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法乃至末法最遠之時,有一類之人,宿有聞熏之種,已具大乘根性,雖未得悟
圓覺,而能信佛祕密大圓覺心,發心欲修圓覺行者。若在下、結前已說。梵諳僧伽
耍撕秃仙娡≈畧@,即今寺院叢林之義。謂此類欲修行者,若在伽耍校
為有安處徒眾等眾人緣上之事,不能專心修習,即可隨其自己可能之分量,將三種
法門思維體察。如我已說者,如普眼章所說。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
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自此至隨往無礙,正示云何安居,修圓覺行。此節示道場期限。他事因緣者,
指前安處徒眾及諸利他之事;成有兵燹等亦名他事。道場即行道之場所,建道場即
結戒壇,乃就空間上立界限。當立期限,乃就時間上立界限。既莊嚴空間,又規定
時間,乃使時空均有限制,得以精神貫注,誓必成就。如釋迦牟尼佛,以菩提樹下
為道場,自發誓願,不成正覺,不起於座之類。立期久近有二意:上根力勝,可任
長期百二十日之限;中根次之,可任中期百日;下根力弱,可任下期八十日?過此
恐非所能勝,此一意也。又上根智力敏銳,修下期八十日可證;中根次之,須加二
旬,百日乃證;下根智力贏劣,非長期百二十日,難期其證;此又一意也。然就經
文若立長期云云,則世尊定此三期,亦有隨人樂欲之意。不過示下期八十日不可再
少,長期百二十日不必再多耳。安置淨居者,於道揚內另結小界,安置修淨之處所

,使內外清淨也。
『若佛現在,當正思維。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
常住之日。懸諸旛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
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此明著手修習之行相:既設道場,復立期限,即可著手修習。佛現在者,即佛
住世時,行者既入道場:不能往禮,應當正念思維,心存想處,即為佛在。因為法
身遍一切處,不以空閒為礙也。若佛滅後者,即無論正法、像法乃至末法之時,佛
既去世,即應設備佛之形像,以為心目專注之標的,對此形像心存目想,而生起正
憶念。正憶念者,如觀佛相好,明記不忘之類。形像雖是雕塑繪畫,應當視同如來
現在,須知法身常住,不以時間為礙也,故云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旛華者,即
將所設之壇場,懸旛懸華,莊嚴盡善,以作外緣。經三七日者,初修之人,恐戒基
未固,心未得淨,不能遽修定慧,故以開始入場三七之日,禮佛懺悔。懺者,除去

前愆,悔者,誓不再造。稽首十方諸佛,乃求哀憫加被我此懺悔之心,此如滌器令
淨,備盛醍醐。三七之中,一心行此,理可感應而得心淨。如在三七之中,遇善根
發現,即可自見瑞相而心得輕利安和。善境界者,如夢中見佛,或禮時光明等類,
做云遇善境界,得心輕安。此入壇最初三七之事;遇此以後,即可一直修習三種法
門,故云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
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
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耍硇陌簿悠降刃灾牵鶚勛孕詿o繫屬
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依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
緣故,不繫徒眾。
此明結期遇夏,不能入眾安居,不為犯律。夏首三月安居者,佛制出家眾應每
日巡化,出外乞食;但至夏季溽暑多雨,巡化不便,故在夏季三個月中,集合一定

人數結界安居,同修禪定,而在家信眾則從事供養。夏首、即初夏,以四月十五日
起至七月十五日為三個月,故云夏首三月安居。及三月既滿,大眾出而聚會,各人
有過,自行披露,亦可指出他人之過,重在懺悔,不可包藏。此安居制度,毗尼明
定,聲聞必須遵守;而菩薩則不拘此律,現因結期修法,故為辯明。意謂所立期限
未滿,若遇夏首,即是聲聞三月安居之期已屆,行者既發菩提心而修圓覺,即當為
菩薩之安居。止住、即安居也。清淨者,菩薩則心性清淨,聲聞則境界清淨,故云
當為清淨菩薩止住。不必復念聲聞律制集眾安居,故云心離聲聞,不假徒眾。但至
夏首安居之日,應對佛陳詞,以明其意;我比丘下,即所陳之詞。某甲者,將欲白
佛先自稱名也。若已出家,男則應稱比丘某甲,女則應稱比丘尼某甲,在家者男稱
優婆塞某甲,女稱優婆夷某甲。此是菩提心性清淨之安居,不同小乘,故許在家二
眾得與。今我所依是大乘菩薩之法,故云踞菩薩乘;所修是真如本不生滅之行,故
云修寂滅行。真相者,即真如實相,在本經即指圓覺。以契入圓覺為安居,故云同

入清淨實相住持。假定大圓覺性為我修行證果之處所,故云以大圓覺為我伽耍I
、指前五識身,心、指第六意識,既住持於清淨實相,用五識不妄緣外塵,六識無
妄想分別,故云身心安居。五識身安即成所作智,六識安即妙觀察智。平等性智者
,第七識,內計第八識為我,摺降壤恚c前六識如浪翻動,今則前六安居,第七
亦轉為平等性智。七識波浪既不翻動,而第八識亦歸真如清淨實相,於四智中則為
大圓鏡智,亦即為我伽耍髨A覺性也。涅槃自性,即本來不生不滅之真如自性。
繫屬者,小乘安居,必著意於處所之清淨,而涅槃自性別無繫屬。故者、總上自踞
菩薩乘起至此而言。以此之故,今我於佛前敬請,不依聲聞之律,我當與十方諸佛
及諸菩薩同作三月安居之法。我所以不假徒眾者,乃為欲修圓覺妙行之因緣,是以
不拘小節,故云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此結示仍以三期為限。因菩薩示現安居,本不同於小乘依律之安居,故不必以

夏首至三月為限,只以三期中自立之期限為準。過此期限,即使未到夏限之七月十
五日,不妨隨意他往,故云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己二  加行修證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
取。
此節先示眨∫磺行白C。行者誓志剋期,加功用行,固以求證為事;然若貪取
境界,不辨邪正,則易招魔,故所證必須與所聞之境界相應,方名為正。所聞者,
親聞於佛或善知識之教,以及經教所載者是也。夫求道之人,無非因聞生信,因信
起修,因修有證,故所證者,即是所聞、所信、所修之果,亦必與所聞相應。若不
相應,則無論發見一切善惡之境界,皆為魔事,故云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於將示修證之前,諄諄誥眨В加幸砸玻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

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
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明修止。先取至靜,乃示修止應如何入手。不起思念,乃示修止應如何用心
。靜極便覺者,即由澄諸念,靜慧發生,乃示此觀初成之相。奢摩他以靜為體,以
覺為用,觀初成時,體上之靜先從一身靜而至一世界靜。覺亦如是者,觀初成時,
用上之覺亦從一身覺而至一世界覺。靜與覺雖別為說,但約體用,非關後先,以一
身靜時當體即覺,即名一身覺也。善男子下,詳明發起功用,如文可知。又大疏云
:『知眾生念者,世界既全成覺,眾生全在覺中,故所起念無不了達,如影入鏡,
鏡照無遺』。非彼所聞以下,重言以眨叭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
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明修觀。先當下二句,乃示修觀應如何入手。前修止是無相之觀,故先取至

靜;今修觀是有相之觀,故當先憶想一切諸佛及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
苦三昧者,乃示修觀應如何致力。此節無觀成起用之文者,道場剋期自修,故但約
大智上求而說,然當廣發大願自熏成種,則大悲下度,自在願中,限滿對緣,即起
化用。非彼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