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当代文学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规范戏剧的同时也给了戏剧以强大的外部推力,使它成为公众文化生活和社 

会政治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因素,从而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在30年间,尤其 

是17年间,戏剧的各种品类、样式以各种姿态不择地而出,数量不小。虽然 

大部分作品只是昙花一现,但也出现了少数有特点的作品。极少数作品甚至 

已接近戏剧艺术的颠峰状态,成为使后人难以企及的范本,比如《茶馆》。 

      (1)舞台新风貌 

     在限制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戏剧家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 

就。王炼的《枯木逢春》场景富于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胡可《槐树庄》 

以人立戏,人物形象个性化;张海默的《洞箫横吹》以一支特别的洞箫为核 

心结构全篇,构思颇具匠心;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洋溢着生活的激情和 

欢乐;白刃的《兵临城下》情节曲折,富于传奇色彩;沈西蒙等的《霓虹灯 

下的哨兵》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技巧的运用也很娴熟;独幕剧 

 《刘莲英》、《赵小兰》、《妇女代表》也都各有特色;郭沫若《蔡文姬》、 

 《武则天》,曹禺的《胆剑篇》、《王昭君》,田汉的《关汉卿》、《文成 

公主》对历史剧进行了探索;湖北省实验歌剧院的《洪湖赤卫队》则是新歌 

剧的重要创获,其色彩鲜明、风味醇厚的音乐语言三十年后依然魅力无穷。 

      (2)老舍与《茶馆》 

     17年话剧,老舍的《茶馆》一枝独秀,从整个20世纪中国戏剧史来看, 

它也是当之无愧的典范。《茶馆》出自老舍之手,正是题中应有之义。老舍 

20年代即已在大学任教职,并以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 

马》享誉文坛,30年代的《骆驼祥子》已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林,此后又写 

过十几部剧本,在对人情世态的洞悉、艺术语言的锤炼和戏剧特性的把握上, 

积蕴深厚。 

      《茶馆》以裕泰茶馆的兴衰为线索,通过清末、民初、抗战胜利后三个 

历史片断,描写北京的社会风情,从中透露出现代中国历史变迁的轨迹。全 

剧只有三幕,但写了50年的历史进程。三个场面之间相隔20余年,没有贯 

穿事件,没有推进情节的动力线,但它却像一幅世态图卷,丰富而完整。这 

种图卷式或串珠式的结构方式,散点透视式的观照方式深得中国艺术的精 

髓,对于以欧洲文化为母体的话剧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个创造性发展。 

      《茶馆》在不大的篇幅里写了近80个人物,在有限的时空中处理众多的 

人物,却能做到主次分明,各司其职。主要人物自壮年到老年,贯穿全剧, 

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并由同一人扮演父子,一般人物则呼之来挥之去,所以 


… Page 115…

作者能从容地将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老板王利发,茶客松二爷、 

常四爷、秦仲义、刘麻子等等。沈处长上场只说了一个字:“好(蒿)!” 

也已形神俱在。 

      《茶馆》的台词艺术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地步,往往三五句话就把一个人 

写得神气活现。比如第一幕开场,二德子在茶馆里要打人,一直静坐在角落 

里独饮的马五爷发话了: 

     马五爷(并未起立)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 (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 

     我可眼拙,没看见您! (过去请安) 

     马五爷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 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 

     我候啦! (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 (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 (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马五爷只说了三句话,但他的个性与气派已显露无遗。 



                         4。文学的多元共生时代 



     70年代末期,随着社会动荡的结束,文学的主体性开始复苏,文学的自 

由探索、自由表现、张扬个性的特质逐步显露。文学的基本主题是表现人, 

人的存在状态,人在社会生活及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现实处境、前途及命运, 

具有人本主义色彩。文学的国际意识和人类意识迅速觉醒,介入世界当代文 

学主潮,置身世界文明整体的意识,与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学对话的意识, 

为中国当代文学争取国际地位的意识大大增强。文学的价值判断逐步脱离实 

用主义的单功能标准,具有了国际参照意识。这种相对自由的、开放的精神 

氛围,使各种文学思潮、流派、方法、技巧都得以在中国文坛一展丰采,从 

现实主义的复归,到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大举登陆,直至80年代末、90年代 

初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弥散,10余年间,中国文学将整个20世纪西方文学历 

程演练了一遍,90年代的中国文学在观念上已与西方文学大体同步。文学视 

点的非焦点化,文学形态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极化,审美趣味的多样化 

已成基本特征。 

      (1)伤痕文学 

     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冒险刚刚结束,身心疲惫喘息未定的人们面临着一 

个新时代,沉浸在噩梦醒来的迷惘、惶惑和痛定思痛之中。高音喇叭中的革 

命样板戏音乐戛然而止,一度作为政治工具的影片《反击》、《盛大的节日》、 

 《欢腾的小凉河》被作为反动影片受到猛烈批判,贺敬之的政治抒情长诗《中 

国的十月》在《诗刊》1977年11期上发表后被到处传诵。《创业》(张天 

民编剧)、湘剧《园丁之歌》、电影剧本《万水千山》、《三上桃峰》等在 

夹缝中生存的作品开始扬眉吐气,“文革”前的一批戏剧、电影重新露面, 

外国文学名著纷纷再版 (1978)、讽刺喜剧《枫叶红了的时候》、《曙光》 

等一批新剧目在全国各地纷纷上演。文学,替人们渲泄着政治激情,并鼓舞 

着人们创造新生活。 

     但是10年的政治震荡,伤害、毁灭了无数家庭、个人,也扭曲,或重塑 

了每个人以至整个民族,每个人都主动或被动、自觉或无意识地参与了、至 


… Page 116…

少是经历了这场运动。对文革的暴露、批判和追究,对其造成的精神后果的 

思考逐渐成了社会的中心话题。1977年《人民文学》第11期发表刘心武的 

短篇小说《班主任》,从中学教员的角度来透视蒙昧主义、愚民政策给青少 

年造成的严重创伤,并从一代被损伤、扭曲的青少年揭示整个民族将面临的 

后患。1978年8月,《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从母女 

感情的角度,描绘了发生在十年文革中的一出家庭悲剧。不久,《弦上的梦》 

 (1978)、《大墙下的红玉兰》(1979)、《草原上的小路》(1979)、《啊!》、 

 《磋跎岁月》等一批以文革为背景,描写个人悲剧命运的作品纷纷问世,形 

成了一股“伤痕文学”潮流。 

      “伤痕文学”从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上抛弃了文革遗风,以清醒、冷峻、 

严谨的现实主义态度和创作方法对待历史和现实,它不是刻意塑造一些“反 

面人物”以此暴露和批判敌对的政治势力,而是以客观细致的描写,通过活 

生生的普通人的遭遇来批判现实,《班主任》中的两个学生,一个由于不读 

书而成了百无一用的小流氓,一个好学上进,却成了狭隘、僵化、丧失了独 

立思考能力的“畸形儿”,因为主流文化及整个社会是畸形的。《伤痕》中 

的姑娘真诚向往革命,而她的母亲却是革命所唾弃的“叛徒”,于是断绝了 

母女关系,当她得知母亲受诬陷的真相,怀着深深的愧疚回到母亲身边时, 

久经摧残的母亲刚刚停止了呼吸。青年人的真诚与热情被社会愚弄了,他们 

的心灵留下了难以平复的伤痕。“伤痕文学”的人道主义情怀和人本主义价 

值取向也使它处在了新时期文学的发轫地位。关注个人的情感、意志和精神 

遭际,从个人命运中映现国家、民族的命运,这个基本特征贯串了整个新时 

期文学。 

      (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