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库图佐夫见法军如潮后退,马上组织军队乘势反攻,反败为胜。
… Page 11…
巧设情节获出版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著长篇小说 《怎么办?》的出版过程中,
闪现着作家在险恶的环境下战胜令人憎恶的沙皇书报检查制度的智慧之光。
1802年7月7日。沙皇宪兵以“国事犯”的罪名把车尔尼雪夫斯基关进
了圣彼得堡罗要塞阿历克赛三角堡一间阴暗潮湿的单人囚室。但是森严的牢
房关不住他的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向负责审理他案件的戈里岑公爵声称,
他事先巳支取过一笔稿费,要为 《现代人》杂志写一部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
小说。在得到准许后,这位“国事犯”仅仅用了110天时间,就在次年4月
4日写完了全书。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代“新人”、平民知识分子出身的一代
革命民主派,描写了这一代新人的生活、斗争、理想和情操。试图回答“俄
国向何处去?”“俄国人民究竟应该怎么办:。”这样一些极端重要的问题。
因此,小说取名为《怎么办?新人的故率》。
这样一部充满着革命民主色彩的小说,当然通不过沙皇书报检查机关审
查官的严关。为了迷惑书报检查机关,车尔尼雪夫斯基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
了明暗两条情节发展的线索,给小说的真实内容“盖上一层迷雾”。
明线描写中学生薇拉的母亲把女儿当作摇钱树,强迫她嫁给一个流氓阔
少。薇拉抗拒母命,在绝望中被大学生普罗霍夫用假结婚的方法救出,两人
后来真的结为夫妻。不久薇拉对普罗霍夫的同学吉尔沙诺夫产生了真正的爱
情。普罗霍夫知情后,为了成全两人,制造自杀假象,离家出走,使薇拉和
吉尔沙诺夫结成了美满的家庭。数年后普罗霍夫化名毕蒙特从海外归来,同
卡杰琳娜结婚,并同薇拉一家为邻,友好相处。
暗线则围绕着薇拉在革命者启发指引下由一个普通妇女成长为“新人”
的历和展开,写的是“杰出的新人”们的地下革命活动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为了骗过审查官,暗线的主要情节分散穿插在明线的情节之中,有的浓笔一
抹,有的一闪而过,有的含蓄暗示,时隐时现,扑朔迷离,并且采取寓言式
的表达方法,用隐语、比喻和日常生活事件来暗示重大的内容。例如“严格
主义”、“特别的人”、“最高尚的人”、“聪明的好人”暗指革命者;“未
婚妻”暗指革命事业;“地下屋”暗指沙皇的黑暗统治;“布景的转换”暗
指社会变革;反动势力被称为“腐朽的泥土”;人民则被称为“纯良的泥土”。
书中描述的春游、舞会、茶会,实际上是指革命者的宣传组织活动。为了更
好地掩护暗线的革命内容,在明线的结构安徘上“故弄玄虚”,在小说一开
头就展开了普罗霍夫自杀的场面,摆出这是一本三角恋爱小说的架势,留下
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
这些巧妙的障眼法,果然使负责审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官员中计,以为
这真是一部恋爱小说,同意把稿件寄给《现代人》杂志。书报检查官别凯洛
夫一见邮包上监狱审讯部门的火漆印,也立即通过了审查。
小说在《现代人》杂志3、4、5期上连载发表后,沙皇政府终于发觉上
了大当,小说立即遭禁,书报检查官也被撤职。但为时已晚《怎么办?》震
撼了俄国文坛,成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教科书”,激励着人们投身到反对
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洪流中去。
… Page 12…
铅笔上发现糖精
19世纪70年代,俄国化学家法利德别尔格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在巴尔
的摩大学进行芳香族磺酸化合物的实验,目的是提取香料。实验相当复杂,
他常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晚上才回家。
这一天,是法利德别尔格的生日,上班之前,他的妻子特地提醒他,今
天有客人,希望他早一点回家。但是,法利德别尔格进入实验室以后,就专
心致志地从事实验,直到夜幕沉沉,他才匆匆赶回家。向久等的客人打过招
呼后,为了说明回家迟的原因,竟又介绍起自己的实验来。他还摸出那枝本
应留在工作台上做记录用的旧铅笔,一边写一边解释他的实验。直到他的妻
子提醒他,客人还饿着肚子,他才恍然大悟,连手也没顾得上洗,就跑进厨
房帮助妻子端盘子上菜,并亲自分切妻子精心烤制的香酥鸭、牛排。
吃着吃着,有位客人忽然说:“我们俄罗斯人烤鸭子是不加糖的,这烤
鸭加了糖,倒是别有风味,可惜糖加得多了点。”另外几位客人也感到菜有
点甜。
法利德别尔格的妻子连忙解释:“除了还没有上来的甜点以外,任何菜
我都没有放过一丁点糖。我做菜的技术不高,请多包涵。”
客人纷纷说:“真的很甜,只是甜得不均匀,你自己尝尝。”法利德别
尔格和妻子尝了鸭和牛排,果然有的部分很甜,比加了糖还甜,法利德别尔
格看到客人都惊愕不止,打趣地说:“大概是什么精灵要让我的生日过得更
甜蜜些吧!”他随手把一块捏了半天的面包送到嘴里,刚嚼了两口,就惊奇
地喊起来:“面包更甜,甜得发苦。真见鬼。”客人尝尝主人妻子送上的面
包,却并不甜。但出于礼貌,他们没有再多评论。
客人走后,法利德别尔格便要寻个究竟。他习惯地把手伸进口袋,摸出
那支铅笔,准备写下全过程,再一一分析。他忽然想起,在用铅笔向客人介
绍自己的实验后,没有洗手就去端盘子,难道铅笔有问题?他用舌头舐了舐
铅笔,果然甜得发苦。他把铅笔拿到灯下端详,笔杆上附着一层粉末,甜味
就来自粉末。
法利德别尔格眼前一亮,这发甜的粉末,必然是实验中挥发出来的衍生
物。平时,每天工作以前,都由清洁工把仪器、工作台、记事本的封面等揩
拭得干干净净,只有这铅笔是“漏网之鱼”,因而成了甜味的携带物。
法利德别尔格又改进试验,专门设置了收集衍生物的设备。一天,二
天,……几天下来,果然获取了一些粉状物。他取了一撮放到嘴里一尝,竟
苦得难忍,便连忙吐出。吐了几口以后,嘴里忽然甜起来。他立即猜出,这
是一种比糖甜得多的物质,经过稀释、分析,果然比糖甜数百倍 (后来经精
确分析,比食糖甜500倍)。他知道,俄罗斯为了制糖,每年要种植大片大
片的甜菜,如果能采用工业生产获取很甜的物质该有多大的意义呀。
于是,法利德别尔格断然放弃了还没有摸出头绪的提炼香料的实验活
动,一心一意从事从煤焦油中提取糖精的新实验。不久,获得成功。1879年,
他获得了生产糖精的专利。1886年,他迁往德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糖精
厂。
… Page 13…
讽刺寓言发表记
克雷洛夫一生创作过大量寓言,辛辣地揭露和讽刺了俄国黑暗的现实,
因而遭受过迫害。晚年,他锋芒依旧,写下了他生平最后一篇讽刺达官贵人
的寓言——《大官儿》。
《大官儿》说的是古时候有位大官进了阴曹地府,按规矩接受判官审问。
他告诉判官自己出生在波斯,官拜总督,但向来不理政务,全省的事都交给
了秘书,自己只管吃喝睡觉,还有在文件上签字。判官判决说:“好,把他
送到天堂里去!”商业之神墨丘利大叫不公平,判官解释道,总督是个蠢才,
当真行使起大权来,会把全省搞得一塌糊涂。正因为总督不问政务,才送他
进天堂。作者最后写道:“我昨天在法院里见到了一位法官。我觉得他一定
会进天堂!”
克雷洛夫想发表这篇寓言,但如此辛辣地嘲讽大臣,书报检查机关当然
不会批准。他试图直接获得沙皇尼古拉一世批准,请认识的国民教育大臣乌
瓦罗夫转呈沙皇,但乌瓦罗夫认为这是一篇叛逆的寓言,不用说没有转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