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茲錄史一如居士答問、滿心如居士筆記各一則於左方:
一、一如居士答大佛頂首楞嚴經研究第一卷末問:問中兩說,當以前說為是。
蓋能推之心,在意識上分為二途:一屬似現、比之非量,即緣前塵之虛妄相想,離
塵無體者也。一屬始覺智,即眾生心之正悟,離前塵有分別性者也。故曰:真能推
之心則即是心。蓋始覺智照澈本覺,孤孤明明,離過絕非,始本原同。目真汝心,
有何過咎?後說,謂能推窮尋逐之分別覺觀,正是虛妄相想。可見僅在迷之一途立
說,而遺此悟之一途也。經文明明言: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樱T塵事業
別有全性。乃釋云:正令反明離塵無性,定非是心,非以離塵別有之全性為心也。
經文明明言: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汝真心。乃釋云:正令反明此分別性離塵必無,
定非是心,非以離前塵所有之分別性為心也。反明固是,奈正詮已非。不但理不一
貫,亦且顯背經文。說雖自圓,浮蝗⊙伞
判云:問舉二說,其主張各有偏甚處。第一說、據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之文,以離塵自有之真能分別性(無塵智)為即真自心,理無不當。然曰分別覺觀
所了知性,猶云由分別覺觀(覺觀即是尋伺計度)而始成了知者耳。故執吝分別覺
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猶云執吝此由分別覺觀始成了知者必為心,則實非汝之真心
也,以離塵無體故。而第一說必謂阿難但認所推影事,故佛咄為非心,未嘗斥能推
之心為非心;則既摺㈦y舉能推為心佛咄非心之文,亦摺謩e覺觀始成了知,離塵
無體,實非汝心之義(史答所云似現比之非量),故其說已偏一途也。第二說曰:
此能推心用分別覺觀而得有了知,故曰:分別覺觀所了知性。非指被分別覺觀之心
之所了知法,為阿難錯認為能推之心,佛始咄為非心。又曰:能推窮尋逐之分別覺
觀,正是虛妄相想,為佛所咄為非心者,理無不當。然摺綦x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
心之文,謂是反明決定離塵無性決定非心,定不許有離塵別有全性之心(史答中所
云始覺智),故其說亦偏一途也。蓋第六識有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之三
種分別,脫其離塵無體之隨念分別、計度分別,獲離塵本有之自性分別心。去其兩
偏,全其兩是,義始得矣。答文二途之義雖可,然於前一說知其是未揀其偏;後一
說揀其偏未知其是,故更為批判焉。
二、心如居士第三卷覺明因起論、與如來藏心迷悟圖比較說明筆記:性覺、本
覺,當體即妙而明,即明而妙,原是不二不異一真清淨如來藏心。迷者不悟,分覺
與明,以必有所明,方為明覺。於是迷心(如出藏心)為法,轉為藏識,即經所謂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者也。能、所相待,層疊生起。既
迷心為藏識,重迷之以起能見心,乃成見分(藏識現量),即經所謂『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者也。既有能見之心,同時即有所見之色,成為相分(藏識性境)。於
藏識中忽現種子、根身、器界之相,即經所謂『無同異中熾然成異』者也。色相無
處,則為虛空,色相為異,虛空為同。色、空相形,復有非色非空、亦色亦空之相
(眾生)俱時顯現,即經所謂『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
異』者也。色、心交織,同、異紛呈,結成意根,現為識精(如是擾亂相待生勞)
,奔逸外放。迷藏識相分之色,成為前塵境界(勞久發塵)。攬前塵影,集起意識
(自相渾濁)。迷虛為實,起惑造業(由是引起塵勞煩惱)。因昔惑業,成為虛空
、世界、眾生之虛妄相(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
有為法)。依之復起惑業而成虛妄相想,又為後有之因。因復成果,果又造因,因
果果因,因因果果,循環往復,成三相續。
問曰:今大佛頂首楞嚴經研究,不依原來經文所分十卷而另析為五卷,固屬依
論案二文之多寡釐定,然於經義亦有何關屬乎?答曰:問無虛起,義應有關。其大
綱巨目之關節,全在此經主人翁之阿難菩薩:第一卷、是菩薩發大乘心之緣起,及
參究本心初得個悟門也。第二卷、透過重關而至透過末後牢關,大徹大悟,發明本
心本來是佛也。第三卷、則菩薩發明本人從悟起修所由之法門也。第四卷、皆菩薩
利人之法,佛雖因問而說,而問者非為己躬下事而問也。第五卷、乃佛無問而自說
,雖與旋聞之禪、佛頂之咒相關,可別行為一經。故經末所重請重告,雖可總結全
經,亦可謂但因聞五陰禪魔而起之問答焉。
案曰:前攝論嘗有會校餘部文義分,茲錄於此:
論曰:云何會校餘部文義……盏梅ㄑ矍鍦Q者也。
十月五夕,編終閣筆。願了心銷,旋聞稍坐。忽然全經義茫瑴ガF目前,與昔
年普陀椋шP時攝論所開科判,大相逕庭。乃重剔案上燈、筆之於下。初、元白居士
嘗請依唯識宗義以釋此經,然念此經當宗真言以釋;復因講期偅洌磻湔垺k'
塵居士等再三要請編講義,遂取攝論為本,略糅餘義曰研究之提案,姑曲為一時耳
。他日於本經有重釋因緣,今得斯悟,當可依唯識宗義而釋矣。蓋經雖屬密部,而
義應宗唯識,以金剛界之教義本依法相大乘故。
流通分如舊科。序分從如是我聞至應諸齋主。至正宗分,分判如下:
┌迷悟緣起
┌正為內凡發心┤ ┌初悟空妄
┌正說分┬開示┬開佛知見令悟┤ └悟心方便┤進悟幻有
│ │ │ └兼為小拢l心 └徹悟實性
正宗┤ │ │ ┌悟修緣起
│ └結持└示佛知見令入┌正明因地修證┤ ┌入門正行
│ ┌七趣業妄 │ └修入方便┤入門前行
└兼說分┤ └兼明果地修證 └入門助行
└五陰禪魔
正說分、兼說分,分齊易明。攝論『頓問頓答』一章,併在『迷悟緣起』科內
。『重請重告』一章,併在『五陰禪魔』科內。結名奉持之後,始說七趣、五陰,
別有緣起,在本經但兼說而已。結名之前,正為從迷得悟、從悟修入而說。正說周
圓,故結名奉持也。此為一經大分,應如是判。開示、結持,分齊易明。『開示』
,即攝論『轉三道成三德』之一科。由今觀之,但作『開』之與『示』二科為當:
開眾生心本有之佛知見令自發悟,示因果地證成之佛知見令依修入,此正說中大分
如是。不應將修圓通、證菩提,並列為二也。前三卷、為內凡開發心地,是此經開
悟科中正中之正。第四卷至方悟神珠不從外得,是此經開悟科中正中之兼,因一經
總緣起所關在阿難故。內凡科中『迷悟緣起』,當從唯有阿難先受別請起,至阿難
頂禮伏受慈旨止,為一經密顯之總緣起故。『悟心方便』科中,『初悟遍計妄空』
,即初拂落客塵虛妄相想,悟心性空寂也。進悟依他幻有,即恍然於見性之無是物
者、無非物者而如幻如夢,無定相實法之可執取也。所謂魂懀ё儜b失其所守是也。
大悟圓成實性,從二卷非自然非因緣起,至三卷盡可知,兼為小拢l心,大致令捨
遍計所執染依他法,即證得圓成實性淨依他心而已。明此可知皆唯識宗之義。示佛
知見令入,則觀世音等之二十五拢C圓通,是示伏還元真、得圓明覺為因地心
之佛知見。頂光化佛神咒功德,清淨修證真菩提路,是示圓成果地修證之佛知見;
要皆令已悟本有佛知見者修進證入也。然以因地修證,為此示入科中正中之正,亦
因一經總緣起所關故。因地科中『悟修緣起』,當從第四卷中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
禮佛足起立白佛,至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止。阿難已發心出婬愛家而重墮婬
愛家,是此經第一發起之緣,前之迷悟緣起是也。阿難已悟心出戲論圈而重墮戲論
圈,是此經第二發起之緣,今之悟修緣起是也。墮婬愛是事障,墮戲論是理障。事
障非悟不破,理障非修不除;破事障、救之以密言而唯令悟本心,除理障、救之以
顯呵(此顯呵中重復回顧前墮婬室事緣,以理障為事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