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因為他把原文裡極其繁冗的詞構分析悉數刪去未譯,而直
接把“ pratityasamutpada ”一詞的詞構析之為「至
(prati) 行 (iti) 集 (sam) 生 (utpada) 」。 真諦之所以
如此來翻譯這一段文字, 或許是基於這位印度籍的譯師深知
此類字源學式的詞義解釋, 對不諳梵語的中土讀者而言,根
本就是洠в幸饬x的。 事實上,由西土而來的譯師對於翻譯此
類印度式的詞義解釋, 似乎都採取了類似真諦的這種譯解方
式, 諸如貞觀年間抵華而著手譯業的波羅頗蜜多羅,在其所
譯的《般若燈論》一書中對於「緣起」一詞的詞義說明, 也
是把文中字源學式的詞義解釋悉數刪去, 而但言「因緣和合
得起,故名緣起」。 ( 主 2) 當然,對於此類字源學式的詞
義解釋,在翻譯上
──────────────
( 裕А2) 《般若燈論》現今但有漢藏兩譯, 而梵文原典迄今
仍未發現。 就文獻學的觀點而言,漢譯的價值自是
不及藏本, 因為波羅頗蜜多羅在進行本論的漢譯之
際, 並非順其原文而悉數譯出,他的譯作是有所刪
減的節本, 這一點在慧賾的《般若燈論序》中便曾
明言指出:「﹝此論艉ū灸∮辛з剩
文如此,翻則減之。 」今日吾人透過漢藏兩譯的比
對, 以及若干梵文資料,諸如《明句論》的佐證,
不但可以確證慧賾之說是可信的, 而且還可以見到
漢譯本諸多铡g錯解之處, 這一點早時已由日本昭
和前期的學者月輪賢隆氏在〈漢譯般若燈論?一考
察〉中明文指出(詳見《密教研究》, 第三三、三
五、四十諸號,昭和四年、昭和六年)。 或許是基
於月輪賢隆的此一研究, 在當代中觀學的研究領域
裡, 歐西學者因於語言的扞格,自是但取本論的藏
文譯本而著手研究, 而日本學界也再無人秉漢文譯
本著手任何相關的論述。 若是純就文獻學的立埸而
論, 月輪賢隆對漢譯《般若燈論》的說法是難以批
駁的。 然而,吾人若是轉換一個角度,而著手佛典
譯漢的翻譯學的研究, 則譯者在進行佛典的漢譯之
際, 其或直譯或意譯,或刪節或錯譯,其翻譯方式
, 是否和譯者的籍貫及其特定的學術立埸有關,而
譯者抵華其間中土的學術氣氛是否也 會影響其翻譯
的形式或內容呢?就此一意義而言 , 《般若燈論》
的漢文譯本對佛典譯漢的翻譯學的研究來說, 或許
是進行譯例分析與個案研究的絕佳資料。 波羅頗蜜
多羅的外籍身份, 他本人唯識學的哲學立埸,以及
貞觀初年來華之際(玄奘恰於此時走訪梵土), 中
土佛學思潮深受真諦傳譯影響的氛圍, 這此種種或
多或少都滲入了他的譯述事業之中。
《般若燈論》的原作者清辨在疏釋《中論·皈敬
偈》的茫熘校黾傲恕妇壠稹
5 頁
的根本困難, 乃在於梵、漢兩種語文之間所存在的「不可共
量性」 (inmensurability),特別是語法學上的那種不可
共量性。 ( 裕А3) 真諦譯師在翻譯之際,或許是意識到了這
種不可共量性的存在, 而他顯然並未嘗試克服此一翻譯上的
難局。 就此而言,奘師的翻譯,至少在形式上,可以說是
──────────────
( 裕А3 )一詞的兩種字源學式的詞義解釋,並且在評論這兩
種說法的同時,他也提出了自家對此一概念的理解
, 評 述了文法學者對字源學式的詞義解釋的批判
(參見德格版·西藏大藏經·中觀部,Tsha 46b2~
47a2;北京版·西藏大藏經·中觀部, Tsha 54b6
~ 55b1 )。由於《明句論》的作者月稱在批判清
辨緣起之說的同時,直接或間接地引用了不少《般
若燈論》中的相關說法(參見《明句論》 Poussin
校本,p。5。1 ~ 10。10 )。 因此,吾人可以確信
清辨原書在此一茫焐希跏怯幸欢蜗喈斊
敘述而為漢譯者所刪去。若是透過藏文譯本的比對
,我們便可以發現波羅頗蜜多羅對於此一多處涉及
梵文語法學的段落,除了保留「因緣和合得起,故
名緣起」一句之外,竟悉數刪而未譯。事實上,他
所保留的這一句也不是清辨本人的觀點,而是清辨
所要批判的第一種字源學式的詞義解釋。波羅頗蜜
多羅所以如此處理此一茫斓姆g,原因之一或許
與真諦相同,皆源自他們的外籍身分,而認為此類
涉及梵文語法的字源學式的詞義解釋,對不諳梵語
的中土讀者而言,全然是洠в幸饬x的。至於他何以
未舉清辨本人的觀點而郤譯出了被清辨批判的說法
,並以之為「緣起」之義,這或許和他本人的哲學
立埸有關吧。
( 裕А3 ) 在漢地學者之中,或許西元四世紀時期的道安,是
最早意識到兩種語文之間在翻譯上的「不可共量性」
的問睿摹肝迨П荆灰住怪f,諸如其所
謂「胡語盡倒,而使從秦」,可說是已然清楚地認
識到表層句法上的不可共量性,而其所謂「胡經尚
伲厝撕梦摹梗酥痢负Z委悉……而今裁斥(
什公所謂秦人好簡是也)」,這些說法也都可以見
出道安對文體風格上的不可共量性的認識。當然,
道安當時所謂「胡語」、「胡經」乃至「胡本」,
或非指西天梵土而言。至於我們文中所謂「語法學
上的不可共量性」的問睿蛟S是道安當時所無緣
樱暗摹VT如梵文語法學中「名生於動」的理論,
詞根學以及詞構分析 ,乃至眩显~中「六離合釋」
等等的問睿@在漢語看來,可謂是全然缺乏對應
的枺鳎嗉词钦f這些梵文語法的成素在漢語的語
法系統中不具可共量性,而漢語文字學中所謂「六
書」的原則,也同樣在梵文的語法系統裡洠в锌少Y
對應的枺鳎@即是吾人文中所謂的「語法學上的
不可共量性」。
6 頁
一種突破性的嘗試, 雖然其譯文對不諳梵語的中土讀者
來說, 仍然是莫名其妙而難以卒讀的,但是他之企圖把若干
梵文語法的概念介紹到中土來,其用心卻是相當明顯的。
( 裕А4)
再者, 吾人若細加比對梵藏二本與奘師之譯,可以發現
奘師譯文中「行由至轉變成緣」一句, 乃至「參是和合義,
嗢是上昇義」一句,俱為梵藏二本所無;而梵本中“ prapya
iti yo 'rthah so 'rthah pratitya iti ”一句,藏本譯作
“ p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