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时政府实行白色恐怖统治,对布尔什维克党和反对参加世界大战的士兵进
行镇压,迫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
政的道路。
1917年10月22日,列宁由芬兰回到彼得格勒,直接领导了武装起义。
10月23日,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通过了武装起义的决定,接着建立了军
事革命总部。
革命总部设在斯莫尔尼宫,列宁到来这里直接指挥了起义。俄历 10月
25日,起义的工人和士兵占领了火车站、邮局、电报局、国家银行等要地后,
苏维埃军事委员会发出“告俄国公民书”,宣布“……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
格勒士兵代表苏维埃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戎部队的军事革命
委员会手中……”。25日晚,“阿芙乐尔”巡洋舰上的炮声吹响了向冬宫总
攻的进军号,战士们英勇冲杀,守卫冬宫的士官生纷纷投降,冬宫大门被打
开,临时政府成员,除总理外,全部成了俘虏。
11月8日(俄历10月26日)凌晨2点,攻占冬宫的消息传到了斯莫尔
尼宫后,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立即召开,会上列宁庄严宣告:“政权
属于苏维埃,和平属于人民”。十月革命胜利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
权诞生了,这便是十月革命节的来历。
除上面介绍的以外,现代早期欧洲新产生的习俗还有:
法国19世纪末形成的跪拜致命山,
保加利亚100多年前开始的葡萄节,
德国19世纪末出现的许滕罗德村草场节,
西班牙19世纪末形成的卢尔德圣母节,
葡萄牙1886年开始的普马约尔城花节,
挪威1892年开始的奥斯陆国际滑雪节,
瑞士伯尔尼1907年建成的邮电博物馆,
德国纽伦堡1917年建立的玩具博物馆,
1917年12月26日开始的芬兰独立节,
……
(2)中断的旧习俗
①“刚朵拉”之花的雕谢。18世纪到19世纪,在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有一种被装饰得十分精美的摇鲁小舟——“刚朵拉”。这种精美漂亮的小舟
荡漾在水面之上,就象一朵朵出水的芙蓉,煞是好看,因此它有着“亚得里
亚海上的明珠”之美誉。当时威尼斯的达宫贵人们都为能有一只出众的“刚
朵拉”而自豪。因为它别致细腻的造型,豪华而富丽的点缀的确是其主人财
富和地位的一种象征。为此,主人们不惜花金钱和精力,争先恐后地制造这
种小舟,使“刚朵拉”这朵“芙蓉”之花盛开于18至19世纪之际。19世纪
以后,这朵“芙蓉”便逐渐凋谢了。
②一度中断的啤酒节。德国有啤酒大国之誉,这不仅因为它的啤酒产量
大,还因为德国人特别喜欢喝啤酒。也正因为如此,德国巴伐利亚首府慕尼
黑于1810年开创了一个以饮啤酒为主的“十月节”,又称“啤酒节”。这以
后此节便发展为德国巴伐利亚地区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到了 19世纪
… Page 12…
80年代初,随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啤酒业发展迅速,仅柏林就有56个酿造
厂,每年消耗的麦芽达88公担。慕尼黑的啤酒节也日渐热闹红火起来。但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火的纷扰,由于德国经济向军火经济的偏重,
人民生活的极度不安宁,本来红火热闹的啤酒节被迫中断五年之久。战后,
随着德国经济的恢复,啤酒节才又一年一度地更加热闹起来。
③被遗忘的鬼节。19世纪以前,俄罗斯有个传统的节日称为鬼节。鬼节
和死人的忌日相连接。一般复活节第一周的星期一为鬼节,而星期二则为死
者的忌日。由于两个节日前后紧紧相跟,内容相似,加之过两个节费时费力
费财,故到19世纪时鬼节与死人忌日逐渐合并为一个节日。而单独作为传统
节日的鬼节因不如死者忌日那样更直接与人们的生活相关,19世纪以后,也
就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④几尽绝迹的悼念仪式。19世纪以前,俄罗斯有一种传统的悼念祖先的
仪式——祖先烤火仪式。这种仪式一般是在圣诞节前夕举行,也有的地方是
在圣诞节当晚举行。仪式的程序是这样的:家人先在户外燃起一堆火,以易
燃耐烧的麻杆碎屑为柴薪;然后在火光的映照下,家人开始呼唤已故祖先的
名字或称谓;呼唤的内容大概是因为圣诞节前后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天气已很
寒冷,所以是叫他们回家来烤火,而得以温暖。这种仪式到了19世纪,虽在
一些地区仍有保留,但在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几乎绝迹了。
⑤血亲复仇的渐绝。血族复仇是19世纪前苏联远东地区的一些土著民族
中较为流行的一种习俗。
19世纪时,前苏联远东的一些民族仍处于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氏族
制度的原则之一便是实行血亲复仇,即为本氏族受异氏族伤害的人复仇。他
们认为保护自己本氏族的成员是氏族本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他们还认
为,如果不为死者复仇,其灵魂则永无归位之日,将终日在大地上游荡而呼
喊人们为他复仇,扰得整个氏族都不得安宁。这就使血亲复仇成了整个氏族
神圣而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履行这一义务,受伤害的一方首先要由青壮年组成一支复仇队伍,
以实行复仇。血亲复仇无论是进攻的一方,还是防守的一边,都是整个氏族
的集体运动。男子充当战士,妇女儿童甚至老人则参加后勤或担当警戒。为
了减少伤亡,双方往往请外部落的人进行调停。调停人带着象征神权的“神
杖”往来于两冲突部落之间,以劝说加威胁的方式促成双方的和平谈判。谈
判实际上就是对赎金的讨价还价。调停员持“神杖”穿梭于冲突双方,最后
双方都接受了赎金的数额后,谈判结束。收授赎金后,血亲复仇完成。赎金
为物或以妇女代替。
前苏联远东地区一些民族中的血亲复仇冲突直到20世纪初还有发现,但
在十月革命后,这种习俗便逐渐衰落而不复存在了。
⑥雅库特人拴马桩习俗的衰落。雅库特人是居住在西伯利亚南部地区的
游牧民族。在20世纪以前,雅库特人中流行着一种埋立拴马桩的习俗。雅库
特人的这种习俗与其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时随地可见的拴马桩,是
雅库特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高矮不一,排列有序的拴马桩,表明
着雅库特人的社会关系和等级;种类繁多,形状各异的拴马桩具有着雅库特
人的宗教内容和禁忌习惯;埋立节日拴马桩又是喜庆活动的内容之一;雅库
特人中,有专门制造拴马桩的工匠,它还是雅库特人一项有民族特色的手工
业。
… Page 13…
1917年十月革命后,随着雅库特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加之思想意识的变化,这种拴马桩也就不多见了。
2。传统习俗的演变和发展
(1)传统节日
①宗教节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传统的基督教节日仍是欧洲主要
的宗教节日,其中重要的有圣诞节、复活节、基督受难日、基督显现节、基
督圣灵降临节、万圣节、万灵节、圣徒节、圣女节等等。
欧洲国家多数属基督教国家,因而他们有共同的宗教节日,节日的内容
和过节的方式也大致相同,但也因各国的国情不同,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
节日习俗。
圣诞节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由于历史的变迁,它已大大世
俗化,成为西方国家全民性的一个节日。
圣诞节从4世纪产生到19世纪末叶,已有15个世纪的历史。19世纪末
至20世纪初期,圣诞节的节日习俗已与现在相差不多,它既是一个宗教节
日,又是一个社会节日,更是一个家庭节日。圣诞节的这种世俗化,在刘锡
鸿的《日耳曼纪事》中所描述的德国人的节前准备中清楚地表现出来:“先
期十馀日,饴糖果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