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的困惑依然存在,女权运动也不时掀起一个个小高潮。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中,美国文学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从 1949
年至1993年,在40年中有7位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除福克纳、海明威、
纳博科夫、沃伦等文坛老将外,又涌现了契弗、马拉默德、贝娄、梅勒,卡
波特、奥康纳、斯泰伦、阿瑟·密勒、田纳西·威廉斯、阿尔比、金斯伯格、
托妮·莫里斯、巴思、巴塞尔姆、海勒、厄普代克、罗斯、品钦、欧茨等一
大批新人。南方文学继续活跃,“垮掉派”、“黑色幽默”、黑人文学、自
白派诗、犹太文学、战争小说异彩纷呈。在多方面的自由探索中,有的作家
更关注经验世界的问题,如现实社会中的暴力、凶杀、吸毒、家庭解体、生
态恶化、种族、性别、阶级的冲突及由此引起的精神恐慌、孤独、压抑、无
所适从、人格分裂等等;有的作家更关心超验世界的问题,他们的眼光越过
现实社会的具体矛盾,从形而上学角度去思考人类的基本处境,探求终极真
理,诸如人类的局限,人类的前途,生存与毁灭,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文明
进展的二律背反等都是他们作品的基本主题。
60年代以后另一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是非虚构小说的兴起。当时文坛有
一种流行的看法:现实主义方法已经显得僵化,小说要继续生存,必须另辟
蹊径,而新闻界对不带个人感情、纯客观的写作原则也感到厌烦。于是作家
… Page 43…
为使作品更具真实感,开始用新闻体写小说,记者则用文学手法来加强新闻
报道的艺术魅力。在这两股力量推动下,非虚构小说勃然兴起。杜鲁门·卡
波特的《凶杀》(1965)是开山之作。至80年代,乔纳森·科尔曼的《奉母
之命》 (1985)和香娜·亚历山大的《胡桃夹子:金钱、疯狂、谋杀——一
个家庭像册》,分别从不同角度对70年代末的同一件凶杀案进行了深入剖析
和艺术表现,追求“事实俱在、铁证如山”的效果。这两部作品得到评论界
一致好评,并很快成为畅销书。公众对真实感的追求,现实中生活节奏的加
快,戏剧性事件的层出不穷,都使非虚构文学备受青睐。
2。金斯伯格、施奈德与“垮掉派”诗
战后最初十余年,在欧美国家最活跃的是所谓“垮掉的一代”。这是一
批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青年人,战争创伤的隐痛,冷战给和平生活带来的
紧张的政治气氛,社会动荡,生活无保障,前途渺茫,这一切使一代年青人
陷入难以自拔的幻灭之中,绝望使他们无所畏惧地走上反抗社会的道路,形
成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在德国他们被称为“重返家园的一代”,在英国叫
做“愤怒的青年”,美国则是“垮掉的一代”。这些人的反抗方式是自戕式
的,如东方习俗中以自杀在仇敌家的门槛上来惩罚仇敌一样,“垮掉的一代”
是以摧残自己来摧残社会。酗酒、吸毒、蓄长发,着奇装异服,他们不屑于
与主流社会为伍,蔑视一切正统观念,主张“要思考,要回想,要摸,要套,
要试每件东西,要调查每件东西”。60年代,“垮掉的一代”作为社会运动
已告消歇,为嬉皮士,“新左派”取代,但“垮掉的一代”在文学艺术领域
的一系列实践却并未随之失去价值,尤其是小说与诗歌。杰克·凯如阿克的
《在路上》引起了一批茫然若失的青年人的共鸣,被论者称为“一个光辉的
艺术家”,“垮掉的一代之王”。但最能代表“垮掉派”的还是两位诗人:
艾伦·金斯伯格和加利·施奈德。
我看到这一代精英毁于疯狂,
他们饥饿、歇斯底里,赤裸着身子,
在黎明时拖着沉重的身躯,
穿过黑人区街巷,寻找疯狂吸毒的机会。……他们贫
穷,褴褛,眼眶下陷,吸毒致醉,…在字纸篓里烧纸币
……在低级旅馆内吞火,
或在天堂巷饮松节油,死,……
他们连续七十小时不停地讲话……
他们又出现在西岸,对联邦调查局进行调查,
他们蓄长发,穿短裤,和善的大眼睛,皮肤黝黑而富性
感,散发无法看懂的传单。
他们用香烟蒂焚烧苍白的手臂,对资本主义喷吐有麻
醉品的烟蒂表示抗议。
这就是金斯伯格的 《嚎叫》所描绘的这些青年叛逆者的生活。这首诗出
版后被旧金山当局指控为淫猥作品,但它却引起了读者的疯狂抢购,专家学
者成群结队到法院为他辩护,而且,在这首诗未公开发表时便使听到朗诵的
学院派诗人洛威尔受到震动,从而改弦更张,创立了自白诗派。
在金斯伯格用笔对城市进行挞伐时,施奈德正在野性的大自然中沐雨栉
… Page 44…
风,他的诗中充满了粗犷狞厉怪诞的意象:被溪水冲洗的巉岩,渗透了火和
重压折磨的花冈岩,肮脏的小狼,大吃莓子的黑熊,噙着流血的乳头的半人
的小崽子……他建议信徒去吻魔鬼的肛门并吃他的粪便,去爱人,去寻求
舞蹈的狂野的自由,狂喜
寂静的孤独的照明,静喜
真正的危险。赌博。还有死亡的边缘。
施奈德曾表示:“我珍视大地上最古老的价值,……灵魂的丰富性,动
物的魔幻力,孤独中的力量幻象,可怕的开始和新生,爱情舞蹈的狂喜,部
落的日常劳作。”他对神秘的东方文化,包括中国的禅宗颇有兴趣。在这一
点上,他同金斯伯格一样,是继承了庞德等人的东方主义,而他们对东方文
化的涉及面又大大拓宽了。
3。罗伯特·洛威尔与“自白派”
洛威尔出身波士顿名门世家,家族中有数位著名诗人,哈佛大学校长。
30年代他师从约翰·克罗·兰塞姆,写“形式工整而内容艰深”的诗。 50
年代在一次旅行中他在咖啡馆里听到了竞相传诵的金斯伯格的《嚎叫》,忽
然感到自己多年来的诗沉重,做作,冗繁的参注如沉重的甲胄,于是他毅然
调头,将自己的诗改得更清晰明白,并大声朗读。他一反学院派诗风和新批
评的“非个人化”原则,面对疯狂的世界坦陈个人的生命体验,由此开创了
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的重要流派——“自白派”。这一转变的标志是1959
年出版的《人生写照》。
在此之前,他的《威利爵爷的城堡》(1946)和《卡瓦纳家族的磨坊》
(1951)也颇得诗界好评,前者描述了这个世俗世界的精神荒芜,探索以基
督的方式拯救灵魂的可能,诗人的个性深深地潜伏在神话、寓言和密集的比
喻的底层;后者包括一首长达600行的叙事诗,故事精巧深奥,叙述古色古
香,格律严谨,典故和暗喻重重叠叠,形成厚实的地壳,使耐性不足的读者
无法汲取涌动在深层的甘泉。
从 《人生写照》起,作者开始不是用父辈的方式而是用自己的方式面对
生活,作品更具自传性,更多描写个人经验的真实景象,形式,节奏都更具
即兴特点,结构寓于经验,经验呈现结构,语调、气氛、速度更灵活多变。
《我和温佛鲁舅舅相处的最后一个下午》中没有典故,没有分节,也没有韵
律,只有一个五岁儿童天真无邪的眼神中他那即将死去的舅舅的形象。 《臭
鼬出现的时刻》写人濒临疯狂时的恐惧:
季节染病了——
我们失去了夏季的豪富,
它似乎从一个货单上滑掉了。
……
牧场在市镇上空倾斜着……
我的头脑不正常。
车子里的收音机尖叫着,
“爱情,啊,轻率的爱情……”我听见
我染病的灵魂在每个血细胞里哭泣,
就像我的手掐住了它的咽喉……
… Page 45…
我自己就是地狱;
没人在这里——
只有那些臭鼬在月光下
寻找一口食物。
……
我站在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