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前,中军次之,骁骑、武卫分陈左右”①。赤眉军突围不成,樊崇率军投
降刘秀。至此,赤眉起义失败。
… Page 92…
轰轰烈烈的赤眉农民起义最终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赤眉军虽屡次
获胜,但其多为饥饿所迫的农民,并无攻城徇地的意图,一心思归,因而军
心并不稳定;赤眉军中缺乏智谋之士,樊崇等人不识文字,首领中只有徐宜
一人曾做过狱吏,因此,不善于利用所据有的关中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建
立根据地,发展生产,解决军需;赤眉军屡败王莽军和刘秀军,滋生了骄傲
轻敌的心理,因而被冯异的化装伏兵突袭,遭受巨大损失。
… Page 93…
9。昆阳之战
公元23年,绿林起义军与王莽主力在昆阳(河南叶县)进行了一场激战,
史称“昆阳之战”。
西汉末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王莽建立新朝政权更激化了阶级
矛盾,加之天灾饥荒,民不得不反。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一带
饥民在王匡、王凤兄弟的领导下,揭竿起义。数月之间,队伍发展为七、八
千人,并以绿林山(今湖北省大洪山)为根据地进行斗争,故名绿林军。
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荆州牧率精兵2万围攻绿林军。义军在
云杜(湖北沔阳西北)附近设下埋伏,大破官军。绿林军声威大震,很快发
展为5万多人。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初,绿林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
南下南郡(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另一路由王匡、王凤率领,东入新市
(今湖北京山东北),称新市军,此乃绿林军主力。新市军向随县(属湖北)、
平林一带发展,当地农民纷纷投奔。陈牧、廖湛聚众千人,号称“平林军”,
一并加入新市军。同年冬,南阳豪强刘縯、刘秀兄弟在春陵(河北枣阳南)
起兵,加入新市、平林起义军。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绿林军打败官军的进攻,击溃王莽军主力,
获得大量军用品和俘虏,队伍发展为10多万人。二月,绿林军立西汉宗室刘
玄为皇帝,建立政权,仍叫汉朝,改年号为“更始”。
更始政权建立后,绿林军士气更高,并且兵分两路继续攻敌。一面派主
力进攻宛城(河南南阳),以夺取洛阳,攻入关中;一面以王凤、王常、刘
秀为首,率军北上,攻克昆阳、郾城(河南郾城南)、定陵(河南舞阳东北)
等地,以保障主力围攻宛城。之后,绿林军派刘秀率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北进
颖川西北的阳关,直指洛阳。王莽闻讯后惊恐不已,立即集兵镇压。他把留
在长安、洛阳的主力和打算去东线镇压赤眉军的队伍集中起来,一并转到南
线对付绿林军,由大司马王寻、大司空王邑任主帅。此外,他还下令各州郡
现抓民夫,由当地地方官亲自带队到洛阳,统归王寻、王邑指挥,共“将兵
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为了一举镇压绿林军,王莽还“征天下能为兵
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①,以“长一丈,
大十围”的长人巨无霸为垒尉 (负责管理营垒的官),“又驱诸猛兽虎豹犀
象之属,以助威武”,“旌旗辎重,千里不绝”①。
王莽军从洛阳出发,在阳关迫使刘秀率领的小部队退回昆阳,并同严尤、
陈茂部汇合,直逼昆阳,以图下一步解宛城之围。
此时,驻守昆阳的起义军仅八、九千人,众寡悬殊,难以取胜。但起义
军最终仍决定迎战,并采用了刘秀提出的守城、调兵、反攻、取胜的方案。
王凤、王常留下守城,刘秀、宗佻、李轶等突围出去,到郾城、定陶一带调
集援兵。
王莽军一到昆阳城下,便立即包围了昆阳,“围之数十重”。多次被起
义军打败的严尤向王邑建议弃昆阳,先进兵宛城灭绿林主力,但王邑仗着人
多势众,以为昆阳唾手可得,于是加紧围困,并扎下100多座营盘,致使“旗
帜蔽野,埃麈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②。为加快破城,王邑又下令挖掘
地道,架云车10余丈,并用一种巨大的冲车(“动輣”)冲撞城门,向城里
齐发弩矢。
… Page 94…
守城的起义军英勇抵抗,打退王莽军一次次的进攻。20多天过去了,昆
阳城仍未攻下,王莽军的士气渐渐低落。地皇四年六月,刘秀将定陵,郾城
两地的兵力全部集中起来,共约万人,迅速开向昆阳。刘秀率步骑精兵1000
人作为队伍前锋,最先到达。在距义军主力四、五里远处布下阵势。王邑见
状,不屑一顾,派几千兵前往迎战,被刘秀斩杀几十人。随后,义军主力部
队紧跟上来,猛击王莽军,又斩杀千人,鼓舞了义军斗志。接着,义军中又
假传宛城被克,大军将至昆阳的消息,使王莽军军心动摇。旋即,刘秀又率
3000精兵组成敢死队,出其不意地“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王寻、王邑亲
率一万兵迎战,以为稳操胜券,乃令各营不得擅自出兵。但交战不久,王莽
军便招架不住,队形大乱。在混战中,王寻被杀,王邑见势不妙,率少数残
兵逃跑。王莽军失去主帅,四处逃窜。
守城的义军“亦鼓噪而出,中外合执,震呼动天地”①,杀向官军。“莽
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忽然,风雨大作,屋瓦乱飞,大雨
倾盆而下,“滍川盛溢”,本已溃败的王莽兵一个个夺路而逃,跟随队伍的
那些虎豹兽群亦脱缰逃掉,“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②。王莽军军需辎
重和车甲珍宝全被缴获。
十月,义军攻入长安。王莽被市民杀死。
昆阳之战是对王莽政权最后、最沉重、最有决定性的一次打击。义军所
以取胜,原因在于:(1)民心所向。王莽政权虽拥有精良的武器和庞大的兵
力及充足的军需物资,但因王莽改制失败而失去民心;而绿林军则多是农民,
他们因饥寒所迫铤而走险,反抗苛暴的官府,为广大人民所拥护。(2)正确
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指导。绿林军将领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根据实际
需要制定出有效的作战计划:先是坚壁不出,消耗敌车力量;待援军到来时,
内外合力攻敌,并假传宛城被克的消息,瓦解敌人士气而打败骄兵。
… Page 95…
10。东汉与羌人的战争
羌人又称为西戎,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共有150个部落,在商周时
便已出现在我国历史上。到了汉代,羌人的分布范围大致如下:以西海郡(今
青海)为中心,东到扶风(陕西西部),南至蜀郡、广汉郡(四川西北),
西北邻接西域,北达陇西、天水 (今甘肃一带)。到东汉时,由于朝廷将羌
人徙置于天水、陇西、扶风一带,与汉人杂居;东汉地方官吏及豪强对羌人
加重剥削和搜刮,肆意虐待他们,激起羌人的愤满。因此,羌人不断起兵反
抗,较大规模的战争有三次。
东汉汉安帝统治时期,朝政黑暗。地方官吏与豪强肆无忌惮地虐待羌人,
朝廷当权者则以击败羌人来立功成名,借口对羌用兵以敛民财,以饱私囊,
羌人被迫起来斗争。永初元年 (公元107年)夏,汉朝廷强迫金城、陇西和
汉阳三郡的羌人随征西域,被征羌人因“惧远屯不还”,在行至酒泉时相继
逃散。汉发令各郡县截击逃散的羌人,“或覆其庐落”,羌族部落被迫反抗。
汉羌间第一次大规模战争爆发。
先零别种滇零羌和钟羌首举义旗。他们因“归附既久,无復器甲”,于
是“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负板案以为楯,或执铜镜以象兵”①,切断
陇道,“郡县畏懦不能制”。朝廷忙派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前往镇
压,他们征发内地10多郡的兵卒共5万人,开往汉阳郡(甘肃甘谷东南)并
屯兵于此。第二年春天,数千钟羌人在冀县以西击败邓骘军,歼灭千余汉军。
冬,邓骘又派任尚、司马钧率诸郡兵击羌,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