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顶层上的换班保证他们过一定时期就可没收财产并重新分配。
若将世袭的和任命的文武官员及其定编的候补官员都加在一起,妥欢贴
睦尔开始时期的元政府约有 3.3 万人。它是一个多民族的结合体,其中约 30
%是非汉族人。法律规定某些职位只能由一定民族成分的人担当,但这些规
定常常被暗中躲过,有时还遭到公开的漠视或被改变。
大多数政府部门的职位经常由不同民族的人共同担任,为了政府工作能
顺利进行,需要创造出相互适应的工作方式。③在汉人关于等级制、个人权利
及其责任的观念与蒙古的议政传统之间,官方的工作程序要求的是并不容易
做到的妥协。公务活动中使用的文字至少有四种:汉语文言,元代白话,蒙
古语,也可能还使用波斯文,因为政府重要部门总是任用回回书吏。①官僚机
构中既有笔译,又有口译通事。
一切进行得比人们猜测的要好。为了增强官员们的民族凝聚力,政府有
意地以一种惟一可行的方式不断做出努力:鼓励对各特定的组织机构的忠
心。例如,在元朝晚期,曾刻写大量的题名记,用来宣传政府各机构的责任
与重要性,并从高到低列出当时全部在职者的姓名,以此在任职的所有不同
民族的人当中建立起一种具有共同目标的意识。14 世纪 60 年代修成的元朝
一个机构的全史《秘书监志》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显示出组成这一机构的众
多的汉人、蒙古人、回回及其他民族对这一机构的认同感是多么坚定。②妥欢
贴睦尔时期御台史显示出了各族之间通过政治制度而形成凝聚力的最重要的
表现。御史台成员坚持监察的权利。因此直至元朝末年,他们在对高级官员
的政治弹劾方面一直起着轴心作用。
在政府中任用外族人造成机构膨胀。举个例子,只负责涉及两都蒙古人
或外族人案件的最高司法机关就有 96 人,以 42 名从一品蒙古札鲁忽赤为首,
他们享有高薪与特权。③妥欢贴睦尔时期,“冗官”问题偶尔提到朝廷上来,
但由于政治原因,尽管财政拮据,元朝统治集团从未能裁减过多的职位。
在元朝晚期有几个渠道可以进入官僚机构。大多数低级官吏以衙门见习
① '819'侯仁之、金涛:《北京史话》,第 61—95 页。
② '759'李干:《元代经济史稿》,第 229—243 页;'364'大岛立子:《元代匠户》。
③ '103'伊丽莎白?恩迪科特…韦斯特在《元代的中央机构》一文中论述了这一问题。
① '199'黄时鉴:《元代中国的波斯语》。
② '643'王士点编:《秘书监志》。
③ '653'《元史》,卷 87,第 2187—2188 页。
官吏或儒学教官的身份任职。征服集团中的年轻人(也有一些汉人)首先做
怯薛(宿卫)或皇室的家臣。成吉思汗最亲信的三名功臣的后代掌管怯薛,
后来怯薛拥有 1.3 万名年轻人,被称为“官僚的摇篮”和“元统治阶级的大
本营”。①怯薛成员享有“根脚”的称呼,暗示着他们有在其他人之上的贵族
出身。
1315 年开始实行的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从统计学的意义上说只是进入
低级官僚阶层的一个小小入口(到 1333 年,总共只有 550 多名进士,最多只
占官员人数的 2%),但从政治上来讲这却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制度十分优
待蒙古人(考生不多,供过于求),对南人则不利(极多人应考,求大于供),
然而尽管有这些规章上的不公平,这个制度还是在那些考中的人士中创造出
了共同的前景并形成了不同民族间的凝聚力。
1333 年的科举,始于春季,最终的殿试结束于当年的阴历九月,年轻的
皇帝刚从上都返回大都不久。②这是在元朝统治下第一次举行的允许各民族人
士参加的科举考试,显然体现了对科举兴趣的增加以及高等教育的推广。那
年考中进士的人名单保存至今。③从名单中可以看出,50 名汉人的平均年龄
比 50 名非汉人的年龄要大一些,平均岁数分别为 31 岁与 28 岁。此外,92
%的汉人已婚,而非汉人已婚的则是 74%。有趣的是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的
人士跟汉人结婚的比率很高:其中,母亲为汉人的占 58%,而已婚的那些人
中近 70%是娶汉人为妻。不论民族成分如何,每个中式者授予的第一个官职
均是职位差不多的地方官。在非汉人名单上名列榜眼的叫余阙,河南人(译
者注:元庐州人,今安徽合肥),其祖先是不出名的唐兀人。这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对这类出身不显赫的非汉人青年来说,科举最可能成为通向名誉和
富裕的途径。后来余阙成为一位出色的地方官与改革者。同时他又是一个很
有才气的诗人,精通汉族文学,他的著述保存至今。①
因此,1333 年进士题名录恰逢其时地表现了一定时间内反映元朝官僚机
构特征的一些缠结在一起的分裂与融合情况:制度化的民族不平等以及与此
并存的普遍通婚现象;征服民族在吸收它所占领的土地上被统治人民的道德
观念、文学传统以及行政管理传统;汉族上层则主动、积极地介入了统治他
们的外族王朝。
1333 年元朝政府的控制,在中国南北两大区域仍旧很不平衡。最引人注
目的是在华北一带维持了如此密集的地方行政组织,而这一地区在蒙古人的
征服中备受创伤,人口由于不断南徙或者迁入城市而进一步下降,并屡遭洪
水、地震、干旱、蝗灾、疫病与饥荒。②杨维桢 1348 年所讲的北方“一邑生
灵有弗敌江以南一族之聚”,一点儿也没有夸张。③对于人口众多、更加富庶
的南方,政府有意在政策上实行宽松的管理。依人口比例,南方地方官仅是
北方的 1/5,而南方人所交税也比北方少很多。对于这种差别而给予的心照
不宣的补偿,就是北方汉人比南方汉人在官场上更受优待,特别是在官职的
① '195'萧启庆:《元代的军事制度》,第 39—44 页;亦见'856'《元代史新探》,第 141—230 页。
② '620'宋褧(1294—1346 年):《燕石集》,卷 15,13a。
③ '855'萧启庆在《元统元年进士录校注》中有全面的考证。
① '624'余阙(1303—1358 年):《青阳先生文集》。
② 有高岩在'17'《元代农民的生活》一文中列举了有关资料;亦见'773'吴晗:《元帝国之崩溃与明之建立》。
③ '625'杨维桢(1296—1370 年):《东维子文集》,卷 4,9b—10b。
任用方面。
最后一点,1333 年,元王朝有了广泛的财源。除了地租、商业税以外,
政府还在许多商业部门中投入了资金,并对屯田,特别是盐业进行国家控制。
到 1333 年时,由国家盐业垄断所得的收入已经稳定上升,每年最多能收入约
合 760 万锭的纸钞,足够满足中央政府所需的 80%。海运系统则将大批粮食
从长江三角洲运到大都,供养整个定居的征服者,以及在大都居住的各种人
户,包括大量穷人,还为住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提供食粮。1329 年这些至
关紧要的漕运活动达到高峰。之后不久,数量开始下滑,起初缓慢些(到 1341
年下降了 25%),然后是灾难性的下跌。元王朝在提高收入方面已再无多少
可能,事实上它很快将陷入岁入递减与消费增加的夹击之中。①
以上是妥欢贴睦尔即位时元朝晚期的概况,20 年之后元朝开始走向崩
溃。尤其重要的是要记住这些事件距离忽必烈时期(1260—1294 年)并不远,
虽然中间经历了八个皇帝的更替。几个在 1333 年时也就六十多岁的高官显
贵,是在王朝创建者的时代成人并开始发迹的。忽必烈在他们的记忆中还很
清晰,出任丞相的伯颜便是如此。
① 有关元代财政的最主要论著还是'127'傅海波的《蒙古统治下中国的货币和经济》,亦见'441'舒尔曼:《元
代经济结构》。
妥欢贴睦尔即位与伯颜专权,1333—1340 年
关于妥欢贴睦尔的出身,还不能够完全肯定。1340 年他正式宣布他是忽
必烈的合法后代,是忽必烈的第六世孙,是被刺杀的明宗和世■(1329 年在
位)与哈剌鲁妃的长子。而早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