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顺从,这就能达到“主要的善”。因此,他们提出“不作人类共同法律惯常
禁止的事情” (同上书,第375页)。因为“共同法律”是世界理性即神意
的体现。人只能服从神意、循规蹈距,安守本分。他们认为,这才是道德的
生活,也是人所追求的幸福。早期斯多亚派既认定人生真正的幸福生活是遵
从道德,合乎理性的生活,他们便主张克制情欲,摈弃一切非理性的东西。
对人生的贫富、荣辱、贵贱、健康与疾病等等,都采取冷漠超然的态度,以
求内心恬淡寡欲。早期斯多亚派的这种委顺自然天命,绝情寡欲的人生哲学,
与伊壁鸠鲁的“快乐论”是相对立的,它是宿命论与禁欲主义思想的混合体。
早期斯多亚派从人类有共同起源,人人都是遵从自然或同一世界理性的
理论出发,提出所谓“世界大同”的政治主张。他们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
“大同国家”,所有人都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享受同等的权力,服从同一种
法律和秩序。这一主张试图消弭人类的纷争和国家之间的冲突,适应了马其
顿对外扩张的需要,在当时颇为流行。
(3)怀疑主义
由皮浪创立的怀疑主义哲学,也是晚期希腊颇为流行并在西方哲学史上
有着重要影响的哲学派别。
皮浪 (约公元前365—前275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爱利斯城。相传这位
怀疑论哲学家没有著述,他的思想学说是经其学生蒂孟记录整理而传世的。
皮浪否定感觉的真实性。他认为,感觉对事物的反映是不可靠的,从感
觉得出的“意见”就更靠不住,“我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
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是假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41页。)皮
浪又同时否定理性知识的真实性,他说:“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固定下来当作
教训,因为我们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来。” (同上书,第
342页。)因此,运用逻辑推论也无法对事物作出判断。他由此得出结论:
不仅客观事物是不可知的,甚至连客观事物是否存在都值得怀疑。皮浪认为,
应当采取的态度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对任
何一件事物来说,它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同上书,第341—342
页。)
皮浪的怀疑论贯穿在其伦理学中,他认为应当抛弃对知识的认识,避免
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和思想困惑,从而得到心灵的安宁。在皮浪看来,任何事
物本无所谓美和丑、正当和不正当的区分,这种区分“只是相对于判断而言
的,没有任何事物真正是这样的。”(同上书,第342页。)所以,他提出,
“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同
上书,第342页)相传有一次皮浪乘船时遇上暴风雨,船上的人都吓得丧魂
落魄,唯有一头猪却旁若无事一般,安然吃食。皮浪指出:“哲人应该象这
头猪一样保持内心平静,不受外界干扰”。如果说斯多亚派学者们提倡委顺
天命,清心寡欲来求得心灵的安宁,而皮浪则试图从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
… Page 40…
认识事物的可能性的否定中寻求这种安宁。两者思想各有不同,却又都流露
出一种消极、无可奈何的情绪。而皮浪更发出“生与死之间并无区别”的哀
叹。这是古希腊城邦制度无可挽回的衰亡在它的哲学上引起的悲沉回响。
… Page 41…
三、古印度哲学
1。古代印度奥义书时期和史诗时期的哲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孕育和产生的璀灿的文
化,对人类文化宝库作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印度哲学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并
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传统。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古代印度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古
代印度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印度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二个
阶段:奥义书时期和史诗时期。
(1)奥义书时期的哲学思想
约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随着铁器的使用,古印度的农业、手
工业和商业都有发展;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社会财富的积累,也导致了社会
的进一步分化,雅利安各个部落完成了向国家的过渡;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也已形成。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明显增强,
古代印度开始出现较系统化的哲学思想。因为最早的奥义书约在这一时期产
生,所以我们称这一时期为“奥义书时期”。
不过,古代印度哲学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
到公元前9世纪)。“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
用的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共有4部,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
《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其中以《梨俱吠陀》的年代为最早(其编
纂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至9世纪)。吠陀中的颂歌、经文和神话,主要反映
了当时的社会、宗教及思想情况,其中蕴含着不少对世界的本原和生成的推
测。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些颂歌宣称,世界是由水、火、风等所构
成的,有些认为是由思维 (巫师的直观能力)、无(非存在)、原人等产生
的;有的认为在众多的现象之上有一种永恒的、抽象的原理或存在,称为理
法、太一等。
在吠陀时期,印度虽然已出现了哲学思想的萌芽,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
平还不高,这些思想尚未完全摆脱巫术和神话的束缚,很难说它们是真正的、
系统化的哲学理论。
在奥义书时期,印度才真正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思想。
印度哲学开始从宗教神话中分离出来,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来探讨世界的
根源、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死后的命运等哲学问题,逐渐发展成
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在《奥义书》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古代印度唯物主义
与唯心主义的最初的对立和斗争。
①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奥义书,梵文 Upanisad,音译“乌婆尼沙昙”,
原意为“近坐”、“秘密的相会”,引申为师生对坐所传的“秘密教义”。
在吠陀文献中,奥义书居吠陀、梵书、森林书之后,所以也被称为吠檀多,
意为“吠陀的终结”。
现存的奥义书共200多种,它们是在长期内出现的,最早的出现在公元
前9世纪左右,最迟所见是公元16世纪的作品。据学者们考证,奥义书中年
代较早、与吠陀传统有关的不过13种,它们包括:《广森林奥义书》、《歌
… Page 42…
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尸多基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
《由谁奥义书》、《伊莎奥义书》、《石氏奥义书》、《秃顶奥义书》、《疑
问奥义书》、《白骡奥义书》、《慈氏奥义书》、《蛙氏奥义书》等。这13
种奥义书中,又以 《广森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
《■尸多基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和《由谁奥义书》6种为最古(约
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形成)。
奥义书是一种哲学类书或对话录,从中可以了解婆罗门教的传统的哲学
观点。它记载了众多思想家的学说,内容繁杂,精芜并陈。在奥义书中提到
的思想家的名字达百余名,其中有以邬达罗迦为代表的唯物论者,有以耶若
婆佉为代表的唯心论者。这些奥义书哲学家,有的出身婆罗门、刹帝利种姓,
有的则属于下等种姓。
由于各种《奥义书》时代和作者不同,而且互不相属,它们不是一个统
一的整体,所以对所涉及的哲学问题并没有作系统的一致的论证。不过,我
们仍可以从一些重要篇章将其主要哲学观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梵我关系理论
“梵”,梵文Brahman,原意为“祈祷”、“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