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智者学派 

      “智者”原是泛指有才智及某种技能专长的人。到公元前5至前4世纪, 

才用来称那批授徒讲学,教授修辞学、论辩术和从政治知识的职业教师。在 

这批人中产生了不少出色的哲学家,因此称为“智者学派”。 


… Page 20…

     智者学派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物。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城邦 

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城邦公民广泛地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在这 

些活动中,人们感到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辩说能力,同时, 

对人的自身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传统的宗教、伦理、法律等观念受到怀疑 

或否定,新的思想层出不穷。雅典等城邦的智者们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 

积极进行新的思想探索,大力宣扬自己的理论观点。所谓“智者学派”并非 

一个有组织的学派。智者们各有其政治立场和见解。但是,他们又有共同感 

兴趣的理论问题,形成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哲学思想和观点。智者学派的主要 

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 

     ①普罗泰戈拉。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481—前411年),阿布德拉人, 

长期居住在雅典。他是德谟克利特的学生,雅典民主派领袖伯利克里的朋友, 

为名闻当世的“智者”。晚年被伯利克里的政敌指控“不敬神灵”而逐出雅 

典,卒于迁途中。 

     普罗泰哥拉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按亚里士多 

德对这一命题的解释:普罗泰戈拉“意谓各人所见便是真实。若然,同一个 

别事物于此人为美者,可以于彼而为丑,其他以人为度量之事物情形往往如 

此,苟以此为凭,则同一事物便将可是可非,可善可恶,而一切相反叙述均 

将同属真实”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第218页)。显然,普罗泰戈拉认为人们可以按各自的感觉对事物作不同的 

判断,事物的是非和真假并没有确定的标准,只是相对个人感觉而言的。普 

罗泰哥拉又提出“知识就是感觉”,认为人类的知识来源于感觉,由感觉所 

得到的都是真理。可见普罗泰戈拉的哲学思想具有明显的感觉主义和相对主 

义的特点。 

     但是,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之提出,包含着新的思 

想和精神内容。在西方哲学史上,普罗泰戈拉第一次把人作为研究对象。他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对传统宗教神学作了大胆的怀疑乃至否定。他明确 

表示他不知神是否存在,也不知神为何物。这一思想体现在他的社会历史观 

上。他认为国家制度、法律和道德规范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人们为 

共同的生存需要而“约定”产生的,随着社会发展它们将会被新的制度、法 

律和道德规范所取代。这些思想都有进步意义。 

     ②高尔吉亚。高尔吉亚 (约公元前483—前375年),出生于西西里乌 

的雷昂底恩。早年师从恩培多克勒。曾作为母邦使节出使雅典。后游历希腊 

各地。他以出色的修辞学和演讲术在雅典名动一时。雅典人给他在德尔斐神 

庙立了一座金像。 

     在哲学上,高尔吉亚在其所著《论自然或存在》一书针对爱利亚学派提 

出三个著名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 

它;第三,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高尔吉亚的第一个命题运用反证法,先假设有物存在,则会出现三种情 

况:它或是存在者,或是不存在者,或同时是存在者又是不存在者,然后用 

逻辑推论一一加以推翻,得出结论是“无物存在”。第二个命题,高尔吉亚 

论证说,如果存在物是可以认识的,它必定是可以被思想的。不存在物则是 

不能被思想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例如人们可以想象出飞人,六头十二足 

女妖等不存在的东西。这表明被思想的东西并不等于真实存在。那么,即便 

有物存在,也是不可能被认识的。第三个命题,高尔吉亚认为,我们告诉别 


… Page 21…

人时,用的是语言,语言和存在物并非同一个东西,而且两者是不可能转换 

的,我们也就不能通过语言把存在物告诉别人,即使该物可以被认识。 

     高尔吉亚的上述论证被视为智者诡辩术的运用。他旨在批判巴门尼德“存 

在”论,否定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和可知性,甚至否定思想交流,这就陷入怀 

疑主义和不可知主义泥淖中。但是,高尔吉亚的论证本身也包含有辩证法思 

想。它从反面揭示出存在与非存在、思维与存在和思维与语言之间的矛盾, 

对后世哲学家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有积极意义。 



      (2)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前399年),雅典人。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 

亲是助产士。苏格拉底早年随父学艺,后来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曾从阿那 

克萨戈拉问学,致力于学术研究。他经常在公共场所与人讨论哲学、道德、 

社会和艺术等问题,以其渊博的学识才能享誉当时。他曾三度从军,在战场 

上有出色表现。在政治上,他主张实行贵族统治,是雅典“三十僭主”贵族 

寡头政府重要人物。雅典民主派推翻“三十僭主”统治后,以不敬神和腐蚀 

青年罪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在狱中自杀身亡。苏格拉底没有写下著 

作,有关他的思想行事,主要是见于他的学生克塞诺芬尼的 《回忆录》和帕 

拉图的对话集中。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即目的论,美德即知识和辩证法。 

     ①目的论。目的论是苏格拉底哲学的基础,这是从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批 

判中得出的。 

     苏格拉底青年时钻研过自然哲学,一度对阿那克萨戈拉学说产生兴趣。 

后来,他感到自然哲学家对万物本原的种种论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未能认识到事物背后的真正原因并提供正确的解释。他说:“有人认为天是 

一个漩涡,绕着地转,使地固定不动,又有人认为地撑着天,是一个扁平的 

槽。他们从来没想到把这些东西安排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正是一种要把它们 

安排得最好的力量”。而苏格拉底就企图从事物中找出这种“担当一切,包 

罗一切”,“把它们安排得最好的力量”,这就是“好”,即“善”。苏格 

拉底说:“这正是我乐意知道的本原。”(以上引文均见《西方哲学原著选 

读》上卷,第64页)他认为,所有事物都有一种对自身完善的追求。所谓“善” 

就是事物的目的性。苏格拉底又视“善”为“神力”。他说神具有“能一下 

看见一切,听见一切,无处不在,并且同时照顾到一切事物”的权力和本性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71页)。苏格拉底把事物的最终原因归结为神 

所决定的目的“善”,反对自然哲学的因果决定论,具有唯心主义倾向。 

     苏格拉底既然以目的论取代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那么,在他看来, 

对自然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他曾借雅典太阳神德尔斐庙门楣的题辞“知道 

你自己”来表明其哲学主张,这一主张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研究出现了重大意 

义的转变,由自然转向人。如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 

天上召回来,置于城邦之中,并且把它引入家庭内,使之成为探求生活、道 

德、善恶所必需的东西。 

     ②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把哲学研究的对象转向人,深入到人的心灵, 

他说:“首先并且主要地要注意到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古希腊罗 

马哲学》,第149页。)苏格拉底由此建立起有关伦理道德的学说。 

     苏格拉底指出,人的德性包括勇敢、节制、正义等等,这些好的品质构 


… Page 22…

成人自身的善。而这些品质是由神平均分配给每个人的,所以,每个人都潜 

在地具有德性。但他认为,现实的、具体的德行是相对的、矛盾的,可以因 

人所见不同而异,或以为善,或以为恶,只有在理性指导下德行,才是真正 

的善,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