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0-09-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宣言》中有一句集中概括其理论原理的话语,那就是“消灭私有制”,这话的原文是“Aufhebung des Privateigentungs”(1)。“消灭私有制”一语在我国通行至今,达半个多世纪,已“约定俗成”,曾经被绝大多数中国人视为圣经、天条和社会生活的准则。但是熟知并不就是真知,而与熟知伴随的往往是惰性和僵化。
  近年来,我通过原文或英文本对照汉译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觉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汉译并不是很完善的,其中还有关系到理论原理的准确翻译问题。如:《资本论》原文的两个“价值量”范畴(Wertgro βe 和Wertq uantitat);两个“使用价值”范畴(据恩格斯校订的英文本译为use-value;value in use)的分别和汉译问题;又如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所谓“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Von ihren Willen unadhangige)的表达问题等,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纠正解释或翻译上的缺点和差误。本文仅就《宣言》中一个范畴词Aufhebung的解释和翻译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求教于各专家学者。
  Aufhebung(包括其同根同干词aufheben,下同)是中外学术界通行的范畴词,无论过去、现在、西方、东方,都引起了有关学者的重视;认定是一个非常奇特的词。十八、十九世纪间,首先在产生Aufhebung的本土德国,受到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的高度重视,甚至以此词为例,认定“德国语言……比其他近代语言有许多优点;德语有些字非常奇特,不仅有不同意义,而且有相反意义,以至于使人在那里不能不看出语言的思辨精神。”2我国钱钟书先生也十分注意他称之为“奥伏赫变”(Aufheben)这个德语词,认为“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cin und dasselbe wort für zwci entgegengesetzte)适足示事理之一贯也”3。
  通读《宣言》原文,特别读最重要的第二章,发觉作为否定范畴,作为“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见《宣言》)的两个实词中的一个,Aufhebung使用频率最高,在不过几千字的篇幅中出现近三十次,而且无一例外地译为“消灭”。同一章还有一些词,如Aufhоren,Abschaffung(译“废除”、“终止”较妥)绝大多数也译为“消灭”。这样一来,“消灭”这个概念在汉译本第二章出现近四十次,形成了一种凛冽的气氛和极端的情感倾向。现举几例如下:
  “……Aufhebung der Bourgeois—Personlichkeit”(马恩选集上的汉译文:“……消灭资产者的个性”;下同)
  “……Aufhebung des schachers……”(“消灭买卖”)
  “Aufhebungderfamilie”(“消灭家庭”)
  “Aufhoren des klasseneigentums”(“消灭阶级的私有制”)
  “Abschaffung bisheriger Eigentumsver-
  hаltnisse”(“消灭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4)
  此外还有“消灭”:“人们最亲密的联系”、“私人经营”、“资产阶级教育”、“雇佣劳动”等等,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在汉译本第二章将近四十个“消灭”,没有一个切中原文本意。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但首先依据的是客观现实存在,讲历史延续性、讲科学、讲理性、讲实事求是。要正确翻译、解释《宣言》必须深入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同时有必要借助现代语义学、解释学研究原文一些重要范畴和原理,了解其词义内涵,正确理解原文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
  二、在语义上,Aufhebung根本不含“消灭”意义
  对一个外语词要准确释义,必须依靠良好的词典,即使一位大翻译家也不可能仅凭个人记忆完全把握不同种语言文字中某些词汇的复杂含义及其关系。据我国权威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两部《德汉词典》,查Aufhebung所有汉语释义共五条十四个(如捡起、保留、取消、废除、终止、抵销、'旧'逮捕、'哲'扬弃等等)不含“消灭”意义。再查国际通行的《Cassell's German English Dictionary》(《凯塞林德英词典》),其全部释义共五条四十个(如lift'提起';Pick'采摘';Keep'保持';cancet'取消';terminate'终止';balanceout'抵销'等等),同样没有“消灭”(die out;perish)之义。
  上述汉、英释义中,有“取消”“废除”“终止”以及“扬弃”等义与“消灭”意义相近,是否因此可汉译为“消灭”?
  只要是中大型的良好词典一般都包括了词的各种可能的释义,越出这个范围的释义往往是不妥的,特别在用汉语释义时应更严谨。汉语与欧洲拉丁、日耳曼等语族的语言文字不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独立性比较大。”(5)汉语词汇学有一种“近义词”(也有称“不完全同义词”的)规定,常常被人忽视,把它混同于同义词(或称“完全同义词”)。汉语近义词不同于同义词,不能彼此替代。如“取消”、“废除”、“终止”是同义词,彼此可以替代,可说“取消……法令”,也可说“废除……法令”,“终止……法令”。此三词与“消灭”是近义词,不可说“消灭……法令”;反过来可说“消灭敌人”,不可说“废除敌人”或“取消、终止敌人”。上述四词“取消”、“废除”、“终止”、“消灭”都包含“去掉”的意思。但前三词与“消灭”比较,附加意义不同,并不意谓去掉之物不复存在、不转变、不更新、不再生;“消灭”的含义在“灭”字,查《中华大字典》《辞源》,“灭”者尽也、绝也、断也、极也,其去掉的度是至极的,断然铲除不留余地,使对方绝灭。再,“消灭”的感性意义突出,传达了一种激烈的情感和强烈的倾向,语气强,理性意义弱;“取消”“废除”“终止”语气平和,倾向理性。在词语搭配上“消灭”联系的往往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可视可触的存在物或事物的表象;“取消”“废除”“终止”的对象往往是抽象的存在(如规章、制度、法令等等内容)。“扬弃”更不同,层次更高,它只是一种理念,一种思辨性的但又确实的存在,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辩证规律范畴。
  西方拉丁、日耳曼等语族的词义宽,常常在一个单词中包含(就汉语而言是不可替代的)成对近义词义。如德语Abschaffung,以“废除”义为主,也有“消灭”释义。像这样的外语词汉译就不需要考虑近义词问题,只能依靠上下文确定词义的取舍。Aufhebung这个特殊的德语词虽含“废除”及有关释义,却不含“消灭”之义(参上文),这恰恰证明德国古典哲学家由无意的约定俗成到有意的语言规范。而使用汉语的古老的中国,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其最早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语言使用上就提出了“名不正则言不顺”,“必也正名”的要求,严格区别词义(因而产生了近义词问题)是我国语言文字学上两千几百年来正名顺言的传统,是汉语语义学、修辞学一个很早的话题。这样的好处如上述,可使语言表达精确,有助于澄清思想认识上、理论逻辑上、概念界定上的模糊和似是而非的问题。这在理论原理、政治原则的解释和翻译中尤其重要。看来,在汉译《宣言》Aufhebung这个范畴词时,忽视了这几个问题。
  三、在逻辑上,“扬弃”和“消灭”是不同层次、不思维方式的范畴
  在人类生活领域,除自然的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存在物外,还有超感觉的、思辨理性的精神意识存在,丰富了提高了人类生活意义。这种非存在物的存在,仅凭感觉直观是认识不到的,只有经过人的实践及其理性思辨后,借助内涵丰富的词语(如Aufhebung这类范畴词)才能表达出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需要超越简单抽象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经过唯物主义的辩证思辨(Speakulation,即抽象推理、沉思推究、玄思)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理和范畴。
  Aufhebung的特点,就在它一词包含两个相反的意义,即“发生”和“消失”,或“保持”和“终结”;而其奥妙之处在两个相反的意义“融于一体”(钱钟书先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