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义迅速发展,邻近的大马士革,阿斯卡隆和斯基托波尔等地都爆发了
起义,各地起义者很快取得联系。
犹太人起义的消息很快传开,罗马派驻叙利亚行省的军事首脑加鲁斯立
即率领军队前往镇压。这支军队3万多人,其中有2万名罗马士兵,1。3万
名由各附属国提供的军队和众多的叙利亚辅助部队。在加鲁斯的指挥下,罗
马军占领了加法城,并将城内居民全部杀死。9月间,加鲁斯的军队开入耶
路撒冷,但在神殿和王宫的坚固城墙面前一筹莫展,然后又莫名其妙地后撤。
起义者顺势控制了巴勒斯坦的大部分地区。
罗马统治者闻讯起义事态扩展,决心迅速扑灭起义。公元67年2月,罗
马皇帝尼禄指派韦帕芗前往镇压,韦帕芗率5万人左右的兵力向巴勒斯坦开
去。韦帕芗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注意集中兵力。在一座名为约塔帕塔的小
城附近扎营40多天。到公元68年夏,罗马军队将耶路撒冷四面予以包围,
起义者处境不利。
就在这时,起义队伍内部矛盾尖锐起来。有人主张与韦帕芗讲和,高级
僧侣和法利赛派即是代表。贵族还将政权交给由高级僧侣组成的议事会,以
使起义失去领导。在吉拉德派内部也分成以约翰和以西门为首的两派,彼此
之间不断斗争,西门曾一度被迫离开耶路撒冷,由此削弱了起义者的力量。
韦帕芗正准备对耶路撒冷的起义者大举进攻,忽然从罗马传来尼禄皇帝
自杀的消息,韦帕芗为谨慎起见,停止了对耶路撒冷的军事行动。不久,韦
帕芗被自己的士兵宣布为罗马皇帝。为了争夺帝位,韦帕芗带领一部分军队
… Page 47…
去意大利,另一部分军队交提图斯率领。提图斯带领这支军队到了叙利亚,
后又转赴埃及。
罗马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使犹太起义者获得了近两年的喘息时
间。在此期间,战争初年存在于起义队伍内部的统一战线分裂了。斗争的结
果,以约翰为首的极端派占了上风,他们力主与罗马战斗,并且作好了战斗
准备,加强了耶路撒冷城内的保卫设施,以抵抗敌人的围攻。同时,他们与
主和派进行斗争,在城内对被怀疑有亲罗马情绪的富人采取了恐怖手段。
公元69年年底,韦帕芗结束了争夺罗马皇位的斗争之后,他把在犹太的
最高统率权交给了提图斯,授命提图斯结束犹太战争。提图斯为镇压犹太起
义者,迅速组织军队。除已在犹太人地区的原韦帕芗的3个军团外,他又从
叙利亚和埃及调来2个军团以上的兵力,加上同盟国的辅助部队,一齐开进
了起义者的土地①。并在离耶路撒冷不远的地方扎下了营地。
之后,提图斯将他的军队排成战斗的队列。犹太人也在他们自己的城下
列成战阵,双方于公元70年春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展开了多次的战
斗。不久,起义者遭到失败而退守城里。他们设下3道防线保卫耶路撒冷城,
每道防线都有专人指挥军队把守:“最外面也是最大的一道城墙(即阿格里
帕城墙)由西蒙防守;城市的中心部分由约翰防守;神殿由埃列亚札尔防守
①。罗马人无法发动猛攻或进行任何突然行动,因为耶路撒冷城建于一个高
地上面,而且其防御工事也很牢固。最后,罗马人将耶路撒冷城包围得水泄
不通,切断起义者与外面的联系,以困死起义军。不久,起义者果然因物资
匮乏而遭受饥饿的威胁。但他们仍然坚持斗争。被包围在城内的60万人“凡
是能使用武器的都能得到武器,……愿意作战的人数比人们所期望的人数要
多。男人和妇女表现了同样的坚决。”②对敌军作殊死的抵抗。大敌当前之
际,西门和约翰也捐弃前嫌,结束内讧,重归于好,联合抗击罗马军队。在
他们俩人的领导下,起义者不断打退敌人的进攻,有时还出击敌人并取得胜
利。然而,罗马方面在军队数量和军事技术方面拥有很大优势,他们对起义
者的围攻持续不断,时间一长,形势对起义队伍愈来愈不利。8月,起义者
固守的据点接连失陷,耶路撒冷的神殿被攻占,罗马军焚烧了神殿。起义者
又在上城继续抵抗,与敌人展开巷战达一个月之久,最后上城也陷落。
耶路撒冷城破之后,起义者余部在马赫拉和马萨达继续坚持斗争了好几
年。他们在加略人犹大的孙子埃列亚札尔的领导下抵抗罗马军,顽强战斗,
给罗马军以沉重打击。公元73年,罗马军队围困了马萨达要塞,起义者齐心
协力,竭尽全力作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要塞被攻陷。为表示自己宁死
不屈的意志,起义者杀死自己的妻儿之后,集体自杀,壮烈牺牲。
犹太战争前后延续7年,最终被罗马军队残酷镇压下去。耶路撒冷变成
一片废墟,居民被卖为奴隶。之后,罗马统治者在帝国范围内对所有犹太人
征收人头税,并在被毁的耶路撒冷城的领土之上常驻罗马军团。起义领袖西
门被处死,约翰被终身监禁。公元71年,提图斯返回罗马,举行了凯旋式,
庆贺镇压犹太人起义的胜利。
犹太起义者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敌我力量悬殊巨大,罗马人占有绝对优
势;起义队伍曾出现分裂,不利于团结作战;起义者的后勤工作未解决好,
军需品供应不足,在关键时刻物资匮乏,使起义队伍面临饥饿威胁,因而无
力与敌人持续斗争下去,终于失败。
… Page 48…
6。亚德里亚堡战争
公元378年,哥特人与罗马帝国在亚德里亚堡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奴隶制社会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爆发了全面危
机,史称“3世纪危机。”首先是经济危机的出现,随后是政治动乱,统治
集团内部因争权夺利而混战不休,行省纷纷宣布独立,中央政权一度瘫痪。
危机和内战也使奴隶和其他劳动者陷入苦难的深渊,奴隶和隶农以及其
他阶层的人民不断起义反抗,斗争范围遍及罗马、各地。社会动荡不安。统
治者虽竭尽全力将起义镇压下去,但帝国的力量因此大受削弱,对外防务松
弛下来。
昔日强盛的罗马帝国已衰败不堪,无人能控制这个庞大混乱的帝国。公
元364年,帝国一分为两个部分,瓦连第安统治西部帝国,法伦斯统治东部
帝国。在这两个皇帝统治期间,罗马帝国更加混乱和衰落。帝国北方的日耳
曼各部落组成同盟,时常侵袭罗马边境。其中,日耳曼部落的东哥特人和西
哥特人对罗马边境的威胁最为严重。帝国境内的奴隶、隶农和下层人民,因
苦于罗马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痛恨罗马统治者,故将入侵的日耳曼
人奉为“救星”,以求解放。因此,他们主动与日耳曼人联合,杀死贵族,
夺取田地,令罗马统治者震惊。瓦连第安决定出兵镇压,他亲率大军投入战
斗,结果被杀死。
公元4世纪中叶,匈奴人大举西侵,迅速征服东哥特,随后又进攻西哥
特,一直将西哥特人挤到多瑙河边。西哥特人派人向罗马皇帝法伦斯求救,
请求罗马政府准许他们渡过多瑙河,到帝国领土上避难。罗马帝国认为,若
把这些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的军队集合起来,便组成一支强大的队伍,既可减
轻各行省征兵的负担,节省国库的开支,又可以他们对付其他蛮族的入侵。
于是,罗马政府同意了西哥特人的请求,但要求他们在渡河之前交出一切武
器,实际上,西哥特人并未如数交出,因为他们收买了收缴武器的罗马官兵,
暗中留下了许多武器。
定居帝国境内的西哥特人,不但未得到以前允许供给他们的粮食,反而
受到当地罗马统治者的敲诈勒索。哥特人无以为生,被迫出卖自己的子女以
换取口粮,成年的哥特人为了得到一块面包、一块肉或一条死狗,不惜以做
奴隶为代价。在饥饿的威胁之下,哥特人起而反抗。在克利提吉尔恩的率领
下,哥特人手持武器,高举义旗,杀死罗马将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