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向解脱.菩萨戒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已经圆满获得行菩萨戒戒体。
  子三、后行
  分五:一、请证;二、赞扬殊胜利益;三、不应率尔宣说律仪;四、行戒的学处;五、礼谢供养。
  丑一、请证
  阿阇黎于佛像前,对十方一切诸佛菩萨顶礼双足,合掌白言:“某某菩萨,今已于我某菩萨所,乃至三说求受菩萨净戒律仪,我某菩萨,已为某某菩萨作证,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唯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第一真圣,于诸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亦为作证。”如此重复三遍。受戒弟子当以胜解心顶礼十方刹土之中佛菩萨足,于一一方各礼拜三次,散花供养。然后起立合掌,先请求说:“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于我存念。”次请作证。礼上下方时,观想上下,向东南礼。观想我等于诸佛菩萨无不现见。
  丑二、赞扬殊胜利益
  受戒羯磨圆满以后,周遍十方无边世界,现在诸佛及地上诸菩萨,法尔相现。由此祈请诸佛菩萨忆念,如是菩萨已受菩萨净戒律仪。其后忆念于何处所、从何人受律仪。由于忆念的缘故,诸佛菩萨现量如实觉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萨,某菩萨所,正受菩萨净戒律仪。诸佛视受戒者如子,菩萨视受戒者如弟,生亲切感,眷念怜愍。愿消除修行中的障碍,成就佛菩萨诸功德。因为佛菩萨的眷念,使受戒菩萨诸善增广无有退减。
  菩萨受此净戒律仪,有四殊胜:一、再没有超过其上者;二、能摄集无量福德之果;三、发起第一善心意乐;四、普能对治有情三门所造一切恶业。受别解脱律仪,与此菩萨净戒律仪所有福德相比,百分、千分、数分、喻分,不能及其一分。
  丑三、不应率尔宣说律仪
  虽然有些人能够理解授受菩萨律仪的仪轨,但是对那些毁谤菩萨藏的人,不应不观法器草率地宣说开示。因为他们即便听闻也不能信解,被大无知障所覆蔽,诽谤菩萨戒法为不善、不净、无义,犹如菩萨守持律仪,成就无量大福德,那些诽谤者,造作无量大罪业。
  丑四、行戒的学处
  见乙四所述,此处略。
  丑五、礼谢供养
  如是已作授受菩萨戒羯磨等事,上师与弟子都站起来,对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顶礼供养,恭敬而退。
  以上行戒授受仪轨圆满。
  无著之宗传戒仪轨,依靠宗喀巴大师《瑜伽师地论·菩萨戒品释》及洛钦大译师所造的《三律仪论广释》讲述完毕。

















  和好塔

  戊三、特殊可于佛像前受戒:
  颂曰:于佛像前受戒二轨同。

  若有障缘不能前往善知识所,也可以在佛像前受菩萨戒。龙树菩萨与无著菩萨共同认可在特殊情况下可在佛像前受戒。无师受戒与有师受戒的差别,在印度论典《寂静论释》中有详细解释。
  在遇不到具相阿阇黎时,于佛像前自行受菩萨戒的仪轨:行者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某甲,仰祈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菩萨众,菩萨所有一切学处,菩萨所有一切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于尊等前我亦誓受。”如此说三次后起立,其余法参照有师受戒的仪轨。
  《梵网经》云:“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6。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若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时。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
  总的来说,在上师善知识面前求受菩萨戒,有个对境,是有必要的。因为,若于学处犯缘现前,就会害怕阿阇黎诃7责,便对恶行深生愧耻。如《集学论》8云:“受律仪者,当从乐修菩萨学处具律前受。若如是学,违越学处,深生羞惭,恐诳师长,深生怖畏。”所以从上师处受菩萨戒,对于菩萨学处易于生起爱乐恭敬,容易使戒律清净。
  戊四、认定获得戒体的界量
  颂曰:所得戒体三言后获取。

  此颂讲二大车轨共同的观点,于各个仪轨正行的羯磨辞念诵三遍结束,同时获得戒体。也就是说所得戒体的界量于三诵仪轨后获取。
  云海论师与无垢光尊者认为获取菩萨戒的界量分三:念诵第一遍羯磨辞(第一言)获得愿心戒;念诵第二遍(第二言)获得行戒;念诵第三遍(第三言)使愿心戒与行戒得到坚固。这种讲法符合中观派传戒仪轨。
  丙二、宣说获得胜义菩提心不必观待仪轨
  颂曰:胜义发心密乘仪轨得,
  倘若显宗有此之宣说,
  唯是立宗当需修力生。

  胜义菩提心的定相,是以无分别的自证智慧现见法界本性,此自证智慧即是大乘菩萨入定的根本智与佛出入定无二之智。大乘显宗与密宗有不同的认定方式,显宗将“胜义”解释为法界的本性,“菩提心”指现量了悟法界的智慧。大乘显宗菩萨现前胜义菩提心,需从三个殊胜角度来了知:第一教授殊胜,在大乘加行道和资粮道的修行过程中亲近佛陀,使佛欢喜为助缘;第二随顺殊胜,即为得大乘见道欢喜地,以长期随顺积累福慧二种资粮为根本因;第三得果殊胜,依靠上述因缘获得一地果位时,自然现前见法界本性的无漏般若智慧。如《经观庄严论》云:“亲近正遍知,善集福智聚,于法无分别,最上真智生。”最快在一地见道位才能获得胜义菩提心。无著菩萨在《经观庄严论注释》中说:“生无分别智故,此发心名欢喜地,由欢喜胜故。”又《入中论》云:“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由得胜义菩提心故,登地菩萨称为胜义菩萨。
  密宗依《大幻化网根本续》第二品中五希奇颂而发起胜义菩提心。《密集续》云:“远离诸有事,寂灭蕴界处,与能取所取,法无我平等,自心本无生,大空之体性。”很多续部讲述依靠仪轨受持胜义菩提心,这是密乘发胜义菩提心的特点,其根据是把佛果转为道用,直接安住于自然本智中。修大圆满法者,最初即依此境界发胜义菩提心,而不待修行后现前。许多续部中共同发胜义菩提心的仪轨金刚句如下:
  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
  显宗某些经典中说应当发起胜义菩提心,这种说法仅仅是立宗而已,并非依仪轨发胜义菩提心,否则与依靠仪轨生起粗的世俗菩提心无有差别。这是按显宗观点而言。如萨迦班智达于《三戒论》中云:“所谓胜义菩提心,虽然修力能生起,其体并非仪轨生。设若依靠仪轨生,乃为粗相世俗心。此须现见胜义心,才获胜义菩提心。”因此,显宗胜义菩提心依靠修行力而生起。又如《解深密经》云:“胜义菩提心,即是超越世间,远离一切戏论,胜义境界极为明显,无垢无动,犹如无风时的灯火,欲获此者,当欢喜修习止观,长期串习。”莲花戒论师在《修行次第》等论中也如此讲。
















  吉祥门塔

  乙四、得已守持之相
  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丙一、略说
  颂曰:中间宣说不犯守持法,
  菩提萨埵律仪有三种,
  禁恶行戒与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

  如上所述而获得菩萨戒的戒体,这样尚且不够,还应该以种种善巧方便守护菩萨三种律仪,即以禁恶行律仪获断圆满,以摄善法戒获证圆满,以饶益有情戒获事业圆满。
  菩萨三种律仪是三世菩萨唯一大道。《菩萨地》云:“过去菩萨求大菩提已于中学,未来当学,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在今学。”《戒品释》云:“若有士夫已发无上大菩提心,入大乘门,为利自他,勤修福德智慧资粮,如是士夫许为大乘,应当安住菩萨律仪。菩萨学者,经中说为波罗蜜多等,若于此中不学不信,纵谓大乘,亦惟随逐自许而转,非真实者。”
  护持菩萨三种律仪方法分二:一、如何守持;二、所守持的律仪。
  丁一、如何守持
  分二:一、断除失坏自他二利之七因;二、不犯之因与增上之缘的学处。

  寂天菩萨在《大乘集菩萨学论》中说:“菩萨律仪者,方广大乘说。”又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