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證方證所證故。此能證者是為無漏智慧。是故佛法修行非
斷有為以求無為,但興起引發無漏有為以對治有漏有為耳。
無漏既起,有漏即滅,有漏既滅,執障斯破;執障既破,真
性即顯;無為涅槃,由斯遂證。佛法修行,方法如是。又清
淨智慧從定乃生,寂靜禪定從戒所獲,是故戒定慧三功夫漸
次。又修所成慧依於聞思,故聞思修又為修行必經之次第也
。至於大小乘人志願既異,故其行也廣狹亦殊;小乘人但觀
四諦緣起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等而護拢蟪
356頁
人則須六度萬行始成菩提也。
所云果者:菩提涅槃為二轉依。然又隨大小乘修行不同
而證果有異。聲聞菩提不證法空,鏡智等智亦不能起,功用
狹劣斯為小也。於四涅槃亦缺無住。唯大菩薩證佛果時,四
智四涅槃一切圓證,是之謂大菩提大涅槃大轉依也。
佛法者,聞如是教,達如是理,修如是行,證如是果,
畢竟離染,畢竟證淨,拔一切苦,得究竟樂,我佛以大悲而
興如是教,菩薩以大願而宏如是法而學如是法,所謂佛法如
是如是。
二、略述諸宗
總論佛法已,次略述諸宗。支互相生,增上引發故;展
轉破立,勝義乃彰故。
述宗有二:初述諸宗緣起,次述諸宗宗義。
我佛說教,殊勝真實;依而行之,斷障證果;可尊,可
崇,可依,可恃,故名宗也。然佛在世,以一切智應一切機
,以一音聲說一切法,是故機感雖殊,宗唯是一。自化緣既
畢,金埽溆埃妒莻鞣〝z生者有賴於眾拢菪帮@正者責
在乎菩薩。是故飲光憂喜集結三藏,迦旃尼子制作婆娑。至
乃龍樹提婆暉光般若,無著世親闡演瑜伽,遂使微言絕而復
續,大義耄Ф鴱驼茫∽诋斾h而靡旗,外道聞聲而變色,至
功彌乎天地,大德潤及群生,諸宗之興其何能已。然佛法無
邊,
357 頁
而聞者量局;至理無相,而言詮難兼﹔是故信乎此者或惑於
彼,明於俗者或昧於真,遂至小宗互謗空有相譏,凝雲糾紛
凝結不解,分隔拢裕袇T法業,蓋自大天五事以還而法門
以之多事也。雖然,至理因諍論而彌明,思辨以破難乃益精
,自小乘而般若,自般若而瑜伽,終之以唯識。千餘年間,
展轉破立,智海騰波,潮音競響,溢溢洋洋,諌延^也哉。
是故欲窺佛法之廣大,不可不知諸宗之緣起。異部宗輪論曰:
佛涅槃後,百有餘年,摩竭陀國,俱蘇摩城,王
號無憂,統攝瞻部,是時佛法大眾初破。謂因四眾共
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為兩部:一大眾部二上座部。後即
於此第二百年,大眾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說部,二說
出世部,三雞胤部。次後於此第二百年,大眾部中復
出一部,名多聞部。次後於此第二百年,大眾部中更
出一部,名說假部。第二百年滿時有一出家外道,捨
邪歸正,亦名大天,於大眾部中出家受具,多聞精進
,居制多山。與彼部僧重詳五事,因玆乖諍分為三部
: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如是大眾
部四破,或五破,本末別說,合成九部。……其上座
部經爾所時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諍,分為兩部
:一說一切有部,一名說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轉名
雪山部。後即於此第三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
部,名犢子部。次後於此第三百年,從犢子部流出四
部:一法上部,二賢冑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
次後於此第三百年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化地部
。次後於此第三百年
358頁
從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自稱我襲采菽氏師。
至三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飲光部,亦名
善歲部。至第四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經
量部,亦名說轉部,自稱我以慶喜為師。如是上座七
破,或八破,本末別說成十一部。……
如是小乘諸部,大眾有九,上座十一,合二十部,如次
興起,蘊處界三言多溺有。龍猛菩薩證極喜地,七百年時出
生於世,採集大乘無相空教,宗般若經,造中論等,究暢真
要,除彼有見。拢崞诺戎T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
由是眾生復惡取空,無著菩薩位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
通,事大慈尊,遠宗釋迦深密等經,近依慈氏瑜伽大論,宏
大乘三性唯識非空非有之教。其弟世親紹隆其學,作唯識論
等,廣演厥旨。由是以還,大乘教中般若瑜伽兩宗對峙。然
各行其道,未見乖諍。至於清辯護法兩論師出,而後互有微
辭也。諸宗緣起,如是如是。然此皆限於印土本宗,若夫其
流傳於中土者,則台賢禪淨三論慈恩成實俱舍地論攝論及律
宗等,宗派雖多,要皆承西土餘緒,不能出此諸宗範圍也。
又在西方瑜伽宗後,真言繼起。此宗亦傳龍猛之教,開元之
世傳來枺粒两癃q盛行於西藏日本也。
述宗緣起已,次略述諸宗宗義。先明同義次明別義。何
謂同義?曰:諸宗大小雖殊,然既同宗佛教,宗義旨趣何能
大乖。上章論佛法別以教理行果四事,此之四者皆諸宗所不
能背者也,是故諸宗同義即上章所述四事也。一者教,俱宗
佛教;二者理,俱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有
359頁
漏皆苦之理;三者行,俱修戒定慧趣出世行﹔四者果,俱求
菩提涅槃之果;是則諸宗同義也。至其別義,以次明之:一
者小乘二十部總以法有我無為宗。所謂法者有為無為是為法
,所謂我者我及我所並稱我。故曰有為無為有我及我我所無
也。知無我者,能捨貪癡,能斷結俊瑹⿶兰瓤眨鶚勊熳C
,經於四向四果而得解脫,是為小宗宗旨也。然云何知法有
我無耶?曰由教理故。教如雜阿笈摩頌言:我實無我性,顛
倒故執有,無有情無我,惟有有因法,謂十二有支所攝蘊、
處、界、審思此一切,無補特迦羅。理謂一切有者,現比二
量可證可覺;如五塵等現量可得,如五根等比量可得,故是
有也。所云我者,唯依五蘊聚集相續而假施設。聚集故假,
如軍林等;相續故假,如流泉等。既假施設,故非實有。若
謂實有,必有別體離於蘊等。然離蘊我,實不可得。現量不
可知故,比量不可知故。故但隨情,依蘊所執。如是道理,
諸部俱明;故諸小宗,總以法有我無為宗也。雖然,三世有
無,諸部異執,三法假實,又各不同。乃至犢子部等計有實
我,與蘊非即非離,是則有同外道。一說部謂世出世法,但
有假名,則又鄰似大乘。自餘諸宗,別義繁夥,余既未能廣
學,玆亦不能盡論也。
二者般若宗義,總以般若智照實相無性為宗。云何般若
?云何實相?般若者,謂能觀智。實相者,謂所觀性。何者
能觀智?何者所觀性?曰:都無所觀,是稱能觀智。都無有
性。是為所觀性。是故經言:曼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