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矮胖子。
众人哄地大笑。矮胖子知趣地溜走了。
接着,诗人回答了下面递上来的条子上的问题。
“马雅科夫斯基,您今晚得多少钱啊?”
“这与您有何相干?您反正是分文不掏的。我还不打算与任何人分哪!”
“您的诗大骇人听闻了。这些诗是短命的,明天就会完蛋。您本人也会
被忘却,您不会成为不朽的人。”
“请您再过1000年,到那时我们再谈吧!”
“马雅科夫斯基,您为什么喜欢自夸?”
“我的一个中学同学舍科斯皮尔经常劝我说:‘你要只讲自己的优点,
缺点留给您的朋友去讲’。”
“这句话您在哈尔科夫已经讲过了!”一个人从他座上站起来喊道。
“看来,”诗人平静地说,“这个同志是来作证的。”诗人用目光扫视
了一下大厅,又说道:“我真不知道,您到处在陪伴着我。”
又一张条子上来了,上写:“您说,有时应当把沾满‘尘土’的传统和
习惯从自己身上洗掉,那么您既然需要洗脸,这就是说,您也是肮脏的了?”
“那么您不洗脸,您就自以为是干净的吗?”诗人答道。
“马雅科夫斯基,您为什么手上戴戒指?这对您很不合适。”
“照您说,我不应该戴在手上,而应该戴在鼻子上喽?!”
“马雅科夫斯基,您的诗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
“我的诗不是大海,不是火炉,更不是鼠疫。”
马雅科夫斯基的这些答辩,如同游龙一般灵活,既有奇智也有力量,始
终保持一股既幽默又咄咄逼人的气势。
… Page 26…
马卡连柯教育法
马卡连柯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
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后,社会上有许多流浪的青少年,马卡连柯主动地担
负起教育他们的任务。
他在主持高尔基教养院的时候,由于这些学生来源很复杂,经常有违反
纪律的事发生。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有一个学生从食堂储藏室中偷去一只烧鸡,后来被人抓住了。马卡连柯
把那个学生叫来,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想吃。”那个学生回答说。
于是马卡连柯把所有的学生集合起来,对那个偷鸡的学生说:“你既然
想吃,就把鸡吃了吧!”
在众目睽睽之下,那个学生怎么也吃不下去,垂着头站着,请求宽恕,
并表示今后决不再干这样的事情。
一个偷窃事件竟这样得到圆满处理。那个学生果然改掉了偷窃的恶习。
同时也使大家受到了教育。
后来,马卡连柯的学生卡尔巴诺夫主持的一个少年违法者教养院里,发
生了一次学员偷吃面包的事情。卡尔巴诺夫想运用马卡连柯的现成办法来教
育那个学员。没想到,那个学员却当着众人的面平静地拧下一块面包,旁若
无人似地大口吃起来,完全没有达到卡尔巴诺夫预想的结果。
卡尔巴诺夫疑惑不解,为什么同样的事情,采用同样的方法,却得到截
然相反的结果呢?
一次他在翻阅马卡连柯的著作时,看到了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在
我这里,没有两种情况是完全相同的。”他从中受到了启发。因为时间、地
点、环境不同了,所采用的办法也应有所不同。
更主要的是马卡连柯对那个偷鸡的学生非常了解,才采用这个办法的。
如马卡连柯在创办教养院之初时,曾打了一个坏学生“领袖”的一记耳光,
结果使他变成了好学生的领袖,但马卡连柯以后再没用这个办法。
… Page 27…
防毒面具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在伊布尔与英法联军作战,首次使用了秘密武
器——毒气。这使联军的许多士兵丧失了性命,阵地上乱作一团,不战自溃。
毒气投入战场后,德军气焰嚣张,令英、法、俄等协约国惊恐不安。为
此,这些国家都派出了本国著名的化学家来到前线,研究对付毒气的对策。
俄国著名化学家泽林斯基来到前线,立即进行细致调查。他到部队了解
毒气弹爆炸时的情况,并向从毒气弹下死里逃生的士兵询问,结果发现,这
些侥幸保命的士兵,是在毒气袭来之时,把头蒙在军大衣里,或者把脸钻到
松软的泥土里才死里逃生的。经过考证,泽林斯基意识到:毒气之所以没能
夺去这部分士兵的性命,是由于军大衣的毛和松软土壤把毒气吸收了的缘
故。那么,什么东西吸收能力最强呢?泽林斯基做了几种试验,认为木炭具
有吸收气体的奇特作用。实验证明,木炭不仅能够吸收气体,而且因为它有
多孔的结构,还能够使新鲜空气畅通无阻。事不宜迟,泽林斯基凭着他的博
学,立即采用一种特殊的化学处理方法,制出了一种防毒效能很高的“活性
炭”来。在另一位俄国同事的协助下,经过多次论证,很快设计制成了一副
能戴在头部的防毒面具:在一个面罩前安上一个短粗的小罐,罐中装着特制
的活性炭,让它恰好罩在鼻子上。当毒气袭来通过活性炭时,毒气被过滤掉,
新鲜空气却能保证供应,不致令人感到难受。
泽林斯基的发明被迅速送到协约国的最高指挥部,正为如何防毒绞尽脑
汁的军事长官和化学家们欣喜万分,可又不敢相信这小玩意儿真能防毒。便
小批量生产了部分面罩送往前线试验。
那天,联军部分士兵装备了防毒面罩摸到德军前沿,德军见状大惊,抵
抗不及便退。联军士兵亦不追击。片刻,只听空中传来爆炸声,接着是一片
黄绿色的烟雾腾空而起,朝联军阵地飘来。奇怪,联军士兵安然无恙。
于是,联军立即批准泽林斯基此项发明。联军广泛使用防毒面具后,德
军的毒气战终于再也无法显威。以后,防毒面具也成了士兵们的常备武器。
… Page 28…
死坦克拖活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乌克兰的一次战斗中,有辆苏军的HE式重型坦
克,由于作战勇猛,一马当前,冲入了德军的腹地,虽然把敌军打得狼狈鼠
窜,但它自己脱离了大部队,陷入了德国的阵地中。更不巧的是突然轰隆一
声,它陷入了德军阵地中的一条防坦克深沟之中,顿时熄了火,动弹不得。
被坦克追得走投无路的德军顿时围了上来。他们用枪托敲着坦克的铁
甲,喊着话:“俄国佬投降吧!”
刚才还在咆哮如雷的这辆重型坦克,现在变成了又聋又哑的废物,处于
束手待毙的绝境。但苏军坦克手誓死也不愿作俘虏,他们在坦克内高呼道:
“苏联红军绝不投降!”说罢,又传出了“砰砰砰”的几声枪响,接着就是
死一般的沉寂。
看来,苏军坦克手在绝境中自杀了,德军只好不得已求其次,仍旧满怀
喜悦地说:“将这辆重型坦克拉回去也是个大功劳。”
他们都是步兵,就近去弄了辆坦克来拉苏军的坦克。可是这辆坦克吨位
太轻,拉不动苏军的庞然大物,于是就再弄了一辆坦克来拉。
两辆德军坦克拉动着苏军坦克出了壕沟,突然苏军的坦克点燃了火,启
动起来,没有被德军坦克拉动,反而拉了德军坦克就走。
德军惊惶失措,纷纷发枪射向苏军坦克,但子弹打在钢甲上,只打出一
个浅浅的坑洼,奈何它不得,那两辆被拖的德军坦克,因为目标近在咫尺,
无从发挥火力,只好像驯服的羔羊,乖乖地被拖回到苏军阵地内。
原来,坦克内的苏军并未自杀,而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让德军坦克
将他们拖出深沟,然后凭着自身强大的威力,反而俘虏了两辆德军坦克。
… Page 29…
反常的炮步协战
在苏联的彼列科普地区,德军凭借坚固的纵深工事阻挡着苏军第三近卫
步兵师的进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