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二个春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9年3月21日,陈云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建议用两三年、最好三年时间调整国民经济。陈云同志这个意见,在3月14日他和李先念同志联名写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已经提出来了,

    2 财经情况的调查和我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

    这个时候,我们国家一方面实行调整,一方面酝酿改革经济体制。这就要了解企业和经济方面的情况,对财政经济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以后,按照姚依林同志的意见,中央办公厅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五个经济研究所和国家经济机关的研究机构,共同承担了一个任务,就是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进行调查研究,提供材料和意见。6月27日,他说:〃根据中央的方针,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对我们经济如何改革,搞出一个大体的眉目来。〃会议还确定,由邓力群、张劲夫、马洪具体负责召集调查研究的会议。

    7月19日,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召集关于经济问题调查研究工作会议。姚依林主持,李先念、薄一波等出席。会议决定在财经委员会领导下,组织一个调查研究机构,直接由秘书长姚依林负责,成立四个小组。第一组调研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第二组调研经济结构改革问题;第三组调研引进技术、设备和利用外资问题;第四组为理论组,或经济理论和方法研究组。调查研究的工作是有成绩的。中办研究室(不久改为书记处研究室)由梅行牵头,组织了一些同志,收集经济方面的材料,出了好几期《供您参考》。每期一个专题,包括全国的情况。这对财经委员会的工作,起了一定的助手作用。与经济调查工作有关,后来还编印《调查和研究》、《经济问题研究资料》,供中央领导同志和部门、地方负责同志以及经济理论界的同志参考。

    8月8日,在中办组织的经济调查会上,我主要就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改革,引进技术、设备和利用外资这三个问题,谈了一些意见。我要求调查研究要同经济调整工作结合起来,同〃六五〃计划、长远规划的制定结合起来。此次讲话已收入《邓力群文集》,这里就不细说了。

    在这段时间里,邓小平、陈云同志关心一个问题,是我国积累与消费的历年比例关系。中办研究室专门写了一个材料,提供了新中国成立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情况。在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也就是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关系的时候,一段时间产生了片面性,积累率最高时达40%多,总的情况是偏高,也有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时候。然后我们提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积累率25%。这个意见得到邓小平、陈云同志的赞同,说这个材料搞得不错。

    关于改革经济体制,我有过几次讲话,其中有一次讲到,体制改革首先要从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管理体制开始,重点应先从这里起步。应该说这个意见是对的。后来,结合调查组织了一些改革试点。

    3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争论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和思想理论工作方面的问题。

    我参加了这次会议,所在的小组中有天津的陈伟达,北京的林乎加,国家计委的顾明,石油部的宋振明。分组会讨论一开始,陈伟达就讲,我们正在大干快上,积极性很高,现在突然提出调整,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对我们的积极性是个很大的打击。林乎加的发言也是这样的口气。顾明就算帐,说人家有多少钢,我们才那么一点,需要发展、快上。我在会上就与他们争论,说发展是应该的。生产力确实要提高,但是不搞好比例关系和平衡,还是像以往那样折腾,是不行的。

    会议期间,胡耀邦提出要搞一个发展工业的指示。我们几个人,有马洪、梅行等,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赶出来一个比较粗糙的草稿。我们自己对稿子就不满意,可是胡耀邦催得很厉害,一定要拿出来。这样一来,就发下去了。由于确实不成熟,在分组讨论时被人家攻得很厉害。他们说,你们主张调整,但你们搞的这个文件这个问题没有讲好,那个问题也讲得不好。总之,这个文件不成熟,不能通过,不能发表。我说,这个文件确实不成熟,我们也不满意。但文件写得不成熟,首先是因为实际工作不成熟啊。林乎加说,这个话说得对,该怨我们呀。总之,这次分组会开得很不理想,真正拥护调整方针的人不多。

    一天晚上,华国锋召开各组组长联席会。由于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受到批评,这时他不得不接受调整的意见。调整方针得到了邓小平、李先念的支持。由于陈云、邓小平、李先念意见一致,华勉强召开各组组长联席会来统一思想。联席会开始后,习仲勋发言,讲了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其他人随后也讲了一些。当时我很着急,这时。赵紫阳出来发言赞成调整。他说,调整为以后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谷牧也赞成调整。他们两个一讲话,会场的气氛就发生了变化。我当时也准备发言,华国锋说,力群同志你就不要讲了,我讲吧,会议已经开得这么晚了,再延长下去也不行了。他表示要对国民经济计划进行调整。本来我们的提法是,调整是目前工作的关键,也是当前工作的中心。华国锋说,他同意调整是关键。我插话说,调整也是中心啊。他说,有了关键就行了,中心可以不说了。这样,这次中央工作会议总算把以调整为核心的新八字方针勉强通过了。当然,华国锋当时也不能不同意。但是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这一重大决策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一段时间并没有真正贯彻执行。传达会议精神时,有人质问我们,你们做过调查研究吗?并说是一帮秀才胡搞。

    这次会上,与会者纷纷要求介绍江苏财政包干的做法。江苏的同志做了介绍后,大家一致要求各地推广江苏的办法。但财政部门不赞成。陈云同志是支持财政包干的,他原来的建议中说到要给地方财力留点余地。邓小平后来讲,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各省、市、自治区实行财政包干政策,算是杀出了一条出路。

    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正式确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同意集中三年时间认真搞好调整,同时进行改革、整顿、提高工作。实际上,尽管调整的文件通过了,有的也执行了,但从整体上看,并没有执行,至少是没有很好地执行。结果,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调整虽然取得了某些成效,但总的情况不理想。一直到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后,调整工作才真正全面展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在中央办公厅


六 关注农村改革

    1 向邓小平转报肥西县搞包产到户的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开始关注农村改革,注意了解农村包产到户的情况,主要渠道是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当时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研究农村问题。其中表现积极的一个是陈一咨,他和一些青年人有联系,我了解到农村改革的情况后,为中央和国务院提供了一些材料。

    1979年7月,我收到社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转来的一个材料,是安徽一个叫郭崇毅的党外人士写的《关于参观肥西县午季大丰收情况的报告》。1979年初,郭崇毅听到肥西县山南公社实行包产到户消息后,到山南实地调查了解,他听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有人认为,包产到户是资本主义,是搞复辟、搞倒退;有人则认为,包产到户肯定能增产,大多数农民都欢迎。夏收时节,他又到山南等地,一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地仔细察看,向农民调查。当他看到夏粮大丰收的情况后,写出了这份报告,并专程到北京,希望能够把报告转上去。报告的中心内容是,在目前情况下,农业生产只有责任到户、分户经营,产量才能成倍增长。我看了报告以后,很快就送交中央和小平同志。

    郭崇毅到北京,跑了不少单位,可是没有人敢接他的报告。后来到社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想请农经所的人向上转递他的报告。农经所开始也没有人接,后来陈一咨接过来,转给中办研究室,研究室又印成白头送阅件送上去。

    陈一咨在海外写的一本书,说到他和胡耀邦的关系,标榜他是由胡耀邦调回北京的。那是胡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