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缅甸和中国作战中,1941年底和1942年初,日本具有空中优势,但到1943年,情况有变化,主要因为日本被迫把绝大部份空中力量部署在太平洋上以对抗美国,这样盟国完全控制住了缅甸上空,盟国飞机在华南和华中上空也很少受到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两类主要武器(空中格斗武器除外)与对地战术空中支援有关。第一类是防空武器,这是地面部队用以回击进攻飞机,以限制其夺取空中优势;第二类是飞机用以攻击地面目标的武器,这有助于夺取空中优势。
防御空袭
首批防空武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步兵的步枪和机枪,用以对抗扫射的战斗机。这些武器一般用处不大,仅仅对维护受到惊吓的部队士气有所帮助。后来使用了特别装配的0。3英寸和0。5英寸口径的机枪,附有粗糙的瞄准装置,可以使机枪对攻击飞机作“前置瞄准”。也还使用了附有类似粗糙瞄准装置的轻型火炮。这些火炮发射装有瞬发引信和定时引信的高爆弹。可是这些防空武器效果仍不理想。
两次大战之间,所有国家的高射炮都有极大改进。由于加强防空的需要,军用电子技术大为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已经有了较为精巧的计算装置(与现代光学设备相结合),可以精确追踪飞机,预测飞行路线,测算距离、高度和高爆弹到达拦截射向点的飞行时间。通过这种计算装置可以电动调整火器的左右高低射向。这些改良,对于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飞机确是致命的威胁,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飞机性能已有提高,那些改进后的武器,精度相对又显得差了。所以这次战争中飞机损失率虽极高,原因还不在于此。
无线电引信或者延炸引信的发展(见第24节),大大增进了高射炮的杀伤力。由于雷达跟踪设施和电子装备的发展,高炮对于低空飞机的杀伤力进一步增大,然而为抵销新技术效果的反措施又跟着出现。如1943年盟国轰炸机进攻时,撒布“金属干扰带”或者无数金属箔片以干扰德国电子防御设施。具有“机载导航雷达”系统的飞机,高速、高空飞行能力日益提高,能够用雷达发现并指示目标。这就大大抵销了新的防空技术的优势。
防空武器的近期发展包括大型火箭发射的自动寻的导弹或电子制导导弹。
航空武器与地面目标
谈到空对地武器,至少直到50年代,主要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过的两种,即机枪火力和小型杀伤高爆炸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增加了很重要的两种,即凝固汽油燃烧弹和火箭。这两种武器增强了空中支援的实际效果,亦有助于增长己方士气和瓦解敌军士气。
空中对地面目标的袭击效果,就摧毁杀伤力而言,不能尽如人意,而人们对一架较小的飞机能集中装载数量惊人的武器弹药,曾寄以更大的希望。飞机历来在发现和攻击远距离目标时精度差,飞越目标时速度高,飞机作为射击平台与地面相比不太稳定。不过当炮兵支援有限,或火力不能有效打击目标时,飞机常常在支援地面部队时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支援飞机对地面部队的士气影响极大,对被攻者可使其士气消沉,对被支援者可使其士气振奋。
空军和后勤
飞机的后勤支援潜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尚未被完全认识,但使用运输机进行空降突击,许多国家在战前就认识到了,德国人和俄国人曾进一步发展了空降作战原则。使用运输机对地面部队进行大规模的后勤支援,大量地面部队的战略性空中转移,日常的和大规模的空中后送伤员等等,这些做法都是美国人在英国大力配合下首先实施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中、缅、印战场上,最广泛实施的是空中运输。史迪威将军在北缅的作战部队(最后战斗实力超过六个师)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几乎全由空运解决供应。能远程突进温盖特的钦迪特旅全是依靠了空军进行突击、空中战斗支援和空中后勤支援。斯利姆将军的第14军在中缅进攻的胜利高潮中,主要依靠的也是空中供应。与此同时,在更靠北的地区,中国人和美国人也是靠空中供应进行作战的。上述种种显示了飞机惊人的空中后勤支援能力。
空降作战
空中突击部队如同装甲师,是属于20世纪型的部队,它的特点、训练、武器和技术等方面都需从特定任务出发加以考虑。部队的使用原则必须和其特点和所执行的任务相一致。不仅空降部队内部要协同,还必须和执行共同任务的其他作战部队协同。例如在空降突击的情况下,有一条主要原则是:空降部队必须迅速和配备有重武器的常规部队会合,这就是协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机件不可靠,载荷能力有限,起飞性能不稳定,这样,作战中就不能用飞机运载部队作战术上的调度。而且,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结束时,普通的和驾驶员专用的降落伞才得以改进完善,这种降落伞能快速张开,便于携带,牢固结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部队进行空运的必需条件已开始趋于成熟。假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结束,美驻法勤务部队的威廉·米切尔准将,已准备于1919年进行空降作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苏、德两个政治上具有明显侵略性的国家曾坚持不懈地试验过空降作战,或许这也是自然的。苏联在1930年就进行过试验。德国自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也跟着进行试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苏、德两国已拥有师规模的伞降部队和空运部队。
当时其他西方国家这方面的进步不太显著。美国在1928年的陆军训练中,曾用降落伞投降过少量人员和装备,随后,还偶尔进行伞降训练,但直到1938年才将空降作战列入陆军条令,到1940年才开始整编和训练空降部队。英国虽然早在1927年已进行试验,但也是到1940年才组建了空降部队。法国和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还没有空降部队。
俄国在空降部队的发展方面超过所有其他欧洲国家,虽然就空降作战而言,他们是微不足道的。西班牙内战的经验并不令人满意,接着1940年,空降部队在芬兰的作战也令人失望。所以大家都不再重视空降作战,直到1940年和1941年德国分别在荷兰和克里特岛空降成功,情况才有所改观。这也使苏联恢复了对空降作战的兴趣。德国对苏侵略时(1941年6月)苏联有三个前出的军,每军配属了一个空降旅,装备齐全。以后几次主要作战中,苏联空降部队屡遭挫折加上飞机缺乏,作战又有紧急需要,所以就把空降部队作为常规地面部队使用了。
1940年以后,德国空降部队的发展情况很少透露,但成效显著。德国在大战之初,空降战获得成功,不仅因为实事求是地估量了空降部队的局限性,而且还能冷静地对待任务和客观地估计他们的能力。所以除一、二次例外德国人一般不给仅装备轻武器的空降部队分配不适当的任务。他们在条令上规定空降部队应与装备重武器的常规部队迅速会合,条令中最后特别强调了要充分利用突然性的作战原则。
1940年春天,德国以经过训练的空降兵4500人组成第七空降师。该师隶属于空军,而不归陆军领导。德国空降师下设三个步兵团,一个通信营、一个炮兵团、一个工兵营、一个反坦克营和一个高炮营。辅助部队和其中的一个步兵团是由滑翔机运输的。
德国为增进空军空降师的能力,将陆军第22步兵师(12000多人)进行了机降训练。用来进行空降作战、投伞空运、滑翔机牵引和部队运载的飞机都是容克52式运输机,这是一种能装载22名武装士兵的三引擎单翼机。1940年时的滑翔机是DSF230式,能载9名士兵。
从现代意义上说,上述两个师中只有一个才是空降师,另外的一个步兵师可以机降,这就是1940年5月10日德国发动西线进攻时所拥有的全部空降力量。考虑到德国空降部队人数不多,其所获战绩已很辉煌,主要原因是他们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富有胆识,战术上足智多谋。例如德国人用了投降假伞兵的办法把敌方注意力引离实际投降地域,并在这些地域造成增大实力的印象。另外一个办法是对空降地域实施猛烈的航空火力准备,有可能时,也进行炮兵火力准备。1940年5月10日德国实施空降战,主要针对荷兰,只留下500名士兵的预备队用于比利时。对荷兰实施空降战的主要目标是鹿特丹、多德雷赫特和莫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