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一 長行
庚一 示前摺標锔
庚二 顯持經人摺樔讼
辛一 標往古時節佛世
辛二 顯能行摺樔讼
戊三 會今古示摺樔讼
戊四 結勸眾人除摺许
己二 重頌
庚一 頌說經人摺樦
庚二 頌結會古今
庚三 頌結勸眾人除摺许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付囑流通
丙一 現神力以起信行
丁一 涌出請
丁二 如來現
戊一 長行
己一 示現如來神力
己二 付囑修行供養
戊二 重頌
丙二 正囑累以令流通
丁一 如來付囑
丁二 菩薩敬受
丁三 令塔等還
丁四 眾皆歡喜
乙二 稟命流通
丙一 自行苦行力以流通
丁一 宿王華問
丁二 世尊委答
戊一 敘稱古佛
戊二 敘述修行
己一 精進得定
己二 供養佛法
己三 供養舍利
己四 會成今古
丁三 稱經妙德
丁四 歎勝咐囑
丁五 時眾獲益多寶讚歎
丙二 密行教化力以流通
丁一 神光往召
丁二 妙音來至
戊一 彼來
戊二 至此
戊三 化行
丁三 事訖還國
丁四 時眾得道
丙三 救濟苦難力以流通
丁一 救未發心除苦得樂
戊一 問答名因
己一 問觀世音之名因
己二 答觀世音之字義
庚一 觀聲救濟
辛一 總標稱名脫苦
辛二 別顯稱名脫厄
辛三 結告威神之大
庚二 觀心救濟
庚三 觀色救濟
戊二 問答化行
戊三 重頌問答名因
己一 頌問名因
己二 頌答名因
庚一 總標許說
庚二 正答名因
庚三 兼答化行
庚四 歎德勸歸
戊四 持地勸讚
戊五 時眾獲益
丁二 救已發心破惡衛善
戊一 明持經之福
戊二 明神咒之力
己一 二拢f咒
己二 二天說咒
己三 十神說咒
戊三 明時眾之益
丙四 功德勝力以流通
丁一 敘本緣
戊一 敘述時人
戊二 廣明由緒
己一 讚二子德
己二 善友引化
己三 出家獲益
丁二 會今古
丁三 勸歸禮
丁四 結勝益
丙五 護持勸發力以流通
丁一 普賢來軌
丁二 啟白聞經
丁三 佛告四法
丁四 普賢勸發
戊一 明勸發相
己一 與現益
己二 與後益
戊二 結勸發心
丁五 釋迦讚勸
戊一 讚美普賢
戊二 讚持經者
戊三 明摺樝
丁六 時眾獲益
貫經義
妙法蓮華經,傳入震旦,信受甚盛。初在南方風行,南北朝時,有光宅、嘉祥
諸師弘揚;隋時,天台智者大師集其大成,尤闡發無遺。繼則賢宗諸師亦甚提倡,
李唐之際乃大振於北方。慈恩大師著有玄贊四十卷,講者多宗之。宋元以降,玄贊
佚失,數百年來講此經者,大都僅依台、賢二教。近時海上交通,始將玄贊一書從
日本取回重刊。今以大眾因緣,復在北方講演,故依據之。
講演經文之前,有三問睿毥忉屩阂弧⑽宄艘怀耸霝闄鄬崳罕窘浺砸怀藶樽
,就佛出世本懷而言,唯一大事因緣,無二、無三。如一雨之所潤,一地之所生,
故應以一乘為實,五乘為權。然眾生機類各各不同,如三草、二木形相互異,故應
以五乘為實,一乘為權。又就佛法言,眾生根性雖有差別,然昔以實相為體,如三
草二木不離一地所生。就眾生法言,實際理地雖平等無二,然離種種差別亦無所謂
平等,如一地即是種種山川草木,非除去山川草木別有一地。是以各就一方面言,
或以五乘為實,一乘為權,或以五乘為權,一乘為實,皆不摺怼
二、佛性有無孰為權實:就各種經論中,有謂一切有情皆有佛性;闡提不得作
佛者,權巧之談。有謂眾生實有五性差別;言皆有佛性者,乃誘導不定性眾生權巧
之辭。茲以二門解說之:一、就理性行性言:理性則一切眾生皆同,以理性即一相
無相平等不二之真如性,亦即佛性,故無一眾生不完全具足。因眾生性與佛性本無
二故,皆同一實相故。行性則一切眾生不必皆同,以一切眾生相乃種種業行所成,
業行既異則眾生界應各自成差別,故佛性不必皆有。以上二義,各具一理,皆真實
了義也。二、就現實門展轉門言:吾人現前一念上,觀察過去之過去及未來之未來
,眾生種性皆各不同,決定有五性差別。若於十法界展轉緣起上觀察,則非有決定
性。唯識論上,種子有本有、新熏兩說,本有之種子雖不完全,因新熏則可成故。
由以上二門,可知眾生皆有佛性,其立言雖貫,均不摺怼
三、大乘一乘之異同:此問睿诮浾摕o有明文,而學者每以大乘在三乘之內
,以一乘超三乘之外。依本經言,一乘當即大乘也。大有二義:一、大對小而言,
然小為大之方便,證小果後回心向大,則無大小之相對。二、大就法體言,法體無
二亦無不二,強名為大,或名為一。故大乘與一乘,無二無別。
序 經 睿
本經為諸經之王,以顯示唯一佛乘故,以顯示唯一佛乘、即具足無量方便乘故
。今欲開闡是經妙義,宜備有古德之裕п屢詾閰⒕恐Y。唐窺基大師所撰妙法蓮華
經玄贊,群流宗仰。茲於演講妙法蓮華經之時,即假玄贊以為敷陳經義之佐。
「玄贊」蓋聞至覺權真,乘物機而誕跡,臁畼猩妹睿瑧浩芬該P筌。振融山而
秀大千,騰委海而津八萬。佛覺無上,故曰至覺。權衡真界,故曰權真。以極臁
之樞機,擅無方之妙用;蓋隨眾生之機而表示應身之跡,應群品之求而標舉求道之
方耳。筌者、求魚之筌,喻求道之具。融山、融金之山,喻法身也。委海、猶言無
量智慧功德海之海,喻諸法之所歸聚也。津、梁也,濟也。八萬、施八萬四千法門
,度八萬四千煩惱也。謂佛之法身,既秀出於大千世界,斯即佛之智慧功德海所在
,隨處興起而度人以八萬四千法門也。以上標如來一乘實相之總體用。
「玄贊」靉慈雲而廣庇,驟法雨以遐清,滋兩木之分華,潤三草之殊茂。然以
幼商倦于綿險,始循誘於化城,稚子翫於粒帲拐掌侦丁鲴{。 靉靆、雲出貌。
驟、普遍廣大之義。慈雲廣庇,喻佛恩之加被。法雨遐清,喻佛法之遍及。兩木、
即本經藥草喻品中所說之大樹、小樹:小樹、喻界內之菩薩,大樹、喻界外之大菩
薩也。三草、即上中小三藥草:上喻菩薩,中喻聲聞、緣覺,小喻人、天也。幼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