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均田制把更多的农民牢固地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直
接控制的编户;通过租调制来剥削农民的剩余产品,虽然租调比原来降低
了,但由于地主豪强的一部分隐户被搜出,负担赋役的人户增多,政府的财
政收入也比原来增加了许多;以三长制代替过去的宗主督护制,使“课有常
①
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倖之人可止” ,所以三长制的设立,是
为了将荫隐人户争取到政府手中,以保证租税收入。
推行这些制度,对豪强地主触动不大。虽然他们的部分隐户被括出,利
益受到一些损失,但是,由于他们拥有众多的奴婢和耕牛,可以依法受田,
奴、牛租调轻微,因而豪强地主仍然占有大量土地,足以保住原有的产业。
尽管如此,这些制度的推行在当时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均田农民获得了一定
数量的可耕土地,租调相对固定和减轻,农民的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劳动积
极性提高,有利于北方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5)迁都洛阳
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亲政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
城从平城 (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
公元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平城已不适合再作北
魏的都城。军事上,平城偏在北方,既不利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也不便于
经略中原,而且还直接受到北方强大民族柔然的威胁,柔然曾多次攻到云中
一带。经济上,平城贫瘠,且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所产粮食不能供应需要,
加上交通运输不便,粮食供应常发生困难。政治上,北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
中原人民的镇压,迫切需要同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实行汉化政策。平城长
② 因均田令规定原有桑田还应当用来抵消应受的倍田,所以实际上要达到60 或100 亩,才能出卖其超过部
分。
① 《魏书·李冲传》。
… Page 90…
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离开旧都可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公元494年,
孝文帝突破重重阻挠,正式迁都于洛阳。迁都本身虽然不是制度的改革,但
却是孝文帝改革总体的一个重要环节。
(6)汉化政策
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开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中心是推行汉化政策。
①改革官制。北魏初年的官吏名称,鲜、汉杂用。迁都后,用王厘改定
官制,政府的组织与职官的名称,几与魏晋南朝无异,全部汉化。
②禁鲜卑语。北魏初定中原,鲜卑人自然使用本族语言,军中号令也用
鲜卑语。朝廷上则鲜卑、汉语杂用。孝文帝在迁都的第二年下令,在朝廷上
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学说汉语;30
岁以下的在朝廷上要立即改说汉语。如有故意说鲜卑语的,降爵免官。
③禁胡服。鲜卑旧俗披发左衽,迁都后,改制汉人衣冠,不但男子,妇
女也改穿汉装。
④改姓氏,定族姓。鲜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姓氏与汉人不同,标志
着民族的差异,影响“胡”、汉贵族合作。孝文帝把太祖以来的八大著姓全
都改为汉姓。所改汉姓,以读音与原鲜卑姓相近为准。拓跋氏为首姓,改姓
元氏,为最高门第。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独孤氏改姓刘氏,步六孤氏改姓陆
氏,贺赖氏改姓贺氏,贺楼氏改姓楼氏,勿忸于氏改姓于氏,纥奚氏改姓嵇
氏,尉迟氏改姓尉氏,这八姓“勋著当时,位尽王公”,社会地位与汉族北
方的最高门第崔、卢、李、郑四姓相当。“其余所改,不可胜纪”。又规定
以父祖做官等级的高低、多少定郡姓,分为“膏梁”(三世为三公)、“华
腴” (三世为令、仆)以及甲、乙、丙、丁四姓6个等级。鲜卑八姓和汉人
士族著姓世为清官,不做猥屑的官吏。还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
为原籍,死后不得还葬代北。
为了禁止鲜卑同姓相婚,孝文帝还设法使皇族和鲜卑贵族与汉人著姓通
婚,并以此为荣。这样,通过政治联姻,不仅可以消除“胡”、汉贵族的矛
盾,而且使双方在血统上融合起来,共同支持北魏的封建政权。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北方民族融合与鲜卑拓跋部社会封建
化的必然结果。改革的目的固然在于巩固北魏政权,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以
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缓和了当
时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 Page 91…
九、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
1。日本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奴隶制的发展
(1)部落国家的建立
到公元前300年,日本还处在原始社会,因为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大量
出土的黑色陶器带有绳纹式花纹,所以称为“绳纹式文化”时代。公元前108
年,汉武帝在朝鲜北部设置四郡,中国先进的铁器文明和生产技术传入日
本,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迅速发展,原始公社制逐步解体,开始了以农耕文化
为主的“弥生式文化”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日本列岛出现了许多部
落小国(氏族部落联盟)。《汉书,地理志》说:“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
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反映了日本境内小国林立的情况。这些部落小
国每年独自与汉朝定期友好交往。当时部落小国间的关系并不和睦,较强的
部落国家为了掠夺领土,抢劫财富和劳动力,总是向邻国挑起战争,较弱的
部落国家被迫武装自卫,在濑户内海沿岸包括畿内、四国、北九州等广大地
区,普遍发现了高地住宅遗址筑有壕沟,拥有大量石制武器,在水田农耕有
了相当发展的时期,人们在山顶和高地挖沟建房,并拥有大量石制武器。决
不是一般性的住宅,而是军事性的防卫据点。
这些部落国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弱国逐渐被强国吞并。据《后
汉书·东夷传》记载:“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与东汉发生关系的国家减少到30余国。距离大陆最近的北九州诸国是古代
日本接受中国文化的门户。在与中国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吸取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政治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中较强的邪马台国,首
先步入阶级社会,建立了国家机器。
(2)邪马台国
①
邪马台国是公元2世纪出现在北九州的新兴国家政权 。
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说,邪马台国最初是以男性为王,七八十
年后,国中发生内乱,中央统治集团一方面实行武装镇压,一方面商讨缓和
之策,结果一致拥立一个名叫卑弥呼的女子为王。经过一年时间,内乱被平
定下去。卑弥呼上台后,集政教于一身,利用宗教式的“鬼道”,把贵族阶
级的统治蒙上了神圣的圣衣,使贵族统治稳定下来。邪马台国有7万多户,
还统治着北九州地区的20多个小国。
邪马台国已形成了有上下、贵贱严格区别的阶级制度。有“大人”、“下
户”、奴婢等阶层“大人”是奴隶主贵族,享有种种特权。“下户”大致包
括两部分人:一部分人的社会地位属于平民阶级,另一部分人地位低于平
① 关于邪马台国的位置,日本学术界历来就有九州、本州两说之争,每一说对具体地点又有不同意见,至
今两说各有短长,仍无定论。对邪马台国建立的时间也有不同意见。
… Page 92…
民,略高于奴婢。邪马台国内有不少奴隶,仅女王卑弥呼个人就占有奴隶千
人。她死时还杀死一百多名奴隶殉葬。奴隶来源于战俘、罪犯及其家属。《魏
志·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