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义对科学的发展比理性主义更有价值;
二是对于如何确定某些道教经典的年代问题,有人认为可以用韵文的韵脚和地理名称确定年代,但也有人认为还需要用其他的考证方法。
70年代末,国外在研究道家转化为道教中非常注意《老子想尔注》和河上公《老子章句》这两部著作。对于前者的成书年代,有人认为是东汉张陵所作,有人认为是六朝人所作;对于后者,有的认为是东汉末期的作品,有的则认为是六朝人的作品。讨论尽管十分热烈,但是大部分问题并未充分展开。
随着拨乱反正,中国大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正确的贯彻,中国道教的宗教活动逐渐恢复,宫观修复开放,道教研究工作迅速开展。
从1981年至1985年,国外一些著名的学者相继到中国进行考察。国际道教研究活动也有了新的进展。
1985年9月30日至10月12日在巴黎召开了〃道教和日本文化〃国际讨论会,参加者除了法国、日本以外,还有中国、联邦德国和美国的学者。其主要论文有:《关于〃天皇〃名称确立的问题》(福井文雅)、《替身小考》(施博尔)、《关于〃东方朔置文〃的考察》(高桥稔)、《〈医心方〉养生篇的道教的性格》(坂出祥伸)、《四川省的道教历史和现状》(李远国)、《中国菩萨的变化弥勒和布袋》(金冈照光)、《江户时代〈五岳真形图〉信仰的一个侧面》(山田利明)、《〃祈安醮〃的仪礼》(施博尔)、《道教的〃性〃的概念和儒教的〃性〃的概念的关系》(奥比奈)、《关于〃老君百八十戒〃》(汉斯·霍尔曼·西贝尔)、《关于〃十牛图〃的禅的寓意的道教解释》(卡特林·塞斯皮克斯)、《临水夫人祭祀福建道派一例》(珀里奇脱·帕鲁丝)等等。从法国和欧洲的研究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仪礼研究、民间祭祀研究和宋代道教特别是全真教研究。
1985年12月11日至15日,由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联合主办的〃道教仪轨及音乐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应邀的学者有35人,来自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中国和香港地区。其中有施博尔、萨梭、劳格文、柳存仁、冉云华、包士廉、宫川尚志、田仲一成、陈国符、饶宗颐、卿希泰、陈耀庭等。香港报纸认为与会学者〃俱为国际上研究精英〃。研讨会专场放映了由上海道教协会和上海音乐学院联合摄制的《中国道教斋醮》(上海卷)录像片,受到全体代表和香港中文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提交研讨会的主要论文,宗教理论方面:
《宗教仪式的文献整理与分析》(白克京);
《火坛:世界最古老的仪式》(司塔尔);
《人与宇宙之沟通:道教音乐的哲学基础》(冉云华)。
道教仪式方面:
《上海道教斋醮及其〃进表〃科仪概述》(陈耀庭);
《道教礼仪与祀神戏剧之间的关系》(田仲一成);
《消灾仪式》(包士廉);
《宿启科仪:乐谱和录像以及安灵宝真文、收真文舞蹈》(萨梭);
《台湾北部的法场》(劳格文);
《八仙贺寿:象征和仪式》(凯根)。
道教史方面:
《关于道教斋醮及其形成问题》(卿希泰);
《步虚小考》(施博尔);
《南戏戏神咒〃啰哩嗹〃之谜》(饶宗颐);
《秦始皇与方士徐福和卢生》(宫川尚志);
《二十世纪道教大师陈撄宁》(韩涛)。
香港道教研究方面:
《香港农村醮场器乐曲》(陈永海);
《道教传统及其在新界农村中的位置》(福勒);
《新界的道教科仪经文》(徐佩明)。
当代宗教研究方面:
《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研究》(阮仁泽);
《闽南道教》(丁荷生)。
道教音乐方面:
《琴曲中道教影响》(梁铭越);
《同一道曲在各地流传中的变化》(陈大灿);
《道藏乐谱及其今日之演奏习惯》(波尔滋);
《〃玉音法事〃线谱过解举例提要》(陈国符)。
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举行的世界性的研究中国道教的会议。
会上讨论了道教对于中国文化及其传统道德的影响等一系列的问题。
日本松本浩一在《中国和台湾的道教研究现状》中评述这次会议时认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陈耀庭发表的关于上海道教仪礼的研究报告,以及斋醮录像的介绍引起了普遍关注〃。因为,报告〃介绍了上海道教的系统,上海进行的斋醮,特别论述了进表科仪的渊源,并且将其同苏州进行的该仪式的内容以及《庄林续道藏》介绍的台湾的拜表内容相比较,指出了它们在思想上和结构上的基本一致,只是受到地方习惯上的影响多少有些变化,它们是在同一传统中发展出来的〃。松本浩一指出道教仪礼研究是中国学术研究的缺门,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这一领域的今后发展是〃令人注目〃的。
1986年4月11日至13日,美国夏威夷大学宗教系又举行了〃全真道教斋醮仪式国际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日本、中国和香港的学者。会议的主要论文有:〃全真教团史〃(洼德忠),《论〃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思想内容》(陈耀庭)等。讨论会特别邀请香港圆玄学院道长们赴夏威夷设坛行斋仪三天,向海外学者介绍了道教斋仪的全过程,并且由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曹本冶教授介绍了道教音乐的形式和特点。会议气氛活跃,议论风生,具有鲜明的当代学术研究的特点。
可以认为,关于道教研究的国际会议在80年代以后,不论是多边的或是双边的,都渐趋活跃。这一现象是同道教在中国大陆得到恢复以及道教研究的国际化趋势相一致的。国内和国外的学者们都在期待着在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举办新的国际会议的时机。1992年10月,在中国西安召开的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上,就有日本和法国的学者参加。
现在看来,实现这一愿望的时机即将到来了
附录三:本书主编、副主编及作者简介
(附:为本书撰写的篇目)
主编
卿希泰,男,1928年生。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毕业。
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导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为《宗教词典》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编委兼道教分支学科主编。编著有《中国道教史》《中国道教思想史纲》《道教文化新探》《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等著作。
为本书撰写的篇目:
第一卷:历史概要。
副主编
陈耀庭,男1939年生。1963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联委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副研究员。著有《中国道教》(三联版)、合著《道家养生术》《道、仙、人中国道教纵横》、合编《道藏要籍选刊》《藏外道书》等;并撰有《论宗教系统》《论道教的实体化》《论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思想内容》《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论道教仪式的结构要素及其组合》等学术论文。
为本书撰写的书目:
第二卷:教义规戒概述,道,德,玄,一,自然,无为,清静,寡欲,不争,柔弱,抱朴,命,盗,机,坐忘,九守,三元,太平,承负,八卦,太极,三十六天。
第三卷:科仪方术概述,斋醮,三箓七品,醮坛执事,内外斋,诵经,礼拜,步虚,步罡踏斗,化坛卷帘,分灯,解冤释结,礼三师,散花,进表,灯仪,炼度,施食,经典文检,五供,法器,冠服。
第四卷:道教养生术,台湾首庙天坛,指南宫,北港朝天宫,圆玄学院,青松馆,黄大仙观,国际道教研究概况(附录)。
副主编
曾召南,男,1927年生。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毕业。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副教授。参与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二卷,《中国道教史》第一、三卷,《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合著《道教基础知识》等。此外,还有《尹轨和〈楼观先师传〉考辩》《龙虎宗支派玄教纪略》等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为本书撰写的篇目:
第一卷:宗派源流概述,五斗米道(合),帛家道(合),李家道(合),灵宝派,楼观道,阁皂宗,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