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留尘。所以然灯吩咐庄严地,就像禅宗祖师说的:「挂角羚羊何处寻」。据说羚羊睡
觉的时候,把身体一翘,羊角挂在树上就睡觉了,打猎的人不知道,在地上找这个羚羊
也找不到。所以说我们一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本如羚羊挂角。其实,只是譬喻而
已。
譬如我们两个钟头来研究金刚经,这一百二十分钟的时间,所说的,所听的,都是
挂角羚羊何处寻,现在就在净土中了。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
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
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
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不可数的福
今天金刚经说到第十一品了,是无为福胜分。这个题目,虽然都是后世加的,但是
重点都标出来了。
无为福属于清福之类,无为福胜就是说清净的福气高过世间一切功名富贵的福气。
胜就是超过,超越的意思。
上一品讲到大身的问题,就是指一切众生的生命,肉身后面,那个形而上的那个根
本的身,叫做法身,不生不死的大身。
现在就转到福气的问题!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得到那个不生不死的大身,那
是需要多大的福气啊!这个福气是无为之福,这一品就是讨论这个问题。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
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恒河是印度一个主要的大河,就像中国的黄河一样。现在佛提出来一个问题,恒河
里头沙子有多少?数也数不清,多到没有办法计算,这是第一句的一个观念。
第二个观念,「如是沙等恒河」,还有很多条恒河,像恒河沙那么多条的河,这是
第二个观念。「于意云何」,你的意思看看,「是诸恒河沙」,是所有这么多条恒河里
头的沙子,「宁为多不」?是不是很多?「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就说了,
世尊,佛啊!这当然很多很多啦!
佛又说:「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这个世界里,我们这个宇宙里,在
印度是看到一条恒河!在中国还有一条黄河呢!在欧洲或其他各地,都有一条极大的河,
很多像这样的大河,还多得很。
这里我们看到两个观念,第一个就是佛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的世界宇宙观,每一
个宇宙里河流多少?佛经上常说,我没有办法告诉你,因为你们的知识不够,无法了解。
过去我们听了好像说空话,现在因为科学的证明,就晓得他所说是老实话。
其次第二点,他就告诉须菩提,像恒河一样的河流都多得数不清了,何况每一条河
流的沙子呢?更数不清了。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讲到这里,他又叫一声须菩提,我老实告诉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
不。】
这几句话连起来是一个问题,我现在要老实告诉你,假定现在所有世界上不管男的
女的,用人世间最贵重的七宝,「满尔所」,装满了你所住的这个像恒河沙数多的三千
大千世界,都拿来布施给人家,救济世界上所有的众生,你想这个大好人,得福多不
多?他所得的善报多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这当然太大了,这个人做了这样的善事,这福报太大了。
受持四句偈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
德。胜前福德。】
这就很严重了,他说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善人,对于金刚经的内容完全了解了;
乃至「受持」,这两个字特别注意啊!意思是接受了,并且照著经典上去修持。
进一步说,对于金刚经的道理义理了解了,功夫证到了,有所领受;道理上领受没
有用,是真的懂了佛法,身心有感受,有转变了,这个才叫受。光是受还不算数,要永
恒保持那个状况,那个境界,所以叫做受持。
受持二字不要随便把它看过去了,有人天天一卷金刚经,也叫受持,那是普通的,
因为念完金刚经,你就不管了。
如果懂了经的扼要,等于吃饭吃菜一样,最精华的营养已经吸收到了,用不著管那
些渣子。金刚经中也讲过,佛所说的法,像过河的船一样,你已经过了河,这个船就不
要了;你金刚经不念都没有关系,就是要你真懂得,那才叫受持。
假使有这样一个人,不要说受持全部的金刚经,只要中间的四句偈,能够真正领悟
了,有所领受,而保持境界,然后再来教导别人,为他人解说,这个人的福报,比用全
宇宙财宝布施的福报还要大。
这个很严重啊!这样说来,那讲金刚经的人,福报就大的不得了啦,大得没有办法
装了,连宇宙都装不下了吧!这个福报是无为之福,清净的福,可不是世间的鸿福。
关于这个四句偈等,前面已经提过,是千古以来研究金刚经经常问的!因为金刚经
四句偈不止一个,经里头好的句子,都是四句连起来的,没有说究竟是那个四句偈,这
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可以告诉年轻人作参考,我的话不一定对,你们诸位用自己的般若去参究。佛
说过的,他说的话不算数,他的话就是医生开的药方,治你的病,你的病治好以后,如
果你还捏著这个药方不放,那你就变疯子了,这是金刚经里他自己讲的。
禅宗各宗各派,经常提到一句话,要「离四句,绝百非」,这样才能够研究佛法。
离开了四句,绝掉了百非,一切都不对,都要把它放掉。
离四句绝百非,也就是一切的否定。那四句也在金刚经上,也不在金刚经上,就是
「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四句。世界上的事情、道理,都是相对的,
正,反,不正不反,即正即反。
所以说,离四句绝百非,才是真正受持了金刚经的要义,四句偈的道理,就是这个
要义。
这一品是说明无为福的重要,也就是说学佛修道的结果,是求无为之果,中文翻译
叫无为,梵文就叫涅盘,涅盘就是无为的意思。无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
从这一点说起来,大家在那里打坐做功夫可不是无为啊!相反的,那是非常有为!
在那里打坐做功夫,深怕功夫掉了,深怕境界跑了,有时候偶然来一点清净,把清净抓
得比七宝还要牢,深怕清净跑掉了。
有些人打坐,两个眼睛看著地下,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过来问,你丢了什么东西?他
说没有丢什么呀!我说那你为什么老是盯在地上看,好像东西掉了一样。
可见多数人都在有为之中,达不到无为;真达到了无为,那就是成道的境界。
资粮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成道呢?要依循行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
所以学佛只有两种要事,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譬如我们现在研究金刚经,
以及所有的佛经,都是找智慧,就是储备智慧的资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找福德
的资粮,智慧不够不能成道,虽有智慧,福报不够也不能成道。
但是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
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
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
点缺陷。
因此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书读得好
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
一面。要想什么都归了你,那只有成佛才行。
可是成佛求的不是这个福报,而是无为之福,无为之福是很难的。
现在看为颂无为福胜的偈子:
第十一品偈颂
万斛珠量斗富豪 江山无主月轮高
娑婆泪海三千界 争入空王眼睫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