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铜制,胸铠则是皮革制成,上面缝上金属片。有的罗马士兵披有斗篷,以作
防护之用。
轻装步兵的武器主要是剑、投石器、弓箭和轻投矛,全身还装备有皮制
头盔和较轻的带状铠甲。轻矛连木柄约长2肘,粗1指,矛头长1跨,锋口
锤炼得那么犀利,出手一击中时就自然会弯过来,使敌人再也不会把它还敬
过来。轻装步兵有投矛手、投石手和弓箭手之分,投矛手拥有圆形或半圆形
的皮盾,投石手和弓箭手则不使用盾牌。
骑兵的武器有长矛和长剑,其防御武器和护身衣甲与重装步兵相同。
从海军士兵的武器装备来看,船舰是必不可少的装备之一。海战时,船
舰上除划桨手外,陆军士兵亦通过船舰与敌人作战。在与迦太基人的海战中,
罗马人发明了一种名为“乌鸦”的新式技术装备,即前端带有抓钩的接舷吊
桥。桥上有栏杆,垂直地安装在船舰头部,系在桅杆上。当接近敌舰时,便
把吊桥搭到敌舰甲板上,吊桥抓钩立即象乌鸦嘴似地箝住甲板,使两船连结
一起。陆军士兵随即从吊桥上冲杀过去,在敌舰上与敌人肉搏,直至消灭对
方。在作战过程中,罗马人还使用形式多样的攻城武器。主要有:
破城锤。即一根长长的大木梁,顶部包有铁片或青铜片,形状如羊头一
… Page 9…
般(也有的为尖状或圆状顶部)。攻城时,或由几名士兵抬着冲向对方,猛
烈撞击其城墙;或是将其用吊链悬挂在木架上,由士兵使劲摇动,撞击敌人
的城墙;再就是将其悬挂在棚罩下面的横木上,在棚罩的掩护下摇动着撞击
对方的城墙;或者将其安置在活动攻城塔的下面使用。
活动攻城塔 (又叫木塔)。一种多层结构的攻城武器。最底层为轮轴,
可以移动,在其上安置有破城锤,再往上还安置有发射器械并配有轻装战士。
战士向敌人城上射箭,以驱赶敌人。最大的攻城塔上还安装有可以起落的木
板桥,士兵可以通过此桥冲向城上的敌人。
弩炮。一种攻城的发射器械,其动力为将绳索的绞力骤然放开,其巨大
的冲力可将石块、标枪或长箭射出很远。用于射长箭或矛的叫作catapulta
或 scorpio;用于射木柱和大石块的叫bal…lista;用于射小石块的叫
onager。
龟甲阵。即士兵们相互蹲靠在一起,将手中的盾牌或各种棚罩举过头顶,
依次衔接成大片,犹如龟背一般,以防箭矢中的。士兵也可凭借这种所谓的
龟甲阵的掩护,爬上城墙与敌人作战。
火攻技术。在一种特制的战车上,装上炭火炉、长矛等,向对方喷出阵
阵炭火,或用麻布蘸油系于长竿一头,用火点着扔向敌人的队伍,使对方被
冲乱,然后乘机向之冲杀过去,打败对方。这种战术可用作攻城,也可用作
野外战斗。
盾车。攻城用的木制器械,象一间小屋子,但只有两面或三面有木板墙,
屋顶也用厚木板制成,上面还覆盖有铁皮或兽革,用以防火,下面有轮子,
可以推动。人躲在里面可以从墙上的洞里向外射箭,还可以利用它挖掘地道
等。
挖掘坑道。从城外向城堡内挖掘,直通城内,突然出现于敌人面前,使
之惊恐万分,措手不及,城堡很快陷落。
共和时期的罗马军事后勤工作亦很周密,有了专职的或半专职的后勤组
织与官职,这便是财务官和军需官。两者分工明确,前者负责全军的军需供
应与经济事务,后者主管筹集粮秣。此外,在每个军团内还有录事等工作人
员从事具体的后勤工作,每个百人队中有一人负责杂务,作为百夫长的副手
而工作。还有专门从事后勤工作的百人团队,主要从事与军事相关的铁匠与
木匠事务。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罗马还出现了“城市军团”这
样一种专门从事后勤工作的组织。
具体的军事后勤工作包括:给养、辎重、扎营筑垒及其它内容。早期罗
马实行公民自备武装给养,且无报酬。自卡米卢斯改革后,由国家发给士兵
军饷和给养及武器装备,由此增加了部队后勤工作的内容。军团士兵每日指
望得到800克的谷物,征战时可得到15日的粮食,有时则为30日的粮食(大
麦、小麦)。步兵一个月的粮食数量相当于2/3雅典麦斗,骑兵则可领取7
麦斗①。至于军饷,步兵每天可得到2个奥波尔 (Obolus),百夫长所得两
倍于此数,骑兵为1个特拉克迈 (1奥波尔=1/6特拉克迈)②。
行军打仗时,辎重必须随队伍而行。一般情况下,辎重队在队伍后面;
撤退时,辎重队则在队伍最前面,主力部队殿后;遇敌人袭击时,辎重队在
队伍中间,部队围成四方队列,保护辎重。辎重包括粮食、武器及其它军需
品,或由牲畜驮载,或由士兵携带。上至军团下至百人队都有自己的辎重。
有时,罗马国家与包税人之间签订合同,由罗马包税人为军队提供军需物资
… Page 10…
的运输,由国家负担运输风险。
部队行军,常常要宿营。罗马军队一般在早晨行军,中午以后构筑营地,
晚上休整,次日晨再行军或出征。不论军队驻扎于何地,即使只有一宵,也
必须设立防御营地,并挖壕筑墙,此乃罗马军中的一项规定。因此,在野外
建造营地成为罗马军队的一项重要的后勤工程。罗马营地的构筑相当迅速,
每个士兵都分配有一项专门的工作。每人携带的行军装备中包括有两根栅
柱,用于构筑栅栏。营地形状初为正方形,后改为长方形,四周以壕沟和土
墙环绕。土墙高达3。5米,由开壕沟挖出的泥土堆放在紧靠栅柱的地方而形
成。营垒大门两侧筑有木制塔楼,在其上可用箭击射来犯的敌人。营地中央
为一广场,设有指挥官的帐篷和祭坛,其余地方依次设有士兵的帐篷。按照
规定,每个百人团设10个帐篷,以木材为支架,上面覆盖皮革或粗麻布,两
面为斜坡。有时部队会在某一营地过冬,为此,营地应特别坚固,营房与围
墙之间的距离应为50米,围墙外面还应设有陷阱和路障等,以防敌人偷袭。
营地数目也不止一个,而是一筑就有好几个。
为方便军需品的运送,罗马还注意修筑道路,建造贮粮中心以备军用。
由于战事频繁,军事后勤工作繁杂,其费用也颇为巨大。据古典史家的
估算,仅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军费开支约为1亿狄纳利(按本世纪30
年代的美元币值折算,约等于2400万美元。1狄纳利=4塞斯退斯)①。其中,
罗马军队的陆军后勤费用为:军团薪饷4400万狄纳利;辅助部队的谷物供给
约为864万狄纳利;马匹、军械、行李、谷物运输费为1,000万狄纳利,共
6264万狄纳利。海军后勤费用为:战船与运输船耗费810万狄纳利,海军战
士薪饷1,560万狄纳利,桨手口粮约780万狄纳利,运输船水手口粮约360
万狄纳利,共3,510万狄纳利。总计1亿狄纳利左右②。
… Page 11…
4。布匿战争
布匿战争指的是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期间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
3次大的战争。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为布匿,故称这场大战为布匿战争。
罗马统一意大利之后,奴隶主集团继续向海外扩张,而粮食丰富、海上
贸易居重要地位的西西里岛便成为其主要目标。西西里岛与意大利半岛仅有
一道约3公里宽的狭窄海峡相隔,此时由迦太基控制 (迦太基在非洲北岸,
是公元前9世纪后期腓尼基在此建立的殖民地)。罗马势力向西西里扩张,
势必与迦太基发生矛盾,战争不可避免。
(1)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
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爆发是由“墨西拿事件”引起的。早在罗马势力向南
部意大利渗入的时候,希腊西北部的埃布鲁斯王皮洛士应南意的希腊城市他
林顿的请求,率领精兵在意大利登陆,于公元前280年击败罗马军,但不久
便败给罗马,于公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