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中·五二)
'1'五盖: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合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叫做五盖。
'2'无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
十三、阿难!莫作是语│半梵行者是善知识'1'、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我常为诸众生作善知识。其诸众生有生故,当知世尊正法,现法令脱于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离诸炽然,不待时节,现令脱恼苦,见通达,自觉证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杂·一一二五 (一二三八))
'1'善知识:能教众生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
十四、如是受、想、行、识,有漏是取,彼识能生爱、恚,是名有漏'1'法。云何无漏法?诸所有色无漏非受,彼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彼色不生爱、恚;如是受、想、行、识,无漏非受,彼识若过去、未来、现在,不生爱、恚,是名无漏法'2'。(杂·一Ο二(五六))
'1'有漏: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详见第71页有漏条。
'2'无漏法:清净无烦恼之法。出世间的一切无为法,都是清净无烦恼之法,如三乘圣人所证得的戒定慧和涅槃,就是出世间的无漏法。‘无漏因’谓无漏果的业因,如四谛中的道谛是。‘无漏果’是清净无烦恼的道果,如四谛中灭谛的涅槃是。‘无漏界’是清净无烦恼的世界,即涅槃。‘无漏通’指清净无烦恼的神通。在六通中,前五通是有漏通,第六漏尽通才是无漏通。‘无漏智’:三乘人离诸烦恼的清净智,此智有断惑证真的功用。‘无漏后身’谓清净无烦恼叫做无漏,最后一次生死的身叫做后身,无漏后身就是二乘无学果的身。
十五、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与界'1'俱,与界和合。云何众生常与界俱?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与善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善种种界!(杂·四四四(四四五))
'1'界:1.差别的意思,亦即事物彼此差别而无混杂。2.性的意思,亦即事物固有的本体。‘界分’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界趣:谓三界六趣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地方。‘界内’指三界之内。
十六、佛告罗侯罗:‘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罗侯罗!若比丘于所有地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复如是。
十七、罗侯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于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1'系'2'著使'3'。罗侯罗!若比丘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是名断爱缚诸结'4'、断诸爱'5'、止'6'慢无间'7'等、究竟苦边。’ (杂·四六四(四六五))
'1'我慢: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2'系:系缚,因烦恼如绳子能系缚身心,使人不得自在。
'3'使: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4'爱缚诸结:‘爱缚’是恩爱的系缚。‘结’是系缚的意思,烦恼的别名。详见第85页结条。
'5'爱:爱著是贪爱不舍的意思;‘爱执’是爱惜执著;‘爱缚、爱系’是恩爱的系缚。‘爱著’:是贪爱不舍的意思。‘爱行’即爱欲之情多的人,若推理多的人,则叫做见行。行是心行,也就是心理活动。‘爱取’爱与取。爱是喜欢的意思;取是要的意思。‘爱欲’指贪爱五欲。‘爱见’是贪爱的见解,或爱与见的二种烦恼,爱是指思惑,见是指见惑。智度论说:‘烦恼有二种,一属爱,二属见’。‘爱见大悲’指自己虽未断烦恼却运用大悲以救济众生。
'6'止:定的意思,禅定的别名。‘止犯’止是停止,犯是不作善法,停止不作善法,叫做止犯。‘止持戒’是制止罪恶行为的戒法,如五戒八戒等是。
‘止观’谓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
'7'无间:无有间断。‘无间修’是没有间断的修行,为四修之一。‘无间业’是受苦没有间断的五种大恶业。‘无间地狱’是受苦没有间断的地狱,为八热地狱之一。
十八、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界种种故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欲,缘种种欲生种种觉,缘种种觉生种种热,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云何种种界?谓十八界'1',眼界……乃至法界'2'。(杂.四五四(四五五))
'1'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效用:见、闻、嗅、尝、觉、思)
'2'法界: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法界身’指周遍于法界的身体,亦即佛三身中之法身。‘法界佛’是华严经所说十种佛之一。佛证悟了一真法界的大智慧后,其大光明遍照于一切法界,故称法界佛。‘法界性’简称法界或法性。法界亦即法性。‘法界观’是否证入华严经所说的法界的观法,即一真法界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客观。
十九、尊者阿难告瞿师罗长者:有三界'1'。云何三?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杂·四六Ο(四六一))
'1'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三界眼’谓佛的德号。因佛是三界众生之眼,能令众生避开生死的痛苦。‘三界藏’谓三界含藏一切众生的烦恼。‘三界尊’是佛的德号,因佛是三界中的众生所共同尊重的圣人。‘三界八苦’生活在三界中的人们有八种的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二十、尊者阿难答瞿师罗长者:‘谓三种出界。云何三?谓从欲界出至色界,色界出至无色界、一切诸行一切思想灭'1'界,是名三出界。’
即说偈言:
知从欲界出,超踰于色界,一切行寂灭'2',勤修正方便;
断除一切爱,一切行灭尽,知一切有余,不复转还有。(杂·四六二(四六三))
'1'灭:涅槃。详见第32页灭条。
'2'寂灭:涅槃。
二十一、婆罗门白佛:‘云何,我问“自作自觉”,说言无记;“他作他觉”,说言无记,此义云何?’
佛告婆罗门:‘自作自觉则堕常见'1',他作他觉则堕断见'2'。义说、法说,离此二边'3',处于中道'4'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杂·三三八(三ΟΟ))
'1'常见:是坚持身心常住永恒不灭的邪见。
'2'断见:是坚持人死之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邪见。‘断常二见’指断见和常见。‘断灭’指人死之后不复再生的邪见。‘断惑’指断除一切贪嗔痴等烦恼。‘断惑证真’谓断除一切贪嗔痴等的烦恼,才能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3'二边:1.指常断二边见。无常误认为有常是常见;非灭误认为断灭是断见。2.有边和无边。边是边际的意思。世间一切的事物,必假众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虽无自性,但不能说是无,是名有边;又世间一切的事物,即假众缘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无自性,则一切法皆空,不能说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