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3年,纪伯伦的又一名作《泪与笑》由艺术出版社结集出版了。这些散文诗体的优美文字,是纪伯伦早期的作品,大都写于1903—1908年。结集出版这些作品,对纪伯伦来说,并不是件心甘情愿的事情,因为,纪伯伦当时已处在尼采的影响下创作。思想和创作方向已有所改变,变得更为崇尚力量之美,而对自己早期作品中柔弱纤细的风格不太满意。因此,起初他并不同意出版它们。当希纳卜·阿利达,《艺术》杂志的创办者,请求他将这些早期所写的浪漫主义篇章搜集起来,以便以《泪与笑》之名结集出版时,纪伯伦有两句穆沃什哈体诗回答他:“
那是我生命中的一个时期,爱情、哭泣、抱怨已经结束。”
这是在他后来出版的 《珍趣篇·昔日》中,有类似的诗句:“我生命中的一个时代已经结束,——结束了赞颂、倾诉和哀恸哭泣。
爱情好似空中的星星,它在晨光中失去光辉。
纳希卜对他说:“你生命中的这个时期确已结束,但它对喜欢你的人的生命,却有着现实的意义。”纪伯伦回答它:“写《泪与笑》的那个青年已然死去,葬在梦幻的山谷里,你们何必还要去挖他的坟墓呢?”
纳希卜又说:“那个青年在死之前曾吟唱出高尚的歌。我们应当记住这些歌,不使其被遗忘。”纪伯伦的回答是:“你们做你们想做的,但别忘了,那个青年的灵魂已经在另一个男人身上还生,正像那个青年喜爱幽默和美,这个男人喜欢决心和强力,倾向于建设也倾向于破坏,他是人们的朋友,同时也是人们的敌人。”
就这样,纪伯伦的第一批散文诗的合集《泪与笑》出版了。虽然纪伯伦本人对其中流露出的哀怨、痛苦和倾诉持否定态度,甚至对再次出版表示“愧怍不安”,但它无疑是纪伯伦所写的最美的散文诗集之一。加上“引子”和“结语”,共有56篇作品,内容非常丰富。
《泪与笑》的主旋律是歌颂爱和希望。诗集充分展现了纪伯伦最关心的文学主题:爱与美,大自然,生命哲学,人道主义,社会批判,诗人的使命和孤独,等等。这个集子中的全部散文诗作,已预示了纪伯伦散文诗的创作方向,也集中反映出纪伯伦的艺术风格发展趋势。
在《美》、《在美神的宝座前》等文中,纪伯伦热情地歌颂“美”,他把“美”当作宗教,当作主神;认为美中才有真理,才有光明;美是“智者哲人登上真理宝座的阶梯”;美可以使有的灵魂“归真反璞至大自然”。纪伯伦借“森林之女”之口给美下了这样的定义:“美是一种你为之倾心的魅力。你见到它时,甘愿为之献身,而不愿向它索取;……它是这样一种力量;起始于你最圣洁的心灵深处,结束于你的想象之处。……”
在《幸福的家园》、《情侣》等篇中,纪伯伦把爱与美比作一对“情侣”,而把智慧说成是这对情侣的“女儿”。纪伯伦认为“美”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在《美之歌》中,纪伯伦让“美”唱出一曲自我肯定的颂歌:“我是爱情的向导,是精神的美酒,是心灵的佳肴。“我给诗人以灵感,我为画家指南,我是音乐家的教员“我是造化,人世沧桑由我安排,我是上帝,生死存亡由我主宰。”
纪伯伦不但歌颂生命之美,而且歌颂死亡之美,他把死亡当作生命最深的奥秘,而加以探索。在《死之美》一文中,纪伯伦描写了亡者的灵魂“遨游在自由自在的苍穹”,他说:“别为我号哭,倒要请你们将青春和欢乐之歌高唱!”
纪伯伦笔下的死神不是令人畏惧的,对待理解了死亡含义的人是温柔的。而明了了死亡真谛的人对死神不是恐惧,而是泰然迎之,欣然待之。”他相信“有些东西在神也无法从你我手中夺去”。
纪伯伦描绘的生命流程中,爱与美是其出发点,也是其终点,他最终是要回到“爱与美的大海中去的。正因为如此,他非但不惧怕死亡,而且把死亡视作生命的一部分。
正象纪伯伦小说的主题,《泪与笑》中的许多篇章是直接针对人类社会中的不义和罪恶的。纪伯伦通过《梦境》暴露出一个颠倒、荒诞的世界:“我看到祭司们像狐狸般老奸巨滑;骗人的帝王在千方百计地笼络民心”,“牧师多如牛毛,他们两眼仰望天空,心却埋在贪婪的坟墓中”,“可怜的穷人在耕种,富豪却去收获”。不仅如此,纪伯伦还表现了普通人的无知与愚昧,他痛心发现,人们从不理睬理性的呼唤,更将放荡当作自由,而把真正的自由拒之门外。纪伯伦指出,人生活在虚妄、欺诈与是非的世界之中,更糟的是人类对这种情况一无所知,反而沉迷其中。
纪伯伦在《茅屋与宫殿之间》、《两个孩子》和《在死人城中》诸篇中,使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人类在同一时刻的不同命运,深刻地揭露了这个世界的不公正。在同样的夜晚,富人们“穿金戴玉”,品尝着珍馐美味,在迷人的乐曲中翩翩起舞,寻欢作乐;穷人们劳累一天归来,与家人们用仅有的食物填饱肚皮,然后上床入睡,以便第二天早起劳动,供富人们挥霍。同样是诞生,王子出生,世人瞩目,为之欢呼。他将来又将掌握这些欢呼者的生杀予夺大权,摧残弱者的灵魂;穷孩子的到来,则无声无息,无人为之欢乐,甚至他的母亲也为他注定了的痛苦命运而潸然泪下。富人的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坟墓修得豪华气派,穷人的葬礼简单了草,只有几个亲人来表达真挚的悲痛,坟墓只是一个土包。通过这类司空见惯现象的强烈对比,纪伯伦不仅表达了对穷苦弱者的同情,也批判了那些为这样悲剧“喝采叫好”的愚昧“观众”。
纪伯伦在《罪犯》中控拆了罪恶的社会把好人变成凶手;《哑巴畜生》通过描绘一只受尽人间残酷虐待的护家犬,如何逃离那片“不讲仁义,没有公正”的土地,形象地揭示了那些曾自觉不自觉地维护这罪恶社会,而最终被社会抛弃的人们的命运。
《泪与笑》中的这类作品的社会批判性,与纪伯伦小说的社会批判性在激烈程度上,深刻性上,都不相上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尽管纪伯伦对这个罪恶社会是深恶痛绝的,对人们的不觉醒是痛心的,但他在作品中并未一味地忧伤与抱怨,相反,他表现了一种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火写的文字》一文表现了纪伯伦对人生与未来充满信心。他一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那“声名水上书”的观点,而提出“声名用火写在天空”。
在《梦境》一文中,纪伯伦指出与“青春结伴而行”是理想的人生道路。虽然“我”在悲剧女神的指点下,看到了人世间的黑暗景象,但“我”依旧看到“希望在前面飞奔”。他相信人类走过“铺满荆棘的灵魂的道路”,穿过“人生黑夜的阴影”之后,“黎明终将会到来”。《在日光下》一文中,纪伯伦指出人生有其意义,并非空虚,人生就是克服艰辛,走向光明,向真理运行的过程。他是针对其文前面的这段引诗而发的:“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扑风……”,这是有圣经传《道书中》的一段名言。显然,纪伯伦是在意否定圣经《传道书》所谓人生空虚的悲观论的。
纪伯伦在《泪与笑》中的诸多篇章都涉及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主题。
《相会》一文通过历史的追忆,描述了“黎巴嫩之子”与“尼罗河仙女”之间永恒的爱情,这实际上是在歌颂阿拉伯各国人民之间的同胞手足之情。纪伯伦通过“黎巴嫩之子”与“埃及仙女”这一对“情人”的互相赞美,颂扬了阿拉伯世界的美丽与魅力,颂扬了这个民族的高尚与智慧。同时,纪伯伦也指出了当时阿拉伯世界存在的两大忧患,一个是优秀的子弟远去“异国他乡”,另一个是西方的豪强“正在耍花招向它靠近,想靠武力把它掌握在手心”。纪伯伦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因此,他深深地为阿拉伯民族的命运担忧。
在《时世与民族》一文中,纪伯伦以历史学家的深沉目光审视了民族的兴衰,阐述了一种历史哲学。他借“时世老人”之口指出东方一些民族衰落,尽管是一种“必要的沉睡”,但“随之而来的将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纪伯伦对东方的前途是既担忧又充满希望的。
纪伯伦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是和他的人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