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次所说,便是这小乘两宗的教义。
俱舍宗
欲明俱舍宗的教义,就莫如根据三法印而说明。今先就无常的法印,而述此宗所显的一切无常生灭的法相。
此宗对於宇宙间一切万有的认识,别为五位:一色法,二心法,三心所法,四心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又大分之: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应行法十四,无为法三,合为七十五法。
科判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科判 色法(十一) 色境 声境 香境 味境 触境
科判 无表色
科判 心法(一)
科判 受 想 思 触 欲
科判 慧 念 作意 胜解 三摩地
科判 信 不放逸 轻安 舍 惭
科判 愧 无贪 无瞠 不害 勤
科判 疑 放逸 懈怠
科判 不信 沈 悼举
科判 无惭 无愧
科判 忿 覆 悭 嫉 恼
科判 害 恨 谄 诳
科判 寻 伺 悔 睡眠
科判 贪 瞠 慢 疑
科判 得 非得 同分 无想
科判 心不相应行法(十四) 无想定 灭尽定 命根 生相
科判 住相 异相 灭相 名身 句身 文身
所谓一切诸法,皆由色法而生。因色法而有心法,而有与心相应的心所有法,而有非色非心的心不相应行法;这便是万有的生起,为一切因缘和合生灭无常的法相,此又称为「有为法」。至於对待以上的诸有而常住不变的,便是「无为法」。
一切有情界所发於内而接於外的万法的现象,便不出乎如上七十二有为法的生灭变化,亦即不出乎五蕴的和合生起。因为诸有为法,又可摄为五蕴;便是范围有情界的无常的万有之网。
色蕴 色法十一
受蕴
想蕴
行蕴
识蕴(心王)
要明白这一切万法的无常,就不可不一说业感的缘起。
业的意义,便是造作;既有造作,於是有因必有果,有感必有应;前谢必有後代,此生必有彼灭;於是乎有四相的变幻(生,住,异,灭),於是乎有四有的轮转(死有,中有,生有,本有),於是乎有十二因缘的迁流(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便是业感的无常现象。一切万法,无不受著这无常的支配;无不被著这轮回的驱使,而不能凝然常住;长受著这苦恼惑业的缠缚,而不能超然自立;这便是「诸行无常」的现象。
於此而深生厌离,别求解脱,这便此宗所显的「无常」的教义。
说到无常,便可以推想到无我了。所谓我者,便不外乎五蕴诸法的和合所成;五蕴之外,别无有我。但是一切有情,不明此义,执著有我;於是一切虚妄,依我而附;一切业感,依我而生;而有轮回苦宅,生死流转。须知我非实有,唯是五蕴的生灭变化;於此而观一切诸法,毕竟无我;远离惑业,而趣解脱;这便是此宗所显的「无我」的教义。
了知一切万法的无常无我;於是乎断烦恼集,趣解脱道,而证入无为常住的涅盘境界;诸漏永尽,不受生死,这便是此宗所趣的「寂静涅盘」。
如上所说,便是此一宗教义的所在。唯明我空,不说法空;而以法体恒有三世实有为宗要,因之又称为小乘有宗。
成实宗
此宗对於宇宙间一切万有的体认,总摄为八十四法。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想、受、思、解、念(作意)、欲
喜、信、勤、忆(念)、觉(寻)观(伺)
不放逸、不贪、不瞠、不痴、猗(轻安)、舍
贪、瞠、无明(痴)、 慢、疑、身见
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睡、眠、掉、悔、谄、诳、无惭、无愧、放逸
诈、罗波那、现见、 切、以利求利、单致利
不喜、频申、初不调、退心、不敬肃、乐恶友
得、不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处、命根
生灭、住、异、老、死、名众、句众、字众
凡夫法、无作
无为法(三) 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
如是八十四法,皆是因缘假合,变幻无常;虚妄无实,一切空寂。因为此宗从诸法的空谛上演说一切的教法,不独显示「人无我」的至义;亦复开显「法无我」的教理。如成实论说:
「实无我法,所以者何?如众经中:佛说比丘,但以名字,而假施设,故名为我;但以名字等故,无有真实」。又此论说「空观者,假名众生;如人见瓶,以无水故空;如是五阴之中,不见有人故空。又如瓶体非实,是假名有;如是五阴之中,不见有五阴故空。」
因之这成实一宗的归趣,便在於这空寂的灭谛上。灰身灭智,以求趣於无余的涅盘,这便是此宗契合於三法印的教义。
通常所谓小乘的教义,唯说我空,不明法空;此宗却并显二空之理,几乎突破小乘的 篱,而跻於大乘的境界。但是此宗所显的,却是小乘,不是大乘;因为小乘所说的「空」义,与大乘的「空」义,有四种最显著的分别之点,可者而言:
第一,小乘所说的空,乃是析法的空;而大乘所说的空,却是本性空寂。第二,小乘但明三界内的人法二空,空义便狭;大乘却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空义便广。第三,小乘但说於空,未说不空;大乘却既说空义,复辨不空。第四,小乘名为但空,谓但住於空;大乘名不可得空,空相亦不可得。
如是,大小二乘所显的空义,判然殊隔。而此宗虽说二空,却仍是根据三法印而显的小乘教义。
丁 行证
因为厌离三界的无常,觉知万法中无我,而求趣於寂静涅盘的境界;假使徒事空谈,不务修证;也不能够达其目的,竟其全功。所以要谈到小乘的教法,就不可忽略於小乘各宗的行证。
一切有为界的轮回生灭,无不由於业力的所感。因之小乘教中所谓修行,便不外乎避免这三界中的无常的业报。所谓趣证,也便不外乎趣证於不受业报而无为常住的灭谛。这便是小乘各宗的行证的大意。
要论到小乘教中如何的修行,又可从四谛的法门上加以体认:
觉知三界的一切无常苦恼而深生厌离,便是苦谛。了知一切诸有,皆是无始以来的烦恼诸业所感,便是集谛。为欲断除业苦而修习无上的圣道,便是道谛。乃至证入於一切空寂无为涅盘的境界,便是灭谛。小乘各宗的因行证入,固不外此四谛;即小乘教的一切法门,何一不从此四谛上发生。因为这四谛,便是小乘三法印的变相。
而一切小乘教中的「五停心观」「四念处观」「十六行相」等等的修行,又悉皆是四谛的变相;而悉契合於三种法印。
数息观
不净观 苦谛
慈悲观
因缘观 集谛
六界观 道谛
观身不净 苦谛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集谛
观法无我 道谛
苦 (观此身是苦)
空 (观因缘所生故空)
无常 (观因缘假成故生灭无常)
无我 (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
集 (观招集苦果)
因 (观苦果之因)
生 (观苦果生相续存在)
缘 (观诸缘成就苦果)
灭 (观诸漏已尽生死断灭)
静 (观三毒皆无此心不乱故静)
妙 (观出离三界无有忧患故妙)
离 (观一切灾害皆已远离)
道 (观是法门为至涅盘道)
如 (道契正理故如)
行 (由此以行趣涅盘)
出 (由此道以出生死)
从修行以至证入,所观有 细,修行有浅深;遂乃成立了小乘各宗种种的行位次第不同。今复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