涅盘。
死相,深恐退失,恒思自害,以入於无余之涅盘。
住相,虽过退缘,而不退失,未修加行,故亦不进。
可进相,练根修行,至於不退。
不坏相,练根修行,而不退失。
慧解脱,未离定障,不能入灭尽定;唯离慧障,而得解脱,名 慧解脱。
俱解脱,定障慧障,共同解脱。
不退相,此为不退之罗汉位。
如是四向四果的行证,又合称为二十七贤圣位。
戊 果位
现在要进而略述小乘各宗的果位了。小乘的果位为何?如婆沙论说:「一切法中,唯有涅盘,是善是常」。所以三法印中的寂静涅盘,便是小乘各宗所趣证的果地。
因为小乘的教旨,便是要脱离烦恼恶业,超越生死苦海,而证入无为常住的境界。这种境界,即名「涅盘」。又复以过去业因断尽与否,而有两种涅盘的分别。
或有现身证得涅盘,而於过去业因,未能净尽;犹有五蕴色心,此名有余依涅盘。至於色心悉灭,惑业解脱,不复於迷界受生,此名无余依涅盘。如婆沙论说:
「有余依涅盘界者,谓阿罗汉诸漏永尽,寿命犹存,大种造色,相续未断,五根身心,相续展转,名有余依境界。无余依涅盘界者,谓阿罗汉诸漏永尽,寿命亦灭,色身相续既断,五根身心复灭,名无余依境界。」
至於小乘教最後的果位,却乃在於一切空寂,所谓无余依的涅盘界。
如是小乘的涅盘,虽然出离三界,寂灭无为,但是他的德相,亦自不可磨灭。所谓十六行相中的「寂」「静」「妙」「离」,即便是小乘涅盘界的四德。至於各小乘宗,亦自各有其所显果德不同。
俱舍宗
依俱舍论的贤圣品,以阿罗汉为圣位的极果,入於无余涅盘;亦复说有十八不共法的智德,所谓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等。此皆对於业力上的修行成就,所谓契於三法印的小乘的果位。
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报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
一、一切智无所畏
二、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一、缘顺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